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

中國怎麼利用美美俄亥俄州化學事故造謠轉移中國間諜氣球的注意力

IDF302 wrote:
不要轉移注意力 講一...(恕刪)
是你講BBC訪問的當地居民是中國人,誰在轉移?你在自介嗎?
君顏甚厚,汝母知否?
君顏甚厚,汝母知否?
絕代蝴蝶 wrote:
是你講BBC訪問的當...(恕刪)


bBC啥時訪問了當地人?BBC裡面有不少中國雇員 常偽造假新聞幫中國宣傳 早就不是新聞了
不然以bbc正常的水準 怎麼可能做這樣沒水準的報導?把個普通的氯乙烯洩漏誇大成車諾堡??還完全照抄中國的宣傳
IDF302 wrote:
BBC裡面有不少中國雇員 常偽造假新聞幫中國宣傳 早就不是新聞了


哇!又放大絕了
絕代蝴蝶 wrote:
美國媒體:Dead Fish...(恕刪)


中國的宣傳早就被拆穿了

事實查核│俄亥俄州氯乙烯洩漏事故是「美版切爾諾貝利」和「史詩級的災難」嗎?
作者:何亮
2023.02.16
Share on WhatsAppShare on WhatsApp
事實查核│俄亥俄州氯乙烯洩漏事故是「美版切爾諾貝利」和「史詩級的災難」嗎?
RFA製圖
標籤:誤導

一分鐘完讀:

最近,美國俄亥俄一列脫軌的火車及其後續的危化品爆燃事件引發了中國媒體的廣泛關注。事故發生一周多後,中國的官方媒體持續聚焦這一事件,稱其為「美版切爾諾貝利」。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譴責美國媒體對如此重大的新聞「鮮有報道」。多個外宣媒體極力渲染污染的嚴重性和持續性,將其描述為一場或將持續數十年,影響範圍覆蓋俄亥俄、賓州乃至紐約州的「史詩級生態災難」。

亞洲事實查核實驗室與美國國家環保局聯繫,瞭解事故進展,並採訪化工專家和查閱類似事故的歷史資料,發現部分中國媒體的報道和外交部評論脫離事實、誇大誤導受眾,與中國國內類似事故的對待方式採用「雙重標準」。

完整版:

2023年2月3日晚8點55分左右,美國俄亥俄州東部小鎮東巴勒斯坦發生一起火車脫軌事故,50節車廂不同程度受損,其中10節車廂內裝載有危險化學品,包括5節車廂內的液化氯乙烯。

2月6日,為防止次生災害,當地強制疏散了周邊居民,並對易燃易爆的氯乙烯進行人為的控制燃燒。爆燃的大火引發廣泛關注,社交媒體上開始出現質疑和擔憂的聲音,引來美國本土及國際媒體相繼報道。

事故發生一周多之後,諸多中國國內媒體、以及有影響力的社交媒體賬號開始聚焦此事件。

《北京日報》公號平台「長安街知事」和《觀察者網》等媒體稱其為「美版切爾諾貝利」,CCTV在新聞聯播、新聞頻道、財經頻道、社會與法頻道等多個欄目和頻道滾動播報了這一場「毒雲漫天」的災難。「北美省錢快報」等以北美留學生為主要目標受眾的媒體將此次事件稱為「史詩級災難」,「一畝三分地」等留學生論壇公號則稱「華人都在囤水」。

在本周二(14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主持例行記者會,並在會上表示: 「我們想問的倒是為甚麼一些一貫標榜自由、專業、公正的媒體,對『北溪』管線遇襲的最新調查以及美國火車事故致化學品洩漏,危及美國居民生命安全的這樣重大的事件鮮有報道。據我們瞭解,這樣的情況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部分中國媒體對俄亥俄火車脫軌致化學品洩漏事件的報道截圖
部分中國媒體對俄亥俄火車脫軌致化學品洩漏事件的報道截圖

事實上,美聯社、華盛頓郵報、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CNN、福克斯等媒體均持續對這一事件進行了關注和報道。中國媒體在報道時候使用的圖片、視頻、居民訪談內容等基本來自於這些媒體。

但與美國主流媒體不同的是,中國媒體的報道在幾個方面存在不實之處或誇大事實之嫌:

關於「封鎖消息」:環球網等媒體將「非裔記者現場報道被捕」寫進新聞標題,譴責美國政府試圖隱瞞真相,封殺報道,甚至涉嫌用「氣球事件」來轉移視線。但事實上,記者Evan Lambert被捕是因在新聞發布會現場做直播時,與工作人員發生衝突所致,並非因為政府阻撓媒體報道該事件。由於言論自由在美國受憲法保護,美國各級政府也沒有機構能夠干預媒體報道行為。

關於化學品的洩漏量:「紐約消費指南」、「一畝三分地」等媒體在標題中強調「萬噸致癌物洩漏」,但據查核,事故火車5節車廂載重量總共達數百噸,官方並未通告所涉氯乙烯準確的量,但美國媒體多採用10萬加侖(約462公噸)的估算量。事故現場還有一些其他的化學品,與氯乙烯一樣,絕大多數已經被控制燃燒掉,並非盡數洩漏至環境中。

