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總和生育率(TFR)在過去 30 年間持續下降。 2023 年,生育率創下歷史新低,僅為 0.97 ,這是該指標首次跌破 1.0
二、但是,馬斯克,沒有看到台灣總生育率,更慘是 0.865
新加坡走向滅亡,但是他的跨國員工,超級多,台灣走向【滅種】
.....下面為內政部詳細資料.....
前陣子,內政部公布了臺灣 2023 年度的總生育率,是 0.865。
粗略地說,這代表平均一名婦女終其一生,只會生下 0.865 個新生兒。這不僅遠低於世界衛生組織推算的「人口替代率」,也就是 2.1,更是有統計以來的最低。
值得留意的是:過去半世紀以來,虎年的總生育率雖然會特別低,但是兔年往往會稍微回升,到了龍年則會有一個更大幅的提升。可是 2023 年明明是兔年,卻反常地沒有看到總生育率回升,而是微幅的下降。
▍東亞的超低生育率引發關注
與東亞鄰近國家相較,從 2022 年至 2023 年,各國的總生育率走勢分別為
日 本:1.26 → 1.20 (日本厚生勞動省)
新加坡:1.04 → 0.97 (新加坡總理公署)
韓 國:0.78 → 0.72 (韓國國家統計局)
可以看出東亞的少子化問題仍然持續惡化。
學者指出,受到傳統觀念影響,東亞國家「婚配綁生育」的現象特別嚴重。少子化雖然是全球性的現象,但在西方國家,未婚生育並不是禁忌,而且能得到來自政府與人際網絡的支持,因此總生育率並不如東亞國家低靡。
根據臺灣的婚配統計,學者指出,由於「有了小孩就要結婚」與「結了婚就要生小孩」的觀念仍然盛行,但人們又沒有適配對象或不想結婚,最終造就了超低生育率。
~~~~~以下為內政部連結資料~~~~~~
▍粗出生率與總生育率:算法與限制
要測量一個社會的生育情況有很多方式,每種方式各有優點與限制。最簡便的「粗出生率」是指:
該年度新生兒數目/總人口
不難看出,這項指標雖然很好算,但它沒有考慮到人口的年齡與性別結構。例如,當一個社會的高齡者居多,分母會變大,但高齡者卻不一定有能力生育。只看粗出生率的話,會看不出有生育能力的人口究竟生了多少孩子。
為了考慮年齡與女性人口數,政府將 15 到 49 歲的婦女分為 7 個年齡段,以 5 年為一個年齡段,分別統計平均每 1 千名婦女生下多少新生兒。
例如:在 2023 年,25~29 歲的婦女,平均每 1 千人就生下了 41 個新生兒。這個比例就稱為 25~29 歲的「年齡別生育率」(單位:‰)。
由於每個年齡段都代表了 5 個歲數,因此將所有年齡別生育率加起來,再乘以 5:
( 3 + 16 + 41 + 63 + 40 + 9 +1 ) × 5 = 865,
就可以算出去年「平均一名 15 到 49 歲的婦女生下了多少新生兒」,也就是總生育率了。[1] 注意這個數字的單位是「每 1 千(‰)」 ,因此臺灣 2023 年的總生育率是 0.865。
總生育率的優點,是只考慮育齡階段的婦女,數字不會受到高齡與低齡人口干擾;而且每個「年齡別生育率」已經取過平均,所以也不會受到某個年齡層人口膨脹或縮小影響。
但它也有缺點。這種算法假定每個年齡段的婦女生育步調都一樣,把平均數全部摻在一起。如果年輕婦女仍然打算生下 2 到 3 個小孩,只是生得比較晚,那年輕的年齡別生育率就會下降,但又因為還沒生育,所以不會抬升年長的年齡別生育率,導致數字失真。
總生育率只是一個指標,讓我們初步了解人口議題,但無法呈現更細緻、深層的現象。
不過,它畢竟相對容易計算、容易理解,因此各國政府、學界仍然習慣採用它。
▍灑錢沒用,面對現實
媒體與學者評論,數據顯示生育補助不是少子化的解方。如果社會條件沒有改變,就算發錢也沒用。人們必須正視這個不可抵抗的趨勢。
可能的解法包括:面對勞動力的短缺,企業應該重新設計職務,降低高齡者進入勞動市場的門檻;面對年金的破產風險,政府應該立即滾動式改革福利制度;面對碎片化的人際網絡與照顧風險,應該放寬家庭政策,鼓勵更有創意的人際關係結合。
你又會怎麼建議呢?你覺得這次龍年的總生育率會回升嗎?
⬢ 龍年了,總生育率卻沒有回升
alffu wrote:
一、在 X 上,馬斯.
龍年了,總生育率卻沒有回升
..(恕刪)
以前有人說
養一個小孩長大
要一仟萬
房蟲正在實施台灣人滅絕計劃
以80%的自有率來說
武漢肺炎沒有殺死太多人
但被房蟲殺死了80%左右的人
政府還用40年的低利貸款來幫它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