焙火老烏龍,在手上陳放近十年,買的當時就已說是幾十年以上!今天喝起來是沒有感到陳味,不知是時間還沒到,還是焙火味壓過的關係!前四泡感覺茶湯不夠軟,舌頭二側略為生津,四泡過後茶湯就有點厚度,舌面㣲酸,舌下生津,沖了十多泡,感覺還耐泡,但總覺得少了層次感,味道蠻單一的,喝不出茶的生命。沖泡後的葉底,已十多泡了,肚子都飽了,茶葉還是展不太開,據說這泡茶是經過幾年返復烘焙過的,難不成是烘過頭了!
jha23164 wrote:焙火老烏龍,在手上陳放近十年,買的當時就已說是幾十年以上! 我沒有實際看到和喝到東西,只能用照片來推斷,準確性可能不夠高從照片看茶乾的樣子,實在不像是有幾十年的樣子,茶梗和葉子偏粗大了,上個世紀的台灣烏龍不是這樣的製茶形成的樣貌來看,這應該是機器布球形成的外觀,機器是1994年開始使用的應該是這兩種機器形成的布球形狀然後來說一下烘焙,多次烘焙不會造成泡不開的現象,高溫烘焙才會造成泡不開,過高甚至會碳化從照片看有過高溫焙死的嫌疑我猜jha23164大你可能買的時候就被騙了,可能買到是當時重焙且不是很老的老茶,即使是重焙,五年茶乾的火味也一般會退掉了,但泡的時候會有火味輕焙火的茶通常10來年就會有相當明顯的老味了,幾十年還沒有實在可能性超級低的基本上烘焙你可以想像成類似普洱熟茶的工藝,屬於加速後發酵的方式,普洱熟茶會比生茶更快有比較好的入口舒適性,但轉化的曲線是不一樣的,烏龍類烘焙的溫度要遠高於熟普的握堆(握堆只是波水蓋上帆布加溫,溫度其實並沒有很高,但烏龍類的重焙通常溫度會超過150度),重焙的溫度會讓茶葉產生包含納梅反應在內的化學變化,假設烏龍存放100年會有超過500種物理、化學在這100年間慢慢變化,而高溫的處理就是將其中可能超過百種的物理、化學變化在短期間內完成,所以通常重焙的茶放老都會比較薄,且味道會彼此比較接近,尤其是多次高溫複焙,那味道會更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