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中國古代曆法到底有多差 差到要靠洋人來編??

氣球射下來後
布林肯聽說又想要去中國啦
又想?

傳美財政部為葉倫出訪做準備
對 因為之後美財政部長葉倫(Janet Yellen)也要去訪問中國
美國人為了雙方(?)的面子
還說汽球是外星人的


美國國債問題解決不了
不去中國不行啊
但 中國根本不想鳥它啊
小蛙島又在瞎扯啥古代曆法?
蛙蛙人這又是啥鴕鳥心態
民智......不在討論範圍內 井蛙會呱呱呱 就是好井蛙

IDF302 wrote:
中國很喜歡宣傳吹牛中...(恕刪)



通篇鬼扯

農曆不是時憲曆!不要再以訛傳訛了!



每年到了舊曆年,就又到了上課時間。為什麼我就不能好好休息呢?!
難怪我的一位老師要說我是好為人師!

前幾年好不容易澄清農曆新年不是 lunar new year (請參考之前的網誌 「舊曆新年為什麼不是Lunar New Year?」以及其中的連結 https://goo.gl/jP62np) ;最近又看到網路亂傳下面這個連結:「 農民曆來自德國編製」。 怎麼可以不出來澄清一下?基本上下面的內容很多就是前一個連結裡跟幾位朋友討論過的了,這裡把那裡的內容摘要出來,再加以說明。除了這裡以外,其實維基百科裡關於農曆的解釋也很清楚。

我們現在所謂的舊曆(或稱為農曆),既不是陽曆,也不是陰曆,而是同時考慮太陽與月亮週期的陰陽合曆。大家都知道的是,一年(嚴格的說是回歸年)的長度約365.24219天,不是一個月(朔望月)的長度29.53059天的整數倍:一年大約是12又1/3月。所以,不然就不管月亮(也就是盈虧),那就是純陽曆,也是現今通行的格里曆(國曆);不然就不管太陽(也就是季節),一年就12個月亮的盈虧,也是現今通行的回曆。只不過後者一年的長度只有354或355天,也就是月份跟季節是無關的。如果要兩者兼顧呢?那就必須在陰曆的基礎上,插入好幾個閏月,好維持季節與月份的關係。可以想見的是,同時兼顧太陽與太陰(月亮)的曆是大家都想做到的,所以其實在古羅馬時期也是這樣的陰陽合曆。差別在於月初怎麼訂?閏月怎麼加?!

農曆的原則有兩個:「逢朔初一」、「無中置閏」。
逢朔初一很好懂,就是把朔訂為每個月的初一。無中置閏呢?就是以沒有中氣的月份為閏月。什麼是中氣?大家應該知道 24節氣,其實包括12個中氣和12個節氣。而中氣之中又以冬至為首(所以在子月)。廿四氣的位置完全是看地球與太陽的相對位置來決定的,和月亮一點關係也沒有。例如唯一作為假日的節氣「清明」是地球走到黃經15度(所以是節氣),下個「穀雨」是黃經30度(所以是卯月中氣)。也因此,清明不見得在4月5日,而要看實測。事實上從現在到2100年間,清明大部分在4月4日,只有部份時間在4月5日。



這兩個原則是湯若望發明的嗎?當然不是!!事實上,最晚從漢武帝的太初曆就是如此。唯一的差別只是如何推算什麼時候是朔?什麼時候地球又該走到什麼地方?現在我們的天文知識已經可以上下計算個幾萬年不是問題了,所以天文學家都可以推算,就算不是天文學家,這根本就易如反掌,不是問題;反而湯若望用的還是Tycho Brahe的那個錯誤的天體模型,怎麼可能會準確呢。還記不記得(台灣人都很健忘)2013年有人在吵端午節到底是6/12還是6/13嗎?就是因為那年農曆五月的朔是6/8 的 23:57,所以6/8是五月初一;但是有人(因為計算誤差)以為是第二天6/9才是朔,而錯以為6/13是端午節。這些弄錯的人就是參考時憲曆!這個事件恰好證明我們早就不用時憲曆!



相對於之前中國的曆法, 湯若望這個老傢伙在時憲曆中最大的變革就是以「定氣」取代「平氣」。先解釋這兩個是什麼玩意:1609年Kepler提出的行星定律,讓我們知道地球繞行太陽為什麼不是等速的,而是有快有慢。其實在他之前的天文學家也注意到了。所以,如何決定24個氣的時間呢?一個是將黃道360度平均24等分,地球每走15度就是一個氣;另外就是不要那麼麻煩,直接拿這次的冬至到下次的冬至的一個回歸年(時間)長度,平均成24等分。可以想見,後者就是「平氣」,而前者就是「定氣」了。
猛一看,湯若望果然比較「科學」,「進步」!
哈哈!這就是他傳教士的目的,要讓東方人覺得西洋的東西好,願意信教。畢竟他到中國的主要目的是傳教,不是當官或推廣天文學。後者只不過是可以幫助他達到傳教的目的的手段。
可是中國古代的天文學真的如此不濟?其實早在唐朝(AD 728)的一行和尚不但就已經知道這個事實,而且還能用不等間距內差法加上定氣排太陽運行表。那當時為什麼不用定氣?那是因為如此一來,兩個中氣之間的日期就不是30或31天(365.24219/12),而是29到32天(因為地球的橢圓軌道),會造成兩個中氣擠進一個朔望月中。為此,湯若望還得引進一些很複雜的規則。一個在30幾年前很有名的例子,而且還剛好發生在甲子年:1984/5年。那年的農曆12月有30天,而且雨水就落在除夕(1985/2/19),造成第二年的正月是沒有雨水的。因為1984年是甲子年,當年還流行了一句話:「今年新甲子,雙春雙雨水。」



