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1

收藏的茶壺


茶醉癮 wrote:
多謝你資訊的分享噗~...(恕刪)


有100CC以下的紫砂茶壺阿,甚至還有小於60CC的,一個用沒問題的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blackwind00746 wrote:
曾經滄海難為水
除卻紫砂不是壺


中肯 我收下了這首詩

economic wrote:
有100CC以下的紫...(恕刪)


嗯~我以後會多去找找


-------------------------------

另外請教不知道醒茶的茶倉要用哪種好?
最近我在找茶倉
我身邊有些茶葉需要開封放一段時間味道才會變好
聽聞放在茶倉內會更好
打算要買個茶倉來放
陶罐ok嗎? 或是需要朱泥 紫砂那種款式的茶倉?
還是瓷罐?

你們有經驗嗎?

茶醉癮 wrote:
中肯 我收下了這首詩...(恕刪)


陶罐、紫砂、瓷罐均可,陶罐、紫砂透氣,但會吸味道,生熟要分開。
看到許多茶友對標準壺及早期壺的誤解,實在不得不跳出來說兩句,
現在市面上看到的標準壺,其實大多是後期所仿製的,故數量龐大,品質不一。

現在真正受到重視的其實是「一廠」在1980年代之前生產的早期壺,
那時期的壺,和許多人的認知剛好相反,當時的壺:
1.土胎純正,練土充足,泥質夠,泡茶好喝,且不會有化料問題。
2.造型樸拙,以基本的幾何線條取勝,而不是靠炫麗花式,這才是真正的美學。
3.雖然它的造型簡單,但都是出自名家之手,大家想一想,現在大家追求的那些名家,在1960及70年代他們生產的是什麼壺?當年這些早期壺就是出自這些名家之手。如果您認為早期壺都是又粗又醜,其實是因為您沒有收到真品的早期壺,看過真品您就不會這樣想了。
4.雖然年代只有幾十年,但現在可以找到的真品數量並沒有您想像中的多,何況許多藏家只進不出。
5.有些人認為商品壺永遠都是商品壺,不應該漲價。如果是這樣,何不去看普洱茶?現在紅印一餅超過150萬台幣,當年出廠要100元台幣嗎?普洱茶不就是日常的生活茶品嗎?為何會漲成這樣?很多東西不是說炒作就可以炒作的,如果東西沒有價值早晚破功,大家的錢都是錢,不會有人拿錢往水裹丟。
6.小弟再多言兩句,大家參考一下,以小弟對目前早期壺收藏市場的了解,這兩年大陸人己經開始注意到這一塊了,兩過幾年,早期壺會和老普洱一樣,都不是台灣人玩的起的東西,那時肯定又有一堆人要望壺興嘆了。如果大家手上有1980年代以前的一廠真品,請好好愛惜。但如果是廠外,那就沒什麼意義了。

另外補充一點,現在早期壺有多難找?目前在台灣網路Y拍上的商品,100把號稱1960年代早期壺幾乎100把都是錯的,請大家小心。
mamami24 wrote:
看到許多茶友對標準壺及早期壺的誤解,實在不得不跳出來說兩句,
現在市面上看到的標準壺,其實大多是後期所仿製的,故數量龐大,品質不一。



我覺的心態吧?
像我找壺只是要讓茶葉泡起來更好喝 (我喜歡喝茶)
最好沖水下去 茶香馬上出來 那更好
是不是名家 I'm don't care
造型也不講究 只要出水漂亮能止水 壺把、壺身、壺嘴成一直線 這樣就ok
管他哪個年代...

