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 wrote:其實我一直都有看這篇討論串只是沒有啥好壺可以拿出來分享趙莊朱泥如意仿古壺...(恕刪) comi大別客氣,您的壺也都是不錯的。我們連家裡磕傷的壺都貼上來呢!讓我們看看新的土、新的工藝美感也是好的。紫砂,名詞混亂,缺乏精確定義是它的一大弊端。有時,一種泥料有好幾種名稱,或是有人為了生意,把一種泥料又刻意取個奇奇怪怪的新名稱。而朱泥則似乎是同一種名稱,以前的朱泥和現在的朱泥不一樣。
alex0310 wrote:從小弟開始玩壺就知道...(恕刪) 小弟二十多年前收了一把朱泥,價錢就是「萬」元等級的,容量極小,不過50cc而已,因為一來朱泥泥料極少,二來燒製不易,容易變形,所以真正的朱泥多半是小品。
alex0310 wrote:那還不趕快照片分享一...(恕刪) 記得剛玩壺的時候,附庸風雅,學人家買極小的壺,茶放下去,一泡出來,只一杯聞香杯剛好的茶湯,聞香後,又進品茗杯,然後一泡一泡地品評各泡味與香的流轉遞變。喝那15cc的茶湯,喝完還要咂嘴頷首,以示茶香入喉,回甘綿延不絕......真是....煩死人啦!喝這一杯茶,啥事都不用作了!這還得了!以後這種小壺一律放在「雲深不知處」,不知多少年沒用過啦!等我哪天想起來再找吧!
alex0310 wrote:那還不趕快照片分享一...(恕刪) 不是深而是成本結構差很多而已一般說朱泥是清末民初的朱泥小品,主因是那時要製作的良率低,成本很高,且現在難以用那樣方式製作,東西少自然物以稀為貴材質現在有,用現在的方式製作良率很高,且燒製方式不同,特性是不同的一廠有60紅泥,那個就是很類似朱泥的材質下去調來的,制壺和燒製方式也跟清末民初的比較接近,現在單價也高了,70的略差了點,但以現在眼光看也不錯了,80的其實差很多了,近代是兩次燒,又差更多,只能說材質價格相對高一些
blackwind00746 wrote:紫砂,名詞混亂,缺乏精確定義是它的一大弊端。有時,一種泥料有好幾種名稱,或是有人為了生意,把一種泥料又刻意取個奇奇怪怪的新名稱。而朱泥則似乎是同一種名稱,以前的朱泥和現在的朱泥不一樣。...(恕刪) 因為我是去年開始接觸紫砂壺,所以,我也不清楚以前跟現在的朱泥差別在哪?不過,可以確定的是,我目前手上的朱泥壺在對岸的紫砂論壇裡面是認可的所以,我選擇相信囉!(不相信難道要砸了嗎?)水練小媒窯朱泥 容天壺另外,關於紫砂的名詞混亂倒也是真的比如說本山綠泥吧!以我的認知,這才是無添加的本山綠泥燒出來的顏色...本山綠泥 文旦壺但也很多人把這樣的歸為段泥,實際上,還是有點不太一樣的..要拿到手上比較才分得出來。ps: 加上白紙為底,可以避免白平衡的色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