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智英以筆為劍 鐵窗下談「自由」、對香港的熱愛,以及對極權制度的警醒
2025/08/01 19:00
◎ 宗介
「我確實感到失望,但坦然接受,因為我相信自己在神的手中,而非他們的掌握之中。」這句話出自現年76歲、被關押在赤柱監獄的黎智英之筆。曾是香港最具影響力的媒體人之一,也是一位不惜一切為民主發聲的堅定信仰者,黎智英即便身陷囹圄,依舊選擇以筆為劍,寫下對自由的承諾、對香港的熱愛,以及對極權制度的警醒。
2023年夏天,美聯社拍到黎智英在香港赤柱監獄內,在獄警陪同下散步。(美聯社檔案照)
2023年夏天,美聯社拍到黎智英在香港赤柱監獄內,在獄警陪同下散步。(美聯社檔案照)
近日出版的《黎智英傳:從億萬富翁,到中國最懼怕的批評者》,不只是一本個人傳記,更是一部關於現代專制與公民抗爭的時代紀錄,書中揭露黎智英獄中的生活與思維:他在信中寫下法院如何以「不成比例的刑期」懲罰他僅參與和平集會的行動,寫下香港法律如何從保障公義淪為統治者意志的延伸。這些不只是個人的受難記錄,而是整個自由社會該有的警覺。
請繼續往下閱讀...
黎智英並非生來便是自由鬥士,他12歲偷渡至香港,從街頭打工仔一路成為佐丹奴創辦人,再到1995年創辦《蘋果日報》,他本可以安享富貴,卻選擇投身媒體與社會運動,成為北京政權眼中最不安分的異議者之一。他的報紙為無聲者發聲,為被壓迫者吶喊,直至2021年被港府強制關閉,成為香港新聞自由沉淪的分水嶺。
當黎智英因多項指控被捕、判刑,外界有人以「法律程序」為名淡化打壓本質。然而他在獄中所言一針見血:「法律變成統治者的工具。」這句話,道破當前香港司法制度已非獨立,而是北京意志的延伸。在2019年以前,同樣的集會行動或許只會招致數千港元罰款;但在《國安法》實施後,卻變成長期徒刑,甚至無限期羈押。
2019年反送中大遊行,大批港人走上街頭,但在《國安法》實施後,集會行動最重可無限期羈押。(路透檔案照)
黎智英的故事也令人想起其他為自由付出代價的人,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終老鐵窗、藏人精神領袖班禪喇嘛被失蹤近30年、中國公民記者張展因報導武漢疫情遭囚多年,這些案例共通的,是他們的肉體被關押,但思想與靈魂始終拒絕屈服。
令人動容的是,黎智英在信中並未沉溺苦難,而是以簡樸語句描繪如何在有限的空間中追求心靈自由:他挑戰自己每小時摺製120個信封,只為騰出更多時間畫畫、冥想與閱讀。他說,「有目標是好事……不只是要達成目標,更是為了保持希望。」這是赤裸的信仰:在專制的壓迫之下堅守尊嚴,在監獄中創造屬於自己的秩序與意義。
《黎智英傳》的作者祈福德(Mark Clifford)在書末寫道:「黎智英無法選擇命運的長度,但他已經選擇了自由的人生。」這句話是寫給黎智英的,也同樣寫給所有尚在極權威脅下仍選擇說真話的個體。黎智英的故事提醒我們:自由從來不是天賜,而是無數人用苦難與信念累積而來的果實。
對於台灣這樣珍貴的民主社會而言,我們更應理解黎智英象徵的意義,他身上的傷痕,是中共政權拒絕多元、壓制異見的鐵證;他的堅持,是對亞洲民主命運共同體最深刻的呼喚。支持黎智英,不只是對一個個人的聲援,更是對言論自由、法治精神、民主價值的堅定擁護。
當鐵窗阻擋不了思想的光芒,黎智英讓我們看見,即使在極權最黑暗的陰影下,自由依舊能生根發芽,照亮未來。
(作者為研究生)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