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larcell wrote: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年,終於第一次擊落戰機,可喜可賀
巴基斯坦最少還敢開戰,中國連第一槍都不敢開
早就打過了
113空戰
1967年1月13日13時,中華民國空軍1架RF-104G執行偵照廈門港內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潛艇活動任務,遭遇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12架MiG-19追擊。空軍派遣台海上空4架F-104G前往支援,於金門東北30浬上空發生空戰,二號機胡世霖上尉發射AIM-9B響尾蛇飛彈直接擊中1架MiG-19墜海,四號機石貝波上尉也發射AIM-9B響尾蛇飛彈擊落1架MiG-19墜海,創下F-104型機首次擊落米格機的世界紀錄。
其它說法
中華民國空軍先是聲稱在福建上空4架F-104遭遇2架MiG-19,胡世霖少校和石貝波上尉各使用AIM-9B響尾蛇飛彈各擊落1架MiG-19,F-104G未有損失;實際楊敬宗及其駕駛的F-104G並未返航,後楊敬宗少校的遺孀不滿中華民國空軍試圖掩蓋楊敬宗少校的下落,對外謊稱F-104全數返回,最終楊敬宗遺孀聽取僚機座艙錄音,空戰結束後領隊蕭亞民中校要求僚機報數,2號機胡世霖上尉、3號機楊敬宗少校、4號機石貝波上尉都一一回報;但沒有幾分鐘,耳機裡突然傳來「哎呀」一聲,蕭亞民再度要求報數,2號機報完,卻沒有聽到楊敬宗的回報聲音,判斷楊敬宗少校在返航時可能出現「空間迷向」而失蹤墜海作結。
中華民國空軍的戰管抄本也有監聽對岸的通話,可以知道當時共軍那邊「一直在叫兩架飛機」,後來突然出現一聲「不要叫了,回不去了!」之後就停止呼叫。[2][3]
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資料聲稱,解放軍空軍24師4架MiG-19遭遇4架F-104G,原飛行員胡壽根表示擊落楊敬宗駕駛的F-104G。根據胡壽根的描述,當時是向臺灣方向追擊RF-104偵察機時,於海峽上空經地面指揮調頭,轉而攻擊後方的F-104G一個四機編隊,4架MiG-19中只有胡壽根獲得射擊機會發射30mm機炮彈48枚,而用於攻擊的時間僅有1.1秒,共射出48發炮彈,創造了空戰史上以「打對頭」方式擊落敵機的先例,擊落該編隊中的一架F-104G,MiG-19未有損失。[4]
其實我不覺得有差這麽多啦。畢竟C4ISR是美國自己發明的。
印度這次實在是因爲戰場指揮,通信以及協同完全沒有,楞著往前衝才有這樣的結果。
如果是美軍,不會這麽打(除非他們真的認爲巴基斯坦跟中東那些拖鞋一樣沒什麽防空能力),雙向傳輸的能力應該也不難獲取。
印度各個機型都無法統一調配,統一指揮,加上預警垃圾,指揮毫無能力,種種錯誤才會造成這樣的戰果。
美國至少有JADC2,應該不是問題。
當然,這只是我自己的判斷,藍星第一軍隊真的不是吃素的,雖然他們平常也就是欺負一下幾乎毫無反手能力的“敵國”,這次紅海的問題也是沒有後援,就連補充飛彈的時間都沒有,只能退卻。
順便説一下,台灣自稱的所謂“不對稱戰爭”在老共面前就是笑話,C4ISR是美國發明的(如果我沒記錯),但是不對稱戰爭卻是老共發明的,台灣想跟老共這樣打,簡直就是不知所謂。
tiger588 wrote:
巴基斯坦這次是利用:「A鎖、B射、C導」:A鎖指的是地面防空導彈系統(HQ-9B)的搜索雷達,通過高速數據鏈系統向預警機發送目標信息。值得注意的是,搜索雷達不僅不會引發飆風的雷達系統告警,還可以為PL-15E導彈提供所需的目標信息。B射指的是殲-10CE只管發射PL-15E導彈,而不用來管制導導彈,所以可以不開火控雷達,避免被飆風雷達告警系統發現自身已受到空空導彈攻擊。最後的C導則是ZDK-3預警機引導導彈,攻擊並摧毀飆風等戰機,但預警機自身並沒有提供目標信息,而是使用地面防空系統發送的目標信號。
其實不是的。
巴基斯坦雖然已經有中式小體係,但還遠沒到原版的完整度和先進程度。
HQ9B的雷達並不是預警雷達,不能像預警機那樣做全域搜索還不引發敵方告警。
HQ9B的雷達鎖定陣風會很快讓陣風的告警裝置狂叫。也即是說如果真的一開始就出現“A鎖”,敵人馬上會察覺並做出反應。
實際上對空CEC作戰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要從無線電信號上盡可能避免過早使用傳統意義的“鎖定”,來避免敵機過早做出反應。
並且,HQ9B的地面雷達本來也沒辦法發現數百公裡外印軍低空突防的飛機,克什米爾區域多山的地形讓這個盲區更大。(巴空軍披露的印軍通訊錄音裡,對方的飛行高度只有300公尺)
至於說預警機的作用,因為預警機雷達工作波段和空對空導彈的波段截然不同,一般情況下預警機是沒辦法直接發送指令給導彈進行中繼彈道修正的。尤其是ZDK03或者愛立眼這類體製已經相對沒那麼先進的預警機。
但是預警機可以通過數據鏈將敵方的大致坐標打包發送給戰鬥機,通過戰機自身的先進AESA雷達LPI模式探測不斷確認敵機當下的准確位置,在必要的時候發射導彈,然後繼續由本機或者僚機的雷達以LPI模式持續確定敵機位置,同時通過導彈上的雙向數據鏈確定彈道情況並及時修正,過程中因為累積脈衝達不到閾值,不容易引發敵機RWR告警。也就是用戰斗機本身完成發射和LPI模式下的中繼引導。一直到PL-15E進入主動導引頭開機的距離。
這次的作戰同樣是一種CEC作戰。
但不是媒體宣傳的“A鎖B射C導”。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