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mata wrote:
李光耀是客家人, 不學客家話, 去學福建話, 因為在新加坡, 福建話比客家話流通.
後來新加坡又全面轉向普通話, 跟世界接軌.
小國的生存之道, 往西瓜大的地方靠攏.
, ...(恕刪)
這當中有許多故事 , 是一個羅生門
李光耀本人是不會說客家話的,原因很複雜 。
李光耀來臺出訪溪頭,蔣經國見其與鄉民以閩南語/福建話相談甚歡,感到驚訝。
台語和福建話已經分開了百年以上, 還能彼此相通 。
蔣經國還沮喪的對立法委員康寧祥說:「國外的元首訪問臺灣,竟然可直接與臺灣民眾交談,而我身為中華民國的總統,不會講臺灣話,連李光耀與臺灣民眾說什麼都聽不懂。」
親民黨主席宋楚瑜也說,有一年李光耀來訪,與蔣經國到溪頭,當時李光耀可用閩南語跟臺灣民眾直接溝通,讓蔣經國好羨慕,蔣經國自慚自己身為國家領導人,反而聽不懂臺灣民眾說甚麼,於是開始學閩南語。
新加坡初獨立之時,李光耀曾對外說了這麼一段話。「我不是中國人,就如甘迺迪總統不是個愛爾蘭人。慢慢的,世人會知道,新加坡姓李、姓高、王、楊、林的人們,外表上是中國人,說著華文,然而卻與中國人不同。我們有中國人的血統,我們不否認這點;但重要的是,我們以新加坡的立場思考,關心新加坡的權益,而不是以中國人的立場,為中國人的權益著想。」
在“李光耀回憶錄1923年1965年·”中,他對家族歷史的追憶摘錄:
“對我來說,我們的家族歷史應從曾祖父李沐文開始。他是客家人。客家人屬於漢民族,發源於華北和華中平原,大約在700到1000年前遷往福建,廣東和華南其他省份。由於南遷較遲,只能擠到土地比較貧瘠,當地人尚未開發的山丘地帶。根據曾祖父在中國故鄉所蓋的一座房子後面的墓碑碑文記載,他於1846年誕生在廣東省大埔縣唐溪村。長大後,搭乘帆船過番到新加坡來。
----------------------------------------------------------------
客家人為何分布在廣東? 又說自己來自中原地區? 客家為何不是主戶要作客南方?
這和南宋逃亡在厓山海戰被蒙古滅亡有關, 香港過去還有"宋王臺"這些遺蹟
因為蒙古所到之處皆屠城, 南宋遺民大舉逃亡, 有些逃往福建, 有些逃往廣東
因為漢人在晉朝,唐朝就帶著唐朝的官話(河洛語)進入了閩南,後到的客家人融入當地閩南民系成為『福佬客』,不會說客語。 只有少數像韶安還保留說客語(宋朝話)
再往上查就能發現
李沐文的祖先是南宋末年的福建上杭縣稔田鄉李火德,李家後來遷移到廣東梅縣鬆口鄉,後又逐漸遷至廣東大埔縣古野鄉唐溪樓下村。
----------------------------------------------------------------
當年他南來的路線,很可能是先乘小船沿著韓江順流航行120公里,到最靠近的廣東省港口汕頭,然後從那兒出海到南洋。從此以後,有關他的行踪便鮮有所聞了。直到19世紀70年代,他和華族少女蕭喚娘結婚。蕭喚娘是一個客家店主的女兒,在新加坡出生。
1882年,曾祖父賺夠了錢,決定返回中國祖先生息的村落,給自己蓋一座大宅院,並以鄉紳的姿態出現。可是,曾祖母卻不願意把子女留在新加坡而獨自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去。我小時候祖父和姑婆告訴我,他們(祖父當時10歲左右)和曾祖母跑到阿佛路外公家裡躲起來於是,曾祖父只好自己回中國。
-------------------------------------------------------------
曾祖父獨自回去? 留下來的祖父李雲龍才10歲, 是峇峇娘惹,是母親帶大的,也不會說客家話。
-------------------------------------------------------------
我的祖父李雲龍在1871年誕生於新加坡。據父親說,祖父在萊佛士書院念到5號,相當於今天的初中。他自己則告訴我說,他離開學校後,找到一份配藥師(不是合格的藥劑師)的工作。過了幾年,他改行擔任一艘輪船的事務長。這艘輪船來往於新加坡和荷屬東印度之間,屬於協榮茂船務公司。協榮茂船務公司的東主,正是華裔百萬富翁,爪哇糖王黃仲涵。航海期間,祖父在中爪哇三寶壟同祖母邱念娘結婚“。
祖父李雲龍和中爪哇三寶壟(印尼)同祖母邱念娘 結婚
但是回憶錄沒有寫到的是"李光耀的祖母邱念娘嫁過三次。"
而祖母邱念娘是李雲龍續弦,入室時帶來與第一任丈夫所生的兩個兒子志煉和志坤,李雲龍將他們改名為進煉,進坤。邱念娘還替李雲龍生了一男三女。(李光耀本人是否知道這一段? 就不可考了)
李光耀的父親李進坤則是殼牌石油公司的員工。 李雲龍其實是李進坤的繼父,不是血源上的生父。
祖父李雲龍是當時新加坡知名商人,經營船務公司還進行樹膠貿易,家境富裕。
祖父李雲龍對於李光耀的影響也最大。
李雲龍深信英文教育的重要, 在他的影響下,李光耀從最初的華文學校轉入古樓英文學校就讀。李光耀在校成績常常名列前茅。12歲時,因為學習成績突出贏得獎學金,他被保送進當地頂尖英校萊佛士學院深造。
1939年,16歲的李光耀以優異成績從萊佛士學院畢業,但此時日軍卻攻陷了新加坡, 學業中斷,戰爭結束後,李光耀獲得英國女王獎學金,赴英國留學,先後就讀於倫敦經濟學院和劍橋大學。1949年,李光耀畢業,獲得律師執業資格。1950年,李光耀回新加坡。
根據李光耀的自傳,其祖父十分推崇英國人的精英主義觀念,很小就讓李光耀在英語授課的學校接受英式教育。但李光耀在規劃國內工業發展方式時卻對英式管理文化多有批評,認為英國式的管理人員高高在上不了解實際情況過分依賴直接下屬。
反而對日本的管理大為欣賞:覺得管理人員應保持適當的謙卑、強調集體的協調和力量、鼓勵工人學習和提升以及對企業提意見;將學習日本作為新加坡的工業化之路。
但新加坡社會的方方面面都滲透著精英文化,似乎他糅合東西方文化的方法適合新加坡的情況。從李光耀為新加坡制定的政策上可以看出李光耀是個「務實的精英治國者」。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