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0

收藏的茶壺

最近這些討論也給小弟獲益良多
小弟知道紫砂水深 身為新手愈研究是愈不敢買
除了一開始亂買的2、3支壺以外還真的不敢亂買
高價壺留著欣賞就好 泡茶的好用就可以了

貼一支亂買不傷荷包,可愛的小壺


alex0310 wrote:
小弟的感受就如同一場...(恕刪)


我個人覺得alex0310 兄太過執著於太快想成為能分辨的專家,這種對我個人來說是覺得那是需要時間來多看多比較累積的,且判斷也絕對沒有100%這回事,現在太多真正專家也協助仿冒,看到實際東西都不一定能100%肯定了,更何況只看幾張照片來判斷,當然除非太過明顯工藝上的差異,那當然看照片可以判定

基本上想判定需要很多的知識瞭解和經驗的,1980年代使用的工具和2010年代使用工具形成的東西差異總是不同的,你想判定好壞(先不論是否名家,先純看好壞)總得很清楚知道那是怎樣製作的,他的難度在那邊,一件1980年代很難的作品,在2010可能因為工具的進步變得容易很多,那一樣的作品在1980年代的價格總該高於2010

我個人覺得這種東西很難一些文字就可以解說,最好的方式是真假比較,或者都是真品,但工藝高低作品的比較,我個人以前有個經驗是同時看三把仿古如意真品,顧老的、周桂珍(印像是199x作品)和一個小名家(忘記名字了),簡單型式的線條也是有工藝高低的,放在一起比較就會覺得東西怕比,感覺得東西的精緻度、氣質(就是類似的舒服感覺),工藝是一山還有一山高,那還是看而已,然後在慢慢細細的比對差異在那邊,怎樣造成的,藝術家劃個如意的線條跟我們沒受過訓練的差異在那邊,大師、高手和一般師傅差異在那邊,那是需要很多的樣本來慢慢學習的

基本上買你看得懂的東西,買材質好、有工藝差異的東西,從簡單且比較容易分辨的工藝開始,我會比較建議真的對這很有興趣的可以這樣入門

事實上我會比較建議就不要花大錢買茶壺當藝術品了,買喝茶用的工具為主就好,買些材質好、又有一定工藝的東西日常泡茶使用,等經驗多了,經濟也許可狀況下,買個幾把好一點的當偶而泡茶時感覺良好是我比較建議的方式,只要不要化工茶壺,土胎有一定水準,價格其實都在工藝和藝術上的,所以我個人覺得不是那樣需要在意作者,只要工藝和藝術好,早晚總是會給他的價格上一個認同的

上面有幾位大哥貼了些圖片,網路上也會有真品的圖片,先看看這些圖片,看圖回推作品是怎樣製作的,難度在哪些地方,在那個時代製作,以那個時代的工具難度在那邊,然後可以這樣推估成本,然後你才比較知道你買的到底價格花在那邊,值不值得

但如果想把茶壺拿來當增值藝術品,我個人完全不推薦,買這個還不如買4C不錯的GIA一克拉鑽石,那容易多了

以上是個人意見,僅供參考,有得罪的地方抱歉了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sgod wrote:
最近這些討論也給小弟...(恕刪)


歡迎sgod兄加入茶壺的愛好者
非常認同剛開始就買幾把用品就好
想要進一步多認識的話,建議可以去瞭解製作的方式,這樣對想買比較好的東西會比較有個底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gohome002 wrote:
分享一下潘持平的方鐘...(恕刪)


gohome002兄有意願的話,大約講解一下工藝困難和藝術的表現部分吧,但這看兄的意願,免費分享畢竟不是義務

以我個人來說,這把以鑲身桶工藝來說這把算中等(要看製作年代,如果是198x,這算中上難度了,但如果是2005以後,那恐怕只有中下難度),藝術部分比較高,這跟功力修養有關

僅供參考,如有得罪地方抱歉了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alex0310 wrote:
小弟的感受就如同一場...(恕刪)


完全沒有責怪或數落大大的意思(小弟沒資格也沒那種心態)~
這裡是交流知識的地方,也是個公開場所(小弟尊重所有"任何人"的發言);希望看到大大們提的問題是:感覺某壺的哪裡是如何?與誰的類似?哪個把,嘴,鎏,蓋..是怎樣?....彼此相互交流的"個人"觀感!
小弟相信這裡的許多大大前輩們,會不吝嗇的"指教"與"分享"的!(ps:這裡"好心人"粉多)
也才不枉論壇設立初衷~~增進彼此知識與經驗的本意!