像我買這700元 我就覺得很值得了

茶醉癮 wrote:
我覺的心態吧?像我找...(恕刪)


沒錯,其實鋼杯也可以泡茶,就看茶人的要求是什麼,要如何玩,
名家壺玩的是名門大家,精巧細工,但價值不裴,
早期壺玩的是早期土胎,樸拙作工,價格也不低,
古壺玩的是古物珍稀,清代朱泥更是不可再得。
這中間沒有誰比較好,比較優的問題,而是看大家的興趣在什麼地方,
如果都不玩,鑑定杯也可以泡,許多茶行也是只用鑑定杯泡茶,
也可以泡的很高興,很專業。

但就怕以假亂真,一知半解,把仿壺當真品,被騙高價還以為撿到便宜,
把化料當原礦,買到重金屬的壺還當朱泥,那還不如用鑑定杯泡來的好啊~



mamami24 wrote:
現在真正受到重視的其實是「一廠」在1980年代之前生產的早期壺



mamami24 wrote:
但如果是廠外,那就沒什麼意義了。


說真的我很奇怪怎會有這樣的觀念,好東西就是好東西,不管是不是一廠,是不是早期都是好東西,年代是當成古董的時間價值加分的,不是老東西就是好東西,那所有的石頭都是億萬年形成的,都是好東西?

所以重點在東西本身,只要東西夠好,年代只是加分用的
商品茶壺就是商品茶壺,不會變成名家那樣用心製作的產品
至於一廠或廠外,那更是沒有意義,廠外就沒有好的作品?那是事實嗎?甚至一廠後期製茶者根本私接製作茶壺,一廠的解散也跟此有些關係

買東西不論是不是紫砂壺都還是要看東西的本身來判斷,材質、做工、技術、藝術、……等等這些基本東西來判斷,年代和某些炒作的項目的確存在,但那是包含賣家做生意的行銷手法,不一定都沒有道理,但用基本的東西去判斷才能比較客觀的買東西

至於價格那是供需決定的,數量少而多人追求自然能夠水漲船高,商家的行銷也最好依據這樣的原理推動,但說紫砂壺能有多好的未來,我個人看法保留,還有太多更適合的標的物,例如:寶石、瓷器、玉石、……等等東西的推廣起碼目前看來取得的成效比紫砂茶壺好多了,這些推廣更好的項目不光中國或亞洲追求,有些連歐美等國都能接受,需求的來源廣多了,投資等保值或增值的流動性也好多了,紫砂目前還上不了太大的台面,甚至我個人覺得比普洱還不夠讓人信服。

如果是買用品,符合泡茶的物理特性又安全其實也夠了,真的把泡茶當成文化生活的享受,那買些藝術性質高一點的提升泡茶的樂趣也不錯,不是閒錢又要拿來當投資增值保值的標的物,那我個人建議最好不要,這東西的流通性除了少數單價沒那樣高的項目外流通性沒其他東西好,錢是自己的,花大錢要自己多想想比較好

個人意見提供大家參考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economic wrote:
說真的我很奇怪怎會有...(恕刪)


沒有錯,不是東西「老」就一定比較有價值,否則路上的石頭都是寶了。
廠壺放久如果沒有價值,廠外壺就更不會有了!

東西要有價值,當然要有其本身的工藝、歷史、文化、代表性...等成份在裹面,
但如果單單只以好不好用,可不可以用來判斷老東西的價值,那也太過簡單了,
故宮中收藏的瓷器,如果以實用觀點也不見得比得過現代磁器或不銹鋼,
在收藏的領域,不是只看「用」的問題,以現在的價位,顧老的壺有人會拿來泡茶嗎?
如果不會,那豈不連鑑定杯都不如?

小弟沒有鼓勵大家去收早期壺,要收也要先看得懂,
更沒有叫大家去投資早期壺,但早期壺價格在漲是事實,
就跟許多人幹噍普洱茶是爛茶,但價格一樣飆漲也是事實,
(小弟也沒說早期壺會漲的像普洱一樣高哦,不要滿腦想賺錢),

小弟要說的是早期壺有早期壺的優點及特色,
它絕非如一些人口中的粗製爛造的作品。

而廠外壺,是自一九八零年代才開始的,興盛於90年代,
如果1960年的廠壺都不值得收藏,那80年代之後的廠外壺值得嗎?
如果1960年代的廠壺都只是一般的商品壺,那80年代之後的廠外壺會更有品質嗎?
廠外壺的品質參差不齊,有多少人看得出「化料」?這也是事實。

