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購入了garmin Fenix 3, 有速步、踏頻、心跳的記錄,
收集了數據,但不知道該如分析?如何利用數據進行訓練?
bosco2814 wrote:雖然我也不會利用 "功率計" 來分析得到的數據,不過也覺得你應該是還缺了garmin vector踏板式功率計~(當然還有更好更貴的牌子,不過你用garmin,所以我舉例同一牌的)
剛購入了garmin...(恕刪)
我覺得你上面蒐集到的數據大概都只能下次騎到同路段或差不多狀況的時候,去比較差異,但也只能算是知道自己有沒有進退步而已吧!
bosco2814 wrote:
那要儲一下錢了...(恕刪)
有心跳資料 & 迴轉資料已經可以得到很多東西了
如果只是做基礎的訓練
是可以不用功率計
畢竟功率計大約從 20K ~ 90K Range 都不算便宜的東西
當然有功率計效果一定更好
偷一張車店 FB 貼的訓練區域
雖然這是需要看功率的表格
還是可以做參考

回答樓主的問題
首先設定好自己的訓練區域
Garmin 可以設定「儲備心率」很好用的

小頭相找設定

找到訓練區域設定「儲備心率」
儲備心率的算法不在贅述請自行 google or 找書 (推薦三鐵訓練的書)
總之的時別用 220 - age 這種只考慮年齡的算法
每個人影響心跳的因素絕對不會只有年齡
然後在把自己的訓練區域套上第一張圖那種
找出 Active Recovery、Endurance、Tempo、LT、VO2max
如果很計較數值就不要與我設的 55、65、75、85、95
我只是偷懶設成相近的整數而已
設好訓練區域就是按照心跳區間做訓練
訓練的時後不看速度
比如說以 50/17 的齒比心跳高於訓練區域就飛輪減輕或降低迴轉
相反的心跳低於訓練區域則加重或加大迴轉
沒有絕對該怎麼做
取決於你是要練什麼 (迴轉 or 肌力)
因為樓主有迴轉的資料我加入這段
有些人會說迴轉不要低於多少多少
其實也沒有絕對
事實上在爬坡時也沒幾個人還能待在 80rpm 以上
GCM 做了一個實驗也拍成了影片
懶得找影片直接把結果表格貼出來

實驗的結果是這樣
要不要採信自行衡量
以我個人的經驗在 Roller 上
熱冷身維持在 70~75rpm
訓練區域裡則不低於 75rpm (通常都在 80~90 間)
能到多少就是每個人訓練的成果
再來是關於功率的部分
功率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做為「跟自己比較」有基準
舉個例說
今天你用 150bpm 練 40mins 得到 avg.30km/hrs
明天米用 160bpm 練 40mins 得到 avg.35km/hrs
很難說使用 160bpm 比 150bpm 有效率
若是樓主不需要看即時功率、左右平衡值、切線效率這些進階的內容
推薦的軌跡網站就是 Strava
下面兩張照片即個人分別於 6/9 & 6/11 在 Rollder 上玩 40mins 的結果


平均分別是 174W、178W
我不確定 strava 換算功率的準確度如何
但是做為「與自己比較」的條件之下
確時是在相同的訓練多了 4W
這樣的比較才有參考價值
雖然還是會被想追的人海放掉
不過還是要說明的是
若是路上軌跡的換算
strava 並無法知道使用者騎乘時的環境資料
比如說順逆風、有無輪車、路面狀況等等
因為 strava 的功率資料有雖有參考價值但不見得與事實相符合
至於要練到多少
從 FB 上某位仁兄表示要 功率 ÷ 體重 > 4
這種層度可以吃掉全台的公路
但就我個人近期上路的經驗是只要超過 10% 的長坡還是要牽車 (我好弱)
另外追加一張 Garmin Edge 500 手冊檔的資料

這是我自己遇到的問題
Garmin 手冊檔在 700 × 23C 輪徑設定是 2096
如果一開始輪徑被設錯自然功率也不會準
即使記錄器裡有軌跡檔也沒用
Garmin 的資料是以 fit 檔先決
而輪徑的設定並不會因為感應磁鐵是裝在輻條上就變成 2068
輻條轉圈的數度是跟輪胎一樣的
想像一下時鐘手表的同一根指針會不會因為在內側 or 外側就走得不一樣快
有些自行車店會自做聰明的幫你設成 2068
最後提醒樓主的是
別人的訓練菜單不見得適合自己
找出一個最適合自己的玩法會比按表操課有用
祝訓練娛快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