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104140alex wrote:我覺得重心放低點比較(恕刪) 貨斗得訂製; 影片那一類屬牛馬獸力車轉向方式, 騎崎嶇道路便知人手臂與牛馬体重抗力差多大下面這圖是合作的貿易商車架我現在的車scrub(相當於抗力臂)是28mm,影片那隻scrub約是我的10倍,也就是說:手臂需使10倍力抵抗路面衝擊第一代G1自行車用前二輪之scrub有70mm,衝上台階時手感明顯受抗力, 現在G3受抗力已小到可忽視scrub是否減至0最佳?答案是否定的; 四輪車玩久了才能体會底盤行走裝置各幾何參數意義, 造車知識需要多年玩車才得積累, 二戰後東歐造的小轎車轉向機構都還沒有自動回正功能剛才想到備份電池該放置何處
id104140alex wrote:我想請教...煞車放(恕刪) 沒錯! 初組裝騎行時急煞後輪偶會提起,雖然前輪位置比原2輪車前移約1cm仍不夠, 我現在的車前輪已再前移比原2輪車前置約1英吋, 前貨斗若載重,後架也得載6成重平衡才保險,也就是說前端若載50kg,後架載30kg才安全, 蓬鬆佔体積貨載前端
id104140alex wrote:想說三輪比較穩,我想(恕刪) 以最基本款無側傾3輪而言, 仍是双前輪較不易翻車(非傳統冰淇淋車式或中國人習知的倒騎驢垃圾車), 但傳統双後輪款機構簡單品質不至離譜, 而中國低階"研發"製造的多連桿双前輪通常都很糟糕, 不懂機械的人胡搞瞎搞居多我造的車是工業化國家玩的運動車類別, 不是身障或老人車, 國內許多人常無法辨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