關於環境影響:中國多家中央媒體、地方媒體和網絡自媒體都使用了「美版切爾諾貝利」、「毒雲漫天」、「史詩級災難」等詞來描述俄亥俄州的此次事件,然而根據亞洲事實查核中心向環保局和專業人士的求證,這些形容詞都有明顯的誇大之嫌。

事件影響造成的環境影響究竟如何

周二,美國國家環保局(EPA)向亞洲事實查核實驗室通報事件相關情況,稱EPA在火車脫軌後5個小時內就趕到了事發現場,參與應急處置。2月6日,5節車廂中裝載的氯乙烯被引導進溝渠中,進行了「受控燃燒」。

環保局在事發地周邊設置了12個空氣污染物連續採樣點,檢測項目包括氯乙烯和丙烯酸丁酯在內的多種揮發性有機物(VOCs), 和燃燒可能產生的光氣、硫化氫、氰化氫和氯化氫等有害物質。截至8日,任何與事故相關的可能影響人體健康的污染物都沒有達到足以引起關注的濃度。

在這期間,EPA還檢測了空氣的可燃性和一氧化碳、顆粒物等多種物質,氯乙烯受控燃燒期間,檢測到細顆粒物PM2.5有所超標。至周二,環保局也根據當地居民提出的要求,幫助396戶居民完成了室內的空氣質量檢測,沒有檢測出氯乙烯和氯化氫等物質。

環保局解釋稱,該地區和數十英里外的居民可能會聞到從現場傳來的氣味。 這是因為受控燃燒的副產品具有低氣味閾值,人們能聞到這些污染物的濃度遠低於被認為有害的濃度。

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污染方面,環保局第五區分局也在與地方環保部門配合,開展進一步的檢測,迄今為止所有的環境檢測報告都可以在EPA官網查看並下載。同時,環保局向事故責任方Norfolk Southern鐵路公司發了函件,通知了他們需要承擔相應的環境清理和修復成本,也向當地公眾公布了諮詢電話和即時更新的信息公開頁面。

美國環保局在事故現場的便攜式空氣污染物檢測儀器,多項污染物未達到檢出限,顯示為0。(EPA)
美國環保局在事故現場的便攜式空氣污染物檢測儀器,多項污染物未達到檢出限,顯示為0。(EPA)

就職於中國氯鹼工業協會一位匿名化工專家告訴亞洲事實查核實驗室,氯乙烯和大多數石油化工類的VOCs一樣,既有毒有害並且易燃易爆,如果發生洩漏,一旦遇到明火就可能發生破壞力極大的爆炸。同時,它又是易揮發和降解的污染物,洩漏到大氣環境中很快就會擴散和降解,或者參與到光化學反應中生成臭氧和霧霾。所以,其事故風險主要是易燃易爆屬性帶來的破壞性風險,還有高濃度條件下的急性毒性風險。而其慢性的致癌風險主要是長期接觸這類化工品的專業人士纔可能有的職業病風險。

中國氯鹼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中,對氯乙烯等特徵污染物有嚴格的限制,但也不是不允許排放,主要是排放濃度控制,不會做排放總量的控制。近年來,行業針對包括氯乙烯在內的VOCs會有總量的控制,也是因為控制霧霾的需要。氯乙烯本身不穩定,發生爆炸後,也會有大量氯乙烯被瞬間燃燒掉,環境空氣中很快檢測不出來也是正常現象。

中國媒體對發生在中國的氯乙烯爆炸事故是如何報道的

2018年11月28日凌晨,中國化工集團河北盛華化工有限公司氯乙烯氣櫃發生洩漏,大量氯乙烯擴散到廠區外公路上,遇明火導致發生爆燃,造成24人死亡,21人受傷。當時,爆炸產生的濃煙、火焰和刺鼻的氣味讓很多居民連夜逃離,而張家口市環保局當日上午的檢測結果也是相關污染物未檢出。當晚,中央電視台新聞節目主持人就在電視上說:「現場的環境已經恢復到了一個比較安全的水平,大家可以回到自己家裡,不要擔心了。」

2018年11月28日CCTV報導張家口市氯乙烯洩漏爆炸事故的視頻截圖
2018年11月28日CCTV報導張家口市氯乙烯洩漏爆炸事故的視頻截圖

不過,在本周三(15日)的《新聞直播間》節目中,中央電視台則質疑俄亥俄州當地政府「兩天後就宣布事故區域居民空氣質量符合空氣質量標準,疏散居民可以安全回家。」並詳細解讀氯乙烯的危害,稱當地民眾擔憂生存環境遭到污染。

同樣「雙重標準」報道兩個國家類似事故的還有新華社,在報道張家口事件時,新華社向民眾解釋氯乙烯「不會造成持久的環境危害」,而報道俄亥俄州事件時,新華社則強調民眾對環境可能遭到嚴重污染的擔憂,並解釋稱氯乙烯燃燒產生的光氣曾在一戰中被用作化學武器。
IDF302 wrote:
都是一些不見經傳的小媒體

噗哧!國家級的教育機構是不見經傳的小媒體?唉喲喂啊!你的見地我想只有針孔那麼大。

About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Read about the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America's national educational facility with 21 museums, 9 research centers and more than 180 affiliates around the world.

