Buzz_Cookie wrote:
還真的誒,雖然是英國...(恕刪)
建議閣下以後先做夠功課再評論,免得尷尬。
在英國,很多智庫都註冊為慈善法人組織,因為它們從事的主要活動(例如研究和公共教育)經常被視為能夠推動公益教育,而公益教育就是一種被承認的慈善行為。慈善法人組織的地位可以讓這些智庫獲得減稅以及慈善組織享有的其它特權。
UK-China Transparency這個智庫的人員分成Team、Governance、Advisors三部份,目前一共8人。閣下談論這個智庫的背景時,為何只談Advisors裡的1人呢?怎麼不談其餘7人呢?把其中1人的經歷說成這個智庫的背景,這種做法不是在偷換概念嗎?
再者,advisor(顧問)可以是另一個機構或公司的人員,而他的機構或公司完全有權決定要與誰合作。
Buzz_Cookie wrote:
我真的有做功課啊。這...(恕刪)
有做,但是沒做夠。看句子不能只看一半,後半部份還說「with the help of a generous team of volunteers.」,翻譯:「以及一個義工團隊的熱心幫助」。
Ian S. wrote:
總共有兩份回應提到監視。一份說多位中生向他吐露受到中共官員要求監視校園活動,另一份是學者說多位中生跟他說監視無所不在。講實話,我覺得你在做功課這方面有待加強。 ...(恕刪)
謝謝指教。
不過怎麼說,在盲目相信這些做出來的資料之前,我們可不可以先跳出來看一下。
首先,這份問卷歷時很長,將近一年,而且是兩個兼職的員工完成的。
他的報告上都有寫,沒有你想像中的義工幫忙這回事。
再來,這份問卷非常非常非常不專業。
問卷的問題設計充滿了誤導性。
在你反駁這句話之前,請先讀一下他的報告,問題有誤導性這個事實是那些填報告的學者提出來的批評,而且作者也在報告中承認了,garbage in , garbage out。不過我們先把這放一邊,先談談一些基本的錯誤。
第一個就是基本數據樣本不夠。
原始的 469 份問卷裡面只有 43 個回應,後來又追加了 1415 個問卷,只有 8 個回應,而且還一個重複的。總共將近1900 份送出去的問卷,只有可憐的 50 份的樣本數。
這還不是最差的,最差的是既然強調這個問卷是匿名的,但是後來還是對某些特定的問卷還追加了訪問。
這是大忌,完全在耍寶,你要面訪還匿什麼狗屁名啊。
經過兩種不同方法取得的資料,根本不能放在一起做問卷總結,他自己就先把原始資料給污染了。
而且,報告中完全沒有對被訪問者的基本資料有做任何研究,男的女的,年齡多大,跟中國學生接觸的時間有多久,有跟幾個中國學生接觸過。這些基本的東西對他完全不重要,為什麼呢?因為他著重的只是先射箭再畫靶的問題內容,就看有幾個回應可以讓他做文章,讓想相信的人相信他製造出來的鬼話。
另外,最最最最最最最誇張的是,他問卷的內容是中國學生的感受,那請問有幾個中國學生被問卷訪問到呢?答案是 0。所以說所有的問卷有關中國學生的答案都是聽說的。
其他還有一大堆問題,懶得說了。
反正這些問卷是要給那些想要相信的人看,對不對不重要,是不是垃圾不重要。
只要加一個號稱 “英國智庫” 在標題上,就會有人連原文都不看就轉貼。
Now。。。。。是誰在做功課這方面有待加強???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