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空軍部長坦言「我們有最好的戰機」但一半不能飛

美空軍部長坦言「我們有最好的戰機」但一半不能飛

美空軍部長坦言「我們有最好的戰機」但一半不能飛
2024年11月1日,美日於「利劍25號」軍演中展現聯合戰力,美軍4架F-16戰隼戰機、日本航空自衛隊4架F-35A匿蹤戰機、4架F-2戰機,以及1架E-2D預警機共同參與展示。(DVIDS)

美國空軍部長梅因克(Troy Meink)週二(23日)表示,坦言戰機妥善率低的可憐,幾乎只有一半能飛,美空軍必須將有限的維護資源,集中投入能夠在高威脅空域中生存的機型,否則戰力將受到嚴重影響。

美國《防務新聞》(Defense News)報導,梅因克在馬里蘭州舉行的空軍與太空軍協會年度會議上指出,戰機妥善率長期下滑,已成為空軍面臨的重大挑戰。他坦言,雖然早知問題存在,但實際狀況比想像中嚴重得多。

妥善率連年下滑

根據數據,美國空軍2024財政年度機隊任務妥善率(Mission Capable Rate)僅62%,代表平均每天有近4成戰機無法執行任務。空軍參謀長阿爾文(David Allvin)今年3月曾警告,戰機可用率(aircraft availability)從1994年的73%,一路衰退至2024年的54%,專家普遍認為,主因在於機齡老化,過去30年間,全軍機隊的平均機齡從17年幾乎翻倍至32年。

梅因克舉例說,駐維吉尼亞州蘭利基地的F-22雖性能優異,但場邊卻停滿無法運作的戰機,甚至因缺乏零件而無法進行維修,顯示後勤問題已嚴重拖累戰力,他直言,維護與後勤支出在過去15年一直是空軍主要財務壓力,國會和五角大廈正協助增加相關預算。

不過,資源有限下,空軍必須聚焦於優先事項,把維護力量投入未來戰場最需要的機型。梅因克強調,如果某些平台無法在爭奪激烈的戰區生存,就必須重新檢視投入資源是否值得。他並提到,隨著老舊機型退役,相關人力和資源可逐步轉向新一代戰機。
提出需改變空軍思維

他舉例說,烏克蘭利用改裝僅值數千美元的四軸無人機,就能摧毀價值數百萬美元的俄軍無人機,顯示空戰環境正快速演變,美國也必須調整思維。

此外,梅因克要求軍方和承包商必須確保零件品質。他批評,有些零件標示可用400小時,實際卻僅能撐100小時,這種情況無法接受,必須透過投資改善可靠度。

代理空軍助理部長貝利(William Bailey)則表示,新一代戰機和武器系統將採用更高模組化設計,有助於維護與零件更換。他也透露,採購單位將深入檢視供應鏈,找出關鍵瓶頸,以確保重要零件能及時送達。梅因克最後指出,空軍還必須善用數據分析,更精確掌握武器系統狀態,才能確保在未來戰爭中維持空優。
2025-09-24 20:23 發佈
建議燈塔國使用大豆和對岸交易殲10C以渡過難關!
保證能戰勝大芭樂特!!!

VERY BIG VERY BEAUTIFUL BILL !!!贏 !!!


F-35 Block 4 延宕五年:電力與散熱不足成關鍵障礙

F-35 的 Block 4 升級計畫原本被視為確保這款戰機在未來二十年持續維持優勢的核心,涵蓋更強的感測器、先進電子戰能力以及新型精確武器整合。然而,美國審計總署與多家防務媒體近期指出,這項升級已經確定比原定計畫延後至少五年,最早要到 2031 年才能完成。造成延宕的原因很多,其中最具結構性的障礙,就是電力與散熱能力不足。

F-35 設計初期的電力與熱管理系統,在當時規模足以支援原本的感測器與任務需求。但隨著 Block 4 規劃納入更多高功率負載,例如更強大的雷達、電子戰套件以及高耗能的通信與目標指示系統,既有的 Power and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已經逐漸逼近極限。當系統無法提供額外電力或有效散熱時,任何新型模組的長時間運作都會面臨可靠性風險。引擎必須更頻繁地抽取空氣來驅動冷卻循環,這會導致壽命縮短與維護成本升高,也讓美方不得不重新審視原本的升級時程。

