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tewaya wrote:
摘錄片段的網站, 這算不算抹黑?
台灣戰後的惡性物價膨脹 作者 吳聰敏
從物價統計數字看來, 台灣戰後的惡性物價膨脹是在1945年8月日本投降以後才出現的。 但是, 太平洋戰爭末期日本政府發行巨額公債以融通其戰爭經費, 在日本本土及在台灣地區都產生很大的物價膨脹壓力。 因此要了解戰後的惡性物價膨脹問題, 我們也必須分析台灣在日治末期的經濟狀況。
延伸閱讀
日本戰敗後如何掏空台灣銀行
日本政府在中華民國接收前發行了毫無準備金的臺灣銀行券近二十九億,1946年5月以1比1的比例從臺灣銀行券換成舊臺幣的發行額 則是三十三億多。毫無兌換準備的臺灣銀行券及舊臺幣,貨幣發行準備制度下本身就是廢紙。1949年黃金運臺其中264.5萬兩(約99.2噸)作為發行新臺幣的準備金,取得國際信任,方才遏止了通貨膨脹。此後,民國50年1月5日公告以黃金4,949,269.99公克準備金,發行新臺幣2億。此時新臺幣已經相對穩定。
第一次看到這有趣的說法
就你所說的 台灣銀行券總共發行了33億
1:1兌換舊台幣
可是1949新台幣發行前 舊台幣發行量一兆七千多億耶!!!
從33億一路印到一兆七千多億
台幣這樣子亂印 這也可以怪日本人?!
明治大學研究學者確認,那是日本舊陸軍登戶研究所發包給造紙廠,準備印製中華民國偽鈔的用紙。當時負責印製偽鈔的將校在戰後曾出書透露,「日軍從1939年起印製(中華民國)偽鈔,共印了40億日圓。」
朝日報導,曾有證言指出,舊陸軍登戶研究所在戰前曾開發特殊武器也印製偽鈔,此發現讓當時民間企業也被捲入印製偽鈔的實情浮出水面。
資料館指出,被發現的特殊用紙上有孫文側臉圖像的浮水印,紙面還混了絹的纖維,這些都是中華民國當年廣為流通的伍圓紙鈔之特徵。資料館指出,當時中華民國的紙鈔是使用英美的印刷技術在香港印製。當時的職員指證說,太平洋戰爭初期,日本占領了香港,印鈔機和製版都被押收並運到登戶研究所。
朝日報導中引述登戶研究所資料館館長、明治大學日本近代史教授山田朗的話指出,「日本之所以能在中國展開戰線,可能就是利用大量偽鈔來調度物資。」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