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類似日本那種匠人。我妹讀設計的比較會形容。
爸現在退休不做茶壺了,家裡很多他的手捏壺和手拉坏作品,常被他拿去送給拜訪家裡的朋友,每次回娘家都會發現茶壺日漸減少,於是這次回去乾脆拿姓名貼紙給我女兒叫她隨便貼。
「有你的名字在上面外公就不會送人了。」我說。類似一種封印效果。
女兒就是這樣用的有沒有?
下圖一是電窯燒的手捏壺,偏紫砂。身為黏土愛好者的女兒聽說這是完全憑著雙手捏出來的兩眼瞪得老大,尤其體驗過壺蓋和壺身完美的密合以後她更是大喊不可思議。
對,我小時候也是這樣驚訝過來的。
我其實看過不少形狀新奇的手捏壺,因為就……可能形狀上比較容易和拉坏的區分,可以理直氣壯說我手捏的這樣(我亂講的,總覺得我爸要line來囉嗦了),可是我還是最喜歡爸捏的那種「WTF這純手捏的真的假的!!」那種風格的手捏壺,就跟拉坏的茶壺像到一個不行,幾乎只憑氣質來認出它是手捏的這樣。
因為捏製過程不能中斷,一個壺要捏三小時,加上之前的各種學習和嘗試,各種自行開發小工具來給壺身壓上獨一無二的花樣,爸說「做壺就是做壺,不想其他事」,我覺得他的壺也有種老文青的fu,看起來很質樸,每支似乎都還留有他手的溫度。
下圖二是柴燒的手捏杯,我女兒超喜歡挑了一堆。
因為柴燒一整窯的良品率不會太高,色澤都渾然天成所以顯得更獨特。
結果他竟然也快把它們送光了。(是要講幾次(我可能標題等下改爸不要再送茶壺了
連結到我的部落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