大家要收什麼壺,各隨所好,小弟絕對尊重,
就如小弟之前所言的,不是每個人都要去收藏茶壺,
喝茶可以很簡單,很自在。

但把有價值的東西說成沒有價值,看到漲價就說是炒作,
把廠壺與廠外劃上等號,這樣的想法實在是很危險的啊~

以上請大家參考,參考囉~






mamami24 wrote:
小弟要說的是早期壺有早期壺的優點及特色,
它絕非如一些人口中的粗製爛造的作品。


他的出廠就有當時的要求,絕大多數都是為了大量生產的商品,當然在1982之前數量並不是很大,但後面的數量其實很大了,以1982之前的商品來說,因為現在買得起的需求確實增加很多,而1982之前商品的數量也不是那樣的龐大,加上當時的時空背景,不失為喜愛收藏的產品之一

但這些還是商品,技術和藝術的成分有一定的限制,看每個人願意給予的定義,但想說要太高的價值那說服力不是那樣充足,但以成本來說用同樣的技術算相對高了,買很低的價格要注意真假


mamami24 wrote:
而廠外壺,是自一九八零年代才開始的,興盛於90年代,
如果1960年的廠壺都不值得收藏,那80年代之後的廠外壺值得嗎?


一來1980前也是有廠外的,並不是沒有,品質則是兩極化,絕大多數的東西廠外品質比一廠差,但也有少數的東西品質比一廠一般商品好很多的,但沒到名家的等級
事實上當時的名家也有些有私下做東西,那不一定打一廠的名號
至於價值一樣得實際看東西的材質、技術、藝術、……等等下去看,廠外不是沒有好東西,一廠還沒強到把所有技師或工匠都集中在一起的地步,只不過比例上的問題,人員絕大多數都在當時的一廠

材料、技術、藝術這樣的東西也得看時代上的限制與瓶頸,一把在1980年代難以製作的產品在現代難度可能減低很多

價格的上漲與否由市場的機制決定,炒作成功也算是市場機制認同的一部份
但東西要看流動性,紫砂茶壺的問題之一是一些名家高價品要買的時候價高,想脫手卻流動性很差,那是紫砂茶壺的經營者現在就面對的問題,現在一把青標籤商品標準賣幾千流動問題不大,更高單價那就容易卡住,以青標籤的數量及特性說服購買者認同其具備一定的價值問題不大,但說服說多大增值和未來市場性還是多保留一點吧,中國的藝術品範圍太廣,紫砂現在跟大家認同的相比還是非主流,早期壺能在可見的未來開花結果?可以慢慢觀察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economic wrote:
他的出廠就有當時的要...(恕刪)

可能您沒有看清楚小弟一開始對「早期壺」的定義,
小弟談的是「1980年代之前的廠壺」,也就是自1958年建廠到1970年代之間的廠壺,
綠標己經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壺了,相對量大,工藝水準也難與1960年代及70年代的壺相比。
如果要論「精工」,清末民國初古壺有現代名家壺精工嗎?
那不就也沒有收藏價值了?
現在真品名家壺一把動不動幾十萬,也不是一般人買得起的,
真的要講,現在又有幾個人在玩的是真品名家壺呢?

小弟認同要以「物」的品質來看價值,廠外有沒有好東西?
當然有,但比例有多少?好不好找?買到化料壺的機會有多少?
市面上有多少人,甚至商家,把化料說成高檔朱泥、綠泥?

再重申一次,小弟沒有鼓勵大家去「投資」紫砂,
因為這幾年早期壺越來越受重視是事實,
小弟只是要說如果手上有1980年代以前廠壺的茶友,如果您想要玩早期壺,
要好好珍惜,因為會越來越難買,如果您不玩,當然可以隨您高興處理。

如果不玩壺,那也很好,什麼都不必煩惱,只要不要拿化料壺來泡,什麼壺都好。

  • 301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01)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