另一個euronews我就不用多做介紹了,反正講了你也不懂也不想懂。
君顏甚厚,汝母知否?
IDF302 wrote:
事實查核│俄亥俄州氯乙烯洩漏事故是「美版切爾諾貝利」和「史詩級的災難」嗎?

中國媒體怎麼寫關我什麼事?我貼的是歐美媒體耶!

哦對啦!BBC在你的世界裡是假新聞。
君顏甚厚,汝母知否?
IDF302 wrote:
bBC啥時訪問了當地...(恕刪)
我只想問你認識跑車哥嗎?同一個老師教出來的嗎?不然怎麼都同一個套路,跟你站對面的都是假新聞?
君顏甚厚,汝母知否?
colinucc wrote:
哇!又放大絕了(恕刪)


五毛當然很無知BBC甚至離譜到要把中文新聞製作從倫敦遷到香港徹底變成中國的傳聲筒
引發抗議

=============================================
(中央社記者黃貞貞倫敦26日專電)英國廣播公司(BBC)宣布,計劃將中文新聞製作從倫敦遷到香港,引發員工不滿,認為將對BBC地區獨立性、誠信度等帶來威脅;但BBC認為,此舉可突破中國對BBC網站封鎖。
只願透露其英文名字為霍華德(Howard)的全英記者工會BBC國際台分部主席告訴中央社記者,去年11月,英國政府宣布對BBC國際台投入8500萬英鎊,增加BBC在東亞、東南亞地區的新聞報導,其中提及抗衡包括中國大陸政府在內的政治宣傳攻勢。但是BBC中文部並未獲得任何資金。

1941年成立的BBC中文部過去10年被大規模裁員7次,最近一次是1年前,從全盛時期100多名員工,目前只剩下26人,這次BBC計劃再裁減16人,僅留下10名編輯和記者,另外在香港當地招聘10名員工,中文部組織重整計畫是由最近上任的國際部亞太地區經理提出。

霍華德指出,最近香港「明報」依據巴拿馬文件披露香港和澳門政商名人設立離岸公司的細節,招致北京當局不滿和批評,執行總編姜國元日前被解雇,中國大陸這類舉措迫使獨立的香港媒體加強自我審查,同時,中國大陸政府支持的公司已收購幾乎香港的主要報紙和電視台,包括英文的「南華早報」。

他說,未來BBC中文部如果遷到香港,可能會面臨中國大陸政府對媒體報導獨立性的威脅;另外,面對亞太地區地緣政治快速變遷,英國和即將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中國大陸之間的長期關係,未來世界的和平與穩定都充滿很多不確定性,英國和BBC都需要更多、更強的中文話語權,而不是更少、更弱。

BBC發言人告訴中央社,面對激烈競爭的媒體環境,BBC必須在中國大陸有更多第一手報導,不能依賴在倫敦辦公室製作的報導,更何況倫敦與中國大陸有數小時的時差。

BBC深信,中文部進行組織重整將能提供中國大陸閱聽人富有全球性的獨立與重要新聞,同時突破中國大陸對BBC網站的封鎖與審查。

發言人強調,員工的安全是BBC一直以來很重要的考量,BBC中文部員工未來將能從香港不受任何主權政府的干預進行獨立報導,目前香港已有100多個國際媒體組織。而BBC每天面臨新聞自由的挑戰,未來中文部遷到香港後,並不影響BBC捍衛獨立報導的承諾。

BBC中文部將被組織重整的消息已被「衛報」等主流媒體報導,中文部員工不滿BBC的決定,正透過媒體報導、向文化大臣、外交大臣、國會議員陳情等方式爭取支持,希望推動國會針對BBC中文部被轉到香港一事舉行公聽會。

英國全國記者工會主席斯塔尼斯利特(Michelle Stanistreet)說,將BBC中文部遷到香港危及BBC員工的安全,特別是那些為了追求新聞的真實與尊嚴,曾經批評過北京當局的記者,這無異於把他們推到虎口。

他並認為,如果計畫中在香港新設的10個職位不是由現有記者擔任,從當地新招聘的人不會有足夠的背景知識,確保高水準的新聞報導、保持BBC目前在該地區權威性的獨立發聲地位。

他指出,更加令人擔心的是,這些香港當地雇用的記者沒有英國護照來保護他們、以避免未來遭北京當局可能施加的懲罰。
IDF302 wrote:
英國廣播公司(BBC)宣布,計劃將中文新聞製作從倫敦遷到香港,引發員工不滿,認為將對BBC地區獨立性、誠信度等帶來威脅;但BBC認為,此舉可突破中國對BBC網站封鎖。

BBC的中文新聞部要搬到香港,跟BBC在Ohio採訪當地居民有什麼關係?

還是你在告訴大家,中國勢力已經透過BBC滲透到Ohio一般老百姓了?

原來美國的FBI和CIA是擺好看的啊~
君顏甚厚,汝母知否?
  • 1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4)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