問題的根源之一,在於 F-35 機體本身的體積限制。與更大型的戰機相比,F-35 的機身內部空間有限,冷卻迴路、散熱管線與額外電力模組的整合餘裕不足。這種設計在隱形與機動性能上有其優勢,但卻犧牲了未來擴充的彈性。隨著新世代感測器與電子設備能耗逐漸攀升,有限的機體體積意味著無論是增加散熱面積還是安裝更高效冷卻設備,都面臨高度受限。換言之,F-35 先天的空間不足正是電力與散熱瓶頸的主因之一,也是 Block 4 升級難以按時推進的重要背景。

為了緩解問題,業界提出多種替代方案,包括 Collins Aerospace 所推廣的 EPACS 增強電力與冷卻系統,以及 Honeywell 所建議透過軟體優化提升現有系統效率的作法。然而,這些方案需要漫長的設計、整合與測試期,最快也要數年後才可能成熟。同時,與冷卻與電力密切相關的 F135 發動機核心升級也尚未全面落地,使得依賴大幅度供能與散熱的 Block 4 能力必須被迫延後。

延遲的影響已經浮現。原本預計 Block 4 將在 2020 年代中期逐步交付的多項功能,如新一代精確導引彈藥整合與部分先進感測模組,不得不被拆分為子計畫,部分甚至被擱置到 2030 年代初期。這意味著現有的 F-35 機隊在對抗高端威脅時,可能缺乏完整的電子戰與感測優勢,用戶國也無法在原定時程內獲得承諾的全套作戰能力。

這場延誤帶來的不僅僅是技術問題,更是戰略與政治風險。盟國採購方已經注意到升級可見性不足,擔心投入巨額經費後卻無法在合理時間內獲得對抗中國或俄羅斯的最新能力。對美國而言,Block 4 的延後象徵著整個 F-35 升級生態鏈需要更穩健的規劃,也迫使決策者在「持續改良現有系統」與「大幅投資新一代冷卻與電力基礎」之間做出抉擇。

F-35 一直以「開放升級、持續改良」作為賣點,但當冷卻與電力成為根本瓶頸,再加上機體體積過小限制了硬體擴充,再多的軟體升級與模組化構想都無法立即落地。Block 4 延後五年的現實,正提醒外界:尖端戰機的真正挑戰,不只是飛控與匿蹤,而是能否建構一個足以支撐未來高耗能電子系統的基礎架構。這個結構性問題若無法妥善解決,即使是全球最先進的戰機,也可能因機體設計與基礎設施不足而被迫降低雄心。

F-35 的 Block 4 延宕不只是時間表的拖延,而是一場會被記入會計帳與戰略風險清單的成本風暴。原先被視為讓這款第五代戰機在未來二十年持續保持技術優勢的 Block 4 現在至少延後五年,官方與監督報告顯示其預算也大幅膨脹:早期估算約 106 億美元的升級開發費用,已被重估至約 165 億美元。這只是表面數字;電力與散熱不足這類技術瓶頸,透過一連串的鏈條效應,正在把潛在成本推升到遠超想像的高度。

首先,電力與散熱問題直接推高研發與測試成本。當飛機所需的電力與熱管理超出既有設計能力,原先的軟硬體整合計畫必須反覆設計、模擬與飛行測試以驗證可行性;每一次的返工都意味著額外的人力、實驗場時與替換零件開銷。對一個在全球部署數千架次的武器系統而言,這些試驗成本不是小額支出,而是累積到數億、數十億美元級別的長期負擔。再者,為了降低上線風險,系統供應鏈需要更多冗備、更多替代供應商與更高安全庫存,這些預防性成本也會反映在合約價格與政府支出上。

其次,維修與壽命週期成本的上升是最難從年報中馬上看出的隱性負擔。熱管理不足會加速電子元件、線纜接頭、密封材質與冷卻管路的疲勞與損耗,導致故障率上升與維修頻率提高。監督機構的估算指出,若發動機與熱管理在高負荷下長期運行,整個機隊在其壽命週期內可能產生數十億美元到數百億美元的額外維修與替換成本——有分析將這類因熱負荷與引擎加速損耗而可能增加的維護支出估算到數十億美元級別。對於採購國而言,這表示年度操作維護預算(O&M)將被迫調高,並可能壓縮其他軍事需求的資金空間。

