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自豪的金融業,是依附在大陸強大的實體經濟上,香港人有什麼金融創新?真要講歐美那種虛擬金融,香港根本看不到倫敦與紐約的車尾燈,給香港100年也不可能追的上,看看香港的期貨交易搞了40年還沒有一種商品主導定價就知道。要講跨國企業的亞太區總部,面向大陸的比不了上海,面向東南亞的比不了新加坡,看不到前景。要講物流,少了與內地相關的貨香港的吞吐量只能大幅衰退。
要講旅遊,香港東西越來越貴,購物天堂早就名不符實,重點是香港是個沒有文化的城市,若是享樂主義的旅遊,香港跟泰國、新加坡、菲律賓比差的不是一點半點,況且光靠旅遊業憑什麼支撐700萬人口人均GDP46000美元?少掉依附大陸的物流與金融,港幣憑什麼可以盯住美元?
香港人的問題在於不知道自己在世界上的定位,也不知道自己現在是靠誰吃飯。我很期待香港人繼續鬧,最好把自己的前途毀掉,台灣多多少少能獲利。目前看來香港很可能是第一個還沒有實施民主就被民粹毀掉的範例。
香港可以說沒有真正意義的企業家,原因在於沒有理想、只有利潤,想的不是如何提供最棒的產品或服務來賺最多的錢,而是如何用最小的風險與投入賺最多的錢。具體的例子是當年港資是有投資華為的,但是當華為要在更進一步擴張事業規模對決歐美電信設備商的時候,香港人卻見好就收撤資了,如果放到現在,收益是可能是千倍萬倍,這證明香港人沒有眼光,最多只稱的上是生意人,不配稱為企業家。一個700多萬人口,人均GDP46000美元的城市,竟然從來沒有從無到有創立一個世界級的知名企業,一個都沒有,台灣至少還有HTC、ASUS、ACER、台積電等,從這個角度看香港未來還是乖乖當深圳的附庸吧,深圳至少還有大疆無人機已經在世界闖出名號。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