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聞】荷蘭接管安世內幕: 防歐洲業務轉到中國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5年10月29日訊】荷蘭媒體10月27日報導,荷蘭政府9月決定接管芯片製造商安世半導體(Nexperia),是因為擔心該公司首席執行官張學政已經將機密轉移到中國,拆分公司的歐洲業務,並將生產轉移到中國。
路透社27日引述四名了解政府想法的荷蘭消息人士說,安世半導體前執行長張學政計劃在歐洲裁員40%,並關閉位在慕尼黑的研發機構。張學政同時也是安世中國母公司聞泰科技的創始人。
荷蘭法院10月1日暫停了張學政安世執行長的職務。知情人士表示,在那之前,張學政已經將安世在英國曼徹斯特工廠的機密轉移到了聞泰科技在中國的工廠,其中包括芯片設計和機器設定。接下來他還打算轉移安世在漢堡工廠的設備。
荷蘭媒體NRC 14日報導,根據新公布的法庭記錄,張學政之前強迫安世向他在上海的私營晶圓廠「鼎泰匠芯」下訂單,金額高達2億美元,而實際上安世只需要採購7000到8000萬美元的晶圓。而浪費的錢被用來維持遇到財務困難的鼎泰匠芯。
安世的主營業務是成熟制程芯片,在美國的半導體技術圍堵政策下這些產品都不屬於被管制的範圍。為什麼這件事情被視為竊取商業機密?
台灣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專任教授孫國祥:「首先當然就是供應鏈的風險。歐洲汽車工業如果被某一個而且是中國控制的單一節點卡住的話,就會產生這種情況。其次是技術主權的風險。歐洲境內長期累積的製造、knowhow、產線參數、品質體系和研發團隊,整包被拔走,複製到中國境內的子公司,再把歐洲母體掏空。所以從荷蘭法院文件跟荷蘭媒體,都將這種情況描述為利益輸送與商業機密外流的結合。」
聞泰科技因涉嫌「協助中共政府收購擁有敏感半導體製造能力的實體」,在2024年12月被列入美國「實體名單」。美國上個月又將名單擴大到其控股子公司。
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戰略與資源所所長蘇紫雲:「雖然說是成熟製程,可是各個廠家還是有不同的生產工藝跟專利。儘管中共內部也有成熟製程,可是他們的良率跟晶片的穩定性可能比較差。所以如果從其它廠家取得製作的工藝跟knowhow的話,就會改善它的成熟製程,那當然就變成另外一種不公平競爭了。」
安世約70%的芯片在中國封裝後再分銷。在荷蘭以治理不善為由接管了安世後,北京隨即反制,切斷安世在中國廣東工廠與荷蘭母公司之間的營運聯繫,使生產線陷入停擺。僵局持續近一個月,歐洲、美國和日本的汽車製造商發出芯片短缺警告。
學者表示,通過安世事件,可以看到外國科技公司被中企收購後的影響。
孫國祥:「那當然首先就是技術跟產線的外流,另外一個面向是關鍵的供應被武器化,一旦中國方面暫停出貨或者出口管制,歐洲車廠立即面臨的就是停線的風險。第三個面向是治理跟國安外掛在一起,荷蘭政府引用關鍵商品可得信法等國安工具,直接接管公司,理由是擔憂技術主權外流會影響國家與歐盟的經濟安全。最後是併購後的政治外溢。徹底把企業變成政治對抗的前線。」
除了荷蘭,安世還曾在英國擁有該國最大晶圓製造廠——紐波特晶圓製造廠;不過,2022年英國以國安風險為由,要求中資出股該晶圓廠86%股權。
2022年11月,德國同樣以安全問題為由,禁止中資企業收購兩家德國半導體企業。
孫國祥:「中共的這種國家資本主義模式一直把吸收境外技術視為是彎道超車的常態策略,西方現在決定不再容忍,開始把這種成熟製程與整線搬遷也當成為敏感技術管制的範疇之內。」
過幾周一支中方高層別代表團將訪問布魯塞爾,預計歐中雙方將談及安世半導體問題。
編輯/尚燕 採訪/易如 後製/陳建銘
https://www.ntdtv.com/b5/2025/10/29/a104033843.html
----
安世半導體當年被收購,就應該要預料到會有商業機密被竊取的一天,荷蘭政府當年就應該要擋下了,而不是等商業機密被竊取東窗事發再來亡羊補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