第三,若決策者選擇以硬體改裝來根除瓶頸,改裝本身就是重大的資本支出。業界曾提出全面替換或升級電力與熱管理系統的方案,對整體機隊改裝的粗估成本也達數億至數十億美元。即便以相對保守的估算,將全球現有 F-35 機隊裝配新一代電力/散熱系統,也可能要數十億美元以上的整體投入;若再加上停飛改裝期間產生的可用率損失與替代訓練投入,實際經濟代價更高。換言之,解決問題的選擇不是「小修」,而通常意味著要在整個機隊上做大規模的工程作業,且伴隨巨額營運中斷成本。

第四,延誤造成能力落差,進而引發戰略與政治層面的經濟影響。當升級功能(如更強的電子戰能力、先進感測器或新型武器整合)因電力或散熱限制被推遲,使用國將無法如期取得原先承諾的作戰效能。這會在兩方面產生成本:一是盟國與購買國可能要求折扣、追加補償或延後付款條款;二是它們為了彌補能力缺口,可能另行採購替代系統或延長舊有平台的服務生命,這類替代或延壽行為本身就需要額外資金投入。結果是整體國防採購的機會成本上升,且國際採購信心下降也可能影響未來的訂單與規模經濟。

最後,長期生命週期成本(包括採購、升級、運維與退役成本)在 F-35 計畫上已被估算為兆級美元的量級;而電力與散熱這樣的結構性問題,會以多個路徑將成本上推:直接的升級與改裝支出、間接的維護與備件費用、因延誤而產生的替代方案與政治成本、以及長期能力落後帶來的戰略補救開支。事實上,若不及早採取整體性的基礎架構投資(例如重新設計冷卻架構或在未來機型上預留更大電力與散熱裕度),單靠點狀修補或軟體優化,恐怕只能短期緩解,而無法根本改變生命週期成本曲線。

面對這些經濟現實,決策者必須在三條路徑間做出抉擇:接受較長的升級延遲與性能折衷以控管短期預算;投入一次性高昂資本改裝以換取長期運營效率;或者採取混合策略,分階段實施軟體優化與局部硬體升級,同時規劃未來世代平台以避免重蹈覆轍。無論選擇哪一條道路,關鍵在於把電力與熱管理從「次要技術議題」提升為「主決策指標」,因為這項看似工程性的瓶頸,正以最直接與最昂貴的方式重塑 F-35 計畫的經濟風景。



‼️ F-35:美國軍事史上最大的騙局

Ward Carroll 一直是美國軍事霸權的堅定擁護者。

然而這次他卻對這場持續中的 2 兆美元(且仍在增加)F-35 災難,做出了尖銳的批評。
jcatalysis

[拇指向上]感謝您,信息含量十足

2025-09-26 9:51
jcatalysis

比如F-35C 的隱身塗層整片疑似脫落,我推測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散熱不足,加速隱身塗層的老化

2025-09-26 9:58
美國的空軍跟本是空架子,海軍才是空軍一哥
F35本來也算不上什麽“最好的戰機”。
連美軍自己都嫌棄的飛機,何來所謂“最好戰機”的名頭?
美國海軍陸戰隊

直接砍了73架F-35B的預計採購量

這騷操作把英國,日本,義大利..等等有採購F-35B
的國家,立馬給整不會了,造成盟友日後養護成本直線飆升

又證實了那句名言:不是美國不坑盟友

hidear1024

當美國的敵人是危險的,但當美國的盟友卻是致命的[^++^]

2025-09-25 17:40
jcatalysis

hidear1024,不能再同意你更多了 [大笑]

