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79

俄烏之戰 2 : 世界將會迎來新秩序

歐美那麼多國家扣押了俄羅斯的資產
但現在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敢動那些資產
再說了 南韓旁邊還有個北韓 如果南韓敢有什麼太超過的舉動
俄羅斯會不會允諾北韓幹些什麼好事
那可就難說了
俄羅斯的承諾對北韓跟廢紙差不多,中國俄羅斯自己不先上,

北韓頂多打魚放煙火,打仗是不可能。
Ramsa wrote:
問題是,你連航海王為...(恕刪)


哈哈,過去兩年台灣出口好不好需要我自圓其說?

喔,對了,可以尊重一下我的問題嗎?已經問三次了欸,還在跳針避而不答喔,還順道說程度頗低?

看來要加強一下捕蚊燈的功率了。
Ramsa wrote:
你連航海王為何而漲都不知道,就能跟出口大好連結表示你連根本性的問題在哪裡都不知道



股市已經漲了一千多點,成交量暴增,股市過熱,你還在看衰台灣景氣,實在是很落漆

今天說有三星、富士通急單,聯電28奈米提早滿載, 比原本聯電預測提早了 2個月

台灣的航空, 砷化鎵,伺服器,醫療,汽車,軍工,IC, 鋼鐵,重電等產業全都脫離低谷了
watching-guy wrote:
股市已經漲了一千多點...(恕刪)


鬼扯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方偉 wrote:
哈哈,過去兩年台灣出...(恕刪)