至於原po提到郭守敬的 《授時曆》 、明朝的《大統曆》,事實上,中國古代曆法何其多,何止這兩個 !前面提到的一行就編有《大衍曆》,祖沖之也編有《大明曆》,其他更是族繁不及備載。各位可能會問,為什麼要常改曆? 就是因為以前沒有真正的太陽系模型,用的都是週期,再想辦法找出最小公倍數,然後找一個起點(就是大家相位都是0的地方),那個起點就是「上元」,到使用時間的間隔就是「積年」。(順便一提:如果到了這個最小公倍數的日子的時候,所有的相位就會回到0,所以的天象就會再重新來過一次,這就是所謂的「一元復始,萬象更新」! )可是不管量的再準確,每隔一段日子偏差一定會愈來愈大,所以才需要改參數,也就是改曆了。元、明之際之所以可以用的那麼久,一方面必須說郭守敬很厲害,參數比前人準確,所以可以撐比較久;另一方面也是人才凋零,後來沒有人可以做到那樣的精確度。這就讓傳教士有了可趁之機。



湯若望用的雖然是錯誤的Tycho Brahe模型,但是至少比當時沒有模型的中國天文學強,自然精確度較高,也可以使用的更久。可是,他並未改變「逢朔初一」、「無中置閏」這兩個規則,所以時憲曆充其量只能算是中國古代眾多曆法之一!如果要說我們現在還用時憲曆,除非我們還用湯若望提供的參數,以及錯誤的太陽系模型。當然,我們今天用的是經過精算後的日月運行參數!!



下課之前,還是要再說一次:時憲曆早就被丟棄不用了!我們現在用的農曆,就是考慮日月運行的陰陽合曆,用的參數,就是實際運行的位置!
IDF302 wrote:
中國很喜歡宣傳吹牛中...(恕刪)


到底要多無知、多惡意才能說出這些話啊~
只會以偏概全、穿鑿附會,反正不用負責任,瞎扯說著說著也許就有人信了

中國古人認為天象的變化與人間帝王的興衰相關,編訂曆法、授時則是確立正朔的舉動,有著重大政治意
因此皇家會設立像是欽天監的單位來來主管這些事務,歷朝歷代都有,只是名稱略有不同
而傳統曆法基礎底定後本來就會不斷修改訂正,怎麼會因為明清時期有洋人加入,就變成整個農曆都是洋人編的?

地圓地平說本來就爭議不斷,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想法,楊光先只是其一
況且他將自己的著作編輯整理為《不得已》一書,提倡舊說也有其前因後果
結果竟然被混為一談,顛倒是非

我覺得想要帶領風向顛倒輿論可以撿對自己有利的說法
但是完全不顧真相事實而胡說八道就真的令人唾棄鄙視,惡劣至極!
生命自有平衡之道
洋人編的有什麼不好?

蔡英文的論文不就是洋人編的

不然你以為她的菜英文寫的出來呦
天空之歌

公道價兩千七百美元一篇 ~~ [打氣][台灣No.1]

2023-02-14 11:23
哥哥愛裝熟 wrote:
蔡英文的論文不就是洋人編的

首先牠要先有論文阿
這麼多年了,這些內容不知道樓主重複幾次了

加油吧

明朝時期的天文和數學有很多突破
十二音分律算的非常準
是現代音樂的基礎
鄭和下西洋在天文學上一定也有成就
可惜航海紀錄都不見了
鄭和很多突破無法被當時的儒官接受
最後偷偷把所有紀錄銷毀
IDF302 wrote:
中國很喜歡宣傳吹牛中...(恕刪)

那麼討厭中國,要不先把中文拿掉?
這篇很有證明台灣某些人智商的潛力,搞半天樓主還是在過中國春節,曆法只是根據需求修訂,春節跟各大節日可是自古就有。
找個洋人助陣可能只是掩飾玻璃心,安慰自己一下而已
中國古代曆法到底有多差 差到要靠洋人來編??

中國的歷史越久,累計差的越多

所有歷史的邏輯都錯

所以有句話說

洋人編造曆法,中國人編造歷史
  • 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