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ogio6899 wrote:
原來如此 ! 容量...(恕刪)
像樣的國家又不是造不出電動機車,台灣是掌握了供應鏈和生產成本,一定是往量大中低價位的機種發展,低電量低里程的電動兩輪可以行使荷蘭的綠道就好了,根本上與只能和汽車爭道的高性能的電瓶車區隔開來,高性能電瓶車明擺著不會是最大眾化的需求,發展中國家容忍機車成長也只是一時的,台灣的交通從來就不是其他國家學習的典範,能夠像U-bike一樣補足城市交通的最後幾哩路才會長久。
小客5509 wrote:
也不盡然吧
要不歐洲還有日本狗肉共享機車同樣有鎖極速與輸出變成50cc等級方式, 在容量不變下耗能因鎖輸出而減少, 連帶是換電設施密度放寬, 不見得要像台灣這樣密集設置
Ontherock wrote:
我覺得光陽此舉有兩...(恕刪)
RMAN wrote:
說的很好,約在10-15...(恕刪)
@潛水夫@ wrote:
然後因為換電設施密...(恕刪)
@潛水夫@ wrote:
然後因為換電設施密度放寬,造成的後果呢???
後果就是要更提早預留時間與電量跑更遠去換電,然後浪費更多時間與能源跑回家,
一但錯估預留量卡在半路,在地廣人稀沒啥人情味的國外死得更慘。
沒電刁車焦慮症會更嚴重。
狗車系統就只有在像台灣這種政商團結與大量密集都市與人口使用兩輪做行動工具下,才能存活,整系統根本走不出國門,不然到如今幾年了也沒半個外國國家級單位看的上它,因為在外國眼中,它沒啥技術優勢,而且最重要的東西它也沒有掌握關建技術也沒有來源產能,都抓在外國人手上,要合作找這種小包商做啥,等發展時機到了要也找世界性知名大盤商合作,不用被多賺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