2025-09-25 17:43
🔹 僅有 8% 的地面作戰車輛具備「執行任務的能力」。

🔹 僅有 20% 的地面支援車輛「能夠執行任務」。


https://news.usni.org/2025/09/25/gao-report-on-weapon-system-sustainment

美國政府問責局(GAO)報告:武器系統維持

美國海軍學會新聞組

2025年9月25日 上午10:29

以下為2025年9月25日美國政府問責局(GAO)發佈的報告:《武器系統維持:各種挑戰影響地面車輛的任務可用性》。

摘要

陸軍與海軍陸戰隊地面車輛的任務可用率趨勢

GAO審查期間,六款美國陸軍地面作戰車輛中有五款在任何一個財政年度都未達到任務可用率目標。同一時期內,陸軍地面支援車輛大約僅有20%的時間達到任務可用率目標。海軍陸戰隊則未對其地面車輛設定任務可用率目標,但在2015與2024財政年度相比較時,七款車輛中有兩款顯示出任務可用率的正向變化。

影響陸軍與海軍陸戰隊地面車輛的維持挑戰

如報告中圖表所示,共有九項維持挑戰影響地面車隊。根據陸軍與海軍陸戰隊官員的說法,其中兩項挑戰影響了本次審查中的全部18款地面車輛:

1. 缺乏零件與物資
2. 缺乏最新的技術資料或設計圖

其他廣泛影響多數車輛的挑戰還包括:技術人員或熟練維修人員短缺、服役壽命問題、以及非計劃性維修。

GAO發現,陸軍工廠進行的大修次數從2015財年的1,278次下降到2024財年的12次。一名高級陸軍官員表示,陸軍承擔了削減大修經費的風險。官員同時指出,大修次數的下降對大多數車輛的任務可用率產生負面影響。為部分緩解大修減少的影響,陸軍透過拆解退役車輛以獲取零件。

同樣地,海軍陸戰隊的大修次數也從2015財年的725次下降到2024財年的163次。海軍陸戰隊官員表示,他們尚未開始對兩款新服役的車輛進行大修,並且已停止對另外兩款逐步退役的車輛進行大修。

即便任務可用率與大修次數雙雙下降,陸軍與海軍陸戰隊的維修成本卻在多數車輛上升。自2015財年以來,GAO發現陸軍11款審查車輛中有9款的維修成本增加。例如,2015財年至2023財年相比,「艾布蘭」坦克全車隊維修成本增加了1億8,130萬美元,單車維修成本幾乎翻倍。然而,該車輛的可用率仍低於陸軍目標。

相較之下,海軍陸戰隊整體維修成本下降,但其七款審查車輛中有四款的單車維修成本卻上升。

為什麼這很重要

美國國防部(DOD)每年花費數十億美元維持其武器系統(包括地面車輛),以確保它們能夠隨時支援防務需求。在2023財年,陸軍與海軍陸戰隊合計在地面車輛的大修維護上花費超過23億美元。

地面車輛是國防部為執行任務所需維持的一類武器系統。武器系統的維持成本高昂,部分原因是它們通常包含複雜的技術子系統與組件,需要昂貴的備件與後勤支援,才能達到所需的戰備水準。

GAO研究方法

本報告針對18款執行戰鬥與支援任務的陸軍與海軍陸戰隊地面車輛,檢視其在2024財年的可用率、面臨的維持挑戰類型,以及維修成本。GAO前往陸軍與海軍陸戰隊工廠進行實地訪查、訪問相關官員、收集並分析任務可用率與成本數據,並判斷這些數據足以支撐本次審查目的。此外,GAO還收集了各軍種為應對維持挑戰所採取的措施。

本報告為2025年8月GAO出具之敏感報告的公開版本,當中刪除了國防部認定屬於「受控未分類資訊」(Controlled Unclassified Information)的內容。
shaupenhauer456 wrote:
F35本來也...(恕刪)

他有幾項第一
地球賣最好的隱身戰機
最多國家想買的戰績
不過自從卡達被炸
想買的國家變少
實戰經驗第一多的戰機
畢竟有以色列配合美國
四處轟炸經驗豐富
F-35是美國有史以來
最昂貴的武器項目
總壽命週期成本高達1.7兆美
並在2023年的評估報告中
穩居世界第一貴武器。
這時要想到台灣

TAIWAN CAN HELP

用高於定價的價格買回來

讚啦
原以為當年我所在的戰車部隊,妥善率很差,
現在看起來,也還可以。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