人生就是如此,機運與緣分!
常常是,已經擁有的不以為意,或許那是別人羨慕或欠缺的;而本身所羨慕,卻又是別人不以為然的!
哈哈哈~~TMD的老天爺,玩很大!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僅此而已!(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拿...A系!)
(ps:a大的攝影技巧,相信羨慕死許多大大們~~~ 小弟就是)

economic wrote:
gohome002兄...(恕刪)


這把看土胎就看的出來大約何年代的喔,
工具早在時大彬期就大約具備了喔,
近代的工藝表現跟早期的工藝表現也不同耶,
文字很難講的詳盡,參考參考就好^_^

gohome002 wrote:
這把看土胎就看的出來...(恕刪)


基本上純看照片土胎我是不建議的,那水很深
至於工具,那其實差異很大的,且不光是製作的工具,其他輔助上的工具對近代製作精美器具幫助很大,現在和198x年代製作場合可以協助的東西差異要算很大了,對我個人來說,太過近代的古造型我一般不會在工藝上給那樣多價值評斷,甚至連部分的美術部分我也這樣判斷,那不光是工具而已,包含系統性的美學培養也有不小差異,以前師徒制的難度和現代資訊可以提供的培養差異不算小,這點光看近代小名家作品就大概可以知道一些,但工藝和藝術仍然有需要時間淬練的部分,但這部分我個人覺得比較大的比例會表現在藝術上面

越高單價的東西最好看實際東西,不是很建議看照片買高單價東西,以茶壺來說我個人沒建議買太高單價的,這跟市場有關,當然如果經濟夠承受,那當然另當別論

僅供參考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economic wrote:
gohome002兄...(恕刪)


小弟發表一下"謬論":
這把是潘持平(平哥)的成名之作~ 家裡有兩把!(均有石泉~刻字與書畫)
竊以為一把方壺,要能成型!是比圓壺要多那麼一點難度(並無貶低之意!)
原因無他:圓無起始,而方有段落!
鑲身筒要由四片泥板結合而成,那每片泥板都必需"均勻",這考驗作者基本的捶打功力;再者,結合後又不突顯"接縫線"且突顯其力道,結合的角度又無令人感到"尖銳"不舒服,壺身是由上往下的"擴張"開來,令人有"穩坐泰山"與"挺拔之感"!
方壺的剛勁外型卻帶有圓的流暢(或柔和) 這要相當的功力才能表現出來!
再者,壺嘴的彎曲角度,又與壺把相"對應";從側面看,畫面感覺協調,沒有左右"欠缺一塊"的彌補感!
壺蓋的做法屬於嵌蓋式,並緊密結合,蓋內的牆與壺身的凹線又必須拿捏好,稍微不小心就會變形;此外,入窯時的收縮變化,都必須事先考量,要達到出窯時壺蓋緊密結合又不會變形,練泥的技術與收縮率的計算,要非常仔細!
提起壺身又無笨重感,出水流暢不阻塞,這是作者在壺嘴與壺把製作時,用心的"伏筆"之處!~除了講求畫面的美感,又兼顧實用的考量!更不要提,石泉在其壺身的"刺青"~只是"錦上添花"罷嚕!

不能用現在工具與技術,來看待早期或更之前的壺,這樣有失公允!

小弟的感想,供大大們參考之~~以上~~




許小鵬 wrote:
小弟發表一下"謬論"...(恕刪)




許小鵬 wrote:
竊以為一把方壺,要能成型!是比圓壺要多那麼一點難度(並無貶低之意!)


這是事實,難度不是只高一點點,高很多的,看作品數量就可以大概瞭解,但都以鑲身桶來說四角和六角比工藝難度差異呢?一樣是四角,壺身的弧度大小和彎曲次數和彎度(這邊指不考慮整體藝術美感)難度也不同,打身桶和鑲身桶工藝對作品大小的難度也有所不同

修飾功力我個人認為藝術的成分要大於工藝,當然這兩者應該是與時俱進的,且一定要同時包含兩者,我個人認為是比重差異

壺嘴一直都是茶壺工藝和藝術的重點之一,工藝和藝術的功力也常在這邊顯現,以這把來說線條和作法上工藝難度是真的很高的,但一樣的狀況是一樣的改做六角難度變化如何呢?

壺身上的藝術是增進藝術的成分,但這個也有工藝和藝術的高低,凹和凸和有層次那工藝要求又不同了

個人認為工藝和藝術是比較的,不同東西工藝難度是不同的,許兄這把當然是一把好東西,但不禮貌的說,還有工藝和藝術更高的東西,只不過不同造型這樣比較並不適合

純是個人淺見,有得罪的地方跟許兄道歉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 300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00)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