台灣出口很差.你不知道嗎
方偉

真的,你的世界裡,竹北的房價一坪20萬就能買到 。

2023-07-18 14:35
俄羅斯集結10萬部隊攻擊
庫皮揚斯克-斯瓦托沃一線
是主攻還是佯攻?

~~~~~~~

俄羅斯的庫皮揚斯克-斯瓦托沃攻勢覆蓋整個前線。

現在烏克蘭方面已經承認俄羅斯正在發動進攻。

nomo333 wrote:
俄羅斯集結10萬部隊...(恕刪)


有可能真的主攻
要拿頓巴斯這邊是一定要拿的
這邊拿下來之後
頓巴斯大概就差不多能拿下
烏克蘭則在巴赫穆特有進展
不知道俄羅斯是否會調整防禦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天天都是打打殺殺,你爭我奪,難得有件好的事情,還真的要表揚一下。

“非常難得,這件功德無量的好事,一干就是5年了

(一)
老人家有句話:一個人做點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不做壞事。

有一件功德無量的事,算起來,今年已經整整五年了。

五年後,五年後除了癱,我更多的還是感慨。容易,容易,很容易。

這就是“科學探索獎”,可以說是一個影響了中國科學未來的獎項。今年7月17日,新一屆48名獲獎者公佈,由此,五年來,已有248人榜上有名(一般)每年是50人)。

至少三個不容易吧。

第一個很容易,評選出了248名真正的青年科學家。

為什麼要講“真正”?

因為這確實考驗慧眼。我們可以簡單看一下。

6月底,新聞“中國天眼‘看見’納赫茲風暴波”刷屏,論文通訊作者、北京大學研究員李柯伽,就是“科學探索獎”獲獎者。

2月,中國三大數學獎在武漢揭曉,第十九屆陳省身數學獎獲得者、北京大學教授劉若川,也是“科學探索獎”獲獎者。

最新增選兩名院士,武漢大學教授宋保亮、北京大學教授朴世龍,是其中最年輕的新增中科院院士,他們也是“科學探索獎”獲獎者。

毫無疑問,他們是真正的中國科技精英。

數據獲批,截至今年6月,“科學探索獎”學者中,共有7人研究成果,年度“中國十大科學進展”,在科學類著名刊物CNS(《細胞》、《自然》、《科學》) 》)共發表論文29篇,共839篇SCI論文,向騰訊或基金會“科學探索獎”致謝。
我們可以說,他們,榮獲“科學探索獎”;他們,更無愧于這個科學充分大獎。

說得益,是因為在5年內,他們每人將獲得“科學探索獎”頒發的300萬元人民幣的資助。

至於獎金用途,他們完全自由支配。

300萬,50人,那就是每年1.5個億。

從年度總金額來看,這已經超過了諾貝爾獎。

但他們的成就,對於這個獎項來說更加無愧,這應該也是這個獎項最大的成功。

第二個不容易,建立了一套公正公開的選拔制度。

我們也用不著,在現在所有重大獎項中,我們最頭疼的,往往不是錢,而是一套公正公開的選拔制度。

在一次講人情的國度時,這件事的分量,我相信,大家心裡都有數。

怎麼辦?

那麼靠制度來說話,確保整個過程的公正公開。

5年來,已有超過1300名各地院士,50多所著名高校校長參與“科學探索獎”的提名、推薦、評審。僅在指定推薦階段,就有40多位諾貝爾獎、圖靈獎、菲爾茲獎等國際獎項得主參與其中。

這說明了什麼?

說明“科學探索獎”得到了世界的認可,贏得了世界的零食。

推薦,是保證質量;迴避,是加強制度。

據介紹,目前的評判,每位申報人都得到了充分的細分領域專家的意見,疏導關係設置得也更加嚴格,師生要疏導、親屬要疏導、同事要疏導,而且,論文合作也需要緩。

而且,對評審過程中“打招呼”的行為採取零容忍的態度,誰“打招呼”誰就“出局”。

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科學探索獎”監督委員會主席錢穎一曾介紹說:“‘科學探索獎’評審工作全過程嚴謹小區,對個別‘打招呼’的申請人進行了緊急處理。”不得以任何形式影響評審工作的獨立、調查和公正,一經查實,即取消當年參評或獲獎資格。”

坦率地說,在中國,這樣做,尤其必要。

只有這樣,才能勘測。只有勘測,“科學探索獎”才能越走越遠。

今年的一個特點,除了出現了首個外籍非華裔科學家外,今年還有48個獲獎者,這也是“科學探索獎”設立以來,第一次未滿額資助。

為什麼?

“科學探索獎”執行介紹,因為在評審中充分堅持了“寧缺毋濫”的原則,實事求是,以人為本。

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原校長,同時也是“科學探索獎”發起人李培根就感嘆:“科學界對‘科學探索獎’的含金量認同度逐年提高,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們在評審中務求初步檢驗、代謝耐受不正之風。滅絕動物老科學家投入了大量時間精力,我們共同的願望,就是打造一個經得起時間檢驗的民間基礎科研科研項目。

經規定時間檢驗,這確實不簡單。

第三個順利,這個獎項要長期做下去。

坦率地說,這個世界的頒獎典禮,堅持1年不難,堅持5年也可以,難的是堅持50年,100年,果然更長時間。

人類世界,有幾個科學獎項,能超過諾貝爾獎嗎?

這樣堅持長期,很難,需要更多的資金,更需要胸懷、責任和承擔。但騰訊已經表態,“科學探索獎”將長期堅持下去。

我覺得,這正體現了騰訊做事的漫長,也推動了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馬化騰就很感慨地說:“助力基礎研究,是騰訊超越商業邊界的一個長期承諾。‘科學探索獎’及其後設立的‘新基石研究員項目’,也是我們對中國大科學時代的進一步呼喚。”

他還說:“我們期待,未來,青年科學家們繼續探索科學前沿,拓展未知邊界,取得更加享譽世界的研究成果,為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源動力。”

