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貿易代表處在其一份官方聲明中則表示,在提出申請後14天內相關企業可以繼續提出申請豁免的理由。如果有反對者的話可以在額外的7天裡再提出他們的反對觀點。
之後,美國貿易代表處便會從“該產品是否在中國之外有可替代的貨源”、“是否關稅會嚴重損害提出申請的美國企業或是美國的利益”、以及“該產品是否對中國的相關工業計劃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比如'中國製造2025'”這三個方面來決定是否給出“豁免”。
另外,美國貿易代表處還表示,因為這種“關稅豁免”是以產品為準的,所以一旦某個產品被豁免,所有進口該產品的美國企業就都不會被徵收額外關稅,不論這些企業是否本身提出過申請。
可為啥這貿易戰才剛開打,美國貿易代表處就又開始給進口中國產品的美國企業各種開“後門”,允許他們申請“關稅豁免”呢?

這或許與美國《華盛頓郵報》提到的另一件事有關,即美國這次對中國發動貿易戰所波及的中國產品中,有不少其實並不是中國自己的企業生產的,而是美國或其他西方國家在華的分部的產品。
用《華盛頓郵報》自己的話說就是:
“因為川普那些貿易官員的失策,這些制裁性關稅並不會打擊到多少中國企業,反而把美國等其他非中國的跨國公司的在華分部當作了打擊對象”。
《華盛頓郵報》還介紹說,得出這一結論的是美國知名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其研究人員通過詳細的分析發現,川普政府對中國發動的貿易戰會主要傷及的確實不是中國自己的企業,而是美國以及美國盟友們所獨資持有的中國分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