這裡要提一句,“科學探索獎”,鼓勵的是45歲以下的青少年;“新基石研究員項目”,資助的是55歲以下的科技精英。

基礎研究資助項目,背後都是兩個騰訊。騰訊拿出真金白銀,就是要為科學鼓勁,為科學家加油。

衝這一點,也為騰訊點了一個大大的讚。

(二)

年輕+潛力+探索,是“科學探索獎”最大的特色。

或者可以說,“科學探索獎”,也是最具特色和活力的中國科學大獎。

“科學探索獎”於2018年設立,由楊振寧、饒毅、施一公、潘建偉、謝曉亮等14位知名科學家,與騰訊基金會發起人馬化騰共同發起。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曾說過,這個獎勵,不管是對內地科學家還是港澳科學家,都是他們人生歷程中無法忘記卻的紀念。

我什至還覺得,這一事件對中國的歷史意義,可能過了10年、20年後,我們會看得更清楚。正如諾貝爾獎對世界的影響,肯定不是在1901年,而是在很多年結果,果然就到了今天。

從物質到精神,簡單來說。

1,獲獎科學家還很年輕,還沒有功成名就,還有多少生活的壓力,但不菲的獎金,可以讓他們擺脫經濟的壓力。

2、他們就可以心無旁騖,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研中,以我們國家的機會和他們的才智,不排除在未來取得突破性的成果。

3,這更是一項,畢竟,這是中國科學界的一項大獎,將激勵更多的青年人投身科研、開拓創新,甚至改變青年人科研的生態。

天才、“科學探索獎”發起人張益唐就說:“‘科學探索獎’五年來取得了很好的成績,不僅是數學激勵廣大青年科學家勇攀科學高峰,更重要的是,它通過自己的影響力,喚起了社會、企業投入基礎研究、提昇科學創新上的熱情。”

“科學探索獎”的獲獎學者,每年要提交一頁紙的科研進展報告。看他們的報告,有時很順利。

譬如演講獎項帶來的影響,“對開展探索性研究更加充滿信心”、“開展了更多的探索性研究”、“有更多時間投入科研工作”成為各方集中的選項,“底氣”和“定力”寫的是他們最喜歡用的“關鍵詞”。

很簡單,有了這樣的資助,可以更心無旁騖做研究。

2019年獲獎者、北京大學教授週歡萍就坦言:“得到資助,讓我有底氣把目光從短平快的項目上移開,轉向一些不確定性更高但針對重大的課題。”

2020年獲獎者、香港理工大學教授王鑽開也表示:“科學探索獎最大的意義是讓科研工作者回歸科研本身,秉承純粹的探索精神,追求科研的真善美,更加定力去嘗試、去鑽研、去攻克。”
什麼是真公益?

我覺得這才是真正的公益。

受益者的不僅僅是個人,對於中國科學、中國未來而言,也是功德無量。

(三)

最後,重複以前的一些要求,我個人的幾個小建議。

建議一位,獲獎科學家,千萬別捐獻。

不是我不支持捐獻,那些老科學家,一生清貧,獲得大獎後,第一時間就捐獻出來,我特別特別感動,他們的情操和境界,永遠值得我們學習。

但我更希望,獎勵就是獎勵,就是要鼓勵獲獎者的自由支配,最好就不要再捐出去。如果捐款形成了一個,這就會給其他人無形的道德壓力。

中國科學家,你心安理得享受聖誕老人的錢,其價值不比你捐獻低多少。

建議二,長期主義,千萬別半途而廢。

這也是我很感慨的一個地方,我們很多事,做著做著就悄無聲息了,或者,難免虎頭蛇尾,讓人嘆氣。

這也是我特別認可“科學探索獎”的原因,就是要公開公正,有權有一套好的選拔制度。

另外,不管是科學家還是騰訊,都要有長期主義。這是公益不假,但真不是做一年兩年的事情,而是要長期做下去,持之以恆地做下去。

“科學探索獎”現在還只有5年,過50年,過100年,我們回過頭來看,可能就是一個傳奇,一個獎項的傳奇,一個企業的傳奇,一個國家的傳奇。

當然,過了50年,我們可能還在,過了100年,那就只能讓我們的子孫看吧。

建議三,科學重獎,可以多一些更多一些。

“科學探索獎”獎金不菲,每年50人,每人300萬;前面提到,“新基石研究員項目”,資助還要更先鋒一些。

但我總覺得,科學重獎,多多益善。

我更希望,更多有實力的企業和企業家加入進來,讓我們的科學基金更加輝煌,資助更多優秀的科學家。科學不是暴利的行業,但也不應該是一個清貧的行業。
這是公益,也是第三次分配。所以說,中國需要更多傑出的科學家,也需要更多的騰訊和更多的馬化騰。

當然,第三次佈置,前提是自願。更多的企業和企業家投身公益,也發掘了一個國家的向心力、凝聚力、創造力、軟實力。
這樣的中國,這樣充滿活力的中國,我們還有什麼關不了?”
Derek2025 wrote:
天天都是打打殺殺,你...(恕刪)



科學對企業和國家那是不同的
國家層面更多的投入在早期基礎的研究
這一塊因為還看不到可能未來經濟效益
企業願意投入的意願不高
然後是高校研究
美國就很明顯
包含哈佛在內因為多年的各種捐贈
學校不是靠收學費為主要收入來源
所以投入研究上更能有自主性(非企業面要儘快可以變現)
當然也有企業和高校合作的

至於企業
企業畢竟是營利事業
投入研發絕大多數是要能看到未來可能有經濟效益的
蘇聯的科研拚不過美國很大原因是變現面太差
中國現在相對弱的是高校自主性的研究
中國高校和國家研究機構基本上都還靠國家資源支持為主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Derek2025
Derek2025 樓主

我才真的暈了。那衹是一個鼓勵中國年輕科學家的獎項而已,你不用想得太複雜。

2023-07-18 9:04
  • 2279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279)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