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ossOver 一詞多數用於跨界車款來做使用,而 Gogoro 這次推出的 CrossOver 車款則是將原有的 Gogoro 2 系列車身外觀重新打造來做出延伸,搭配原廠推出的多種置物架來創造出更多的裝載機能性,而在車型上更分為標準版與搭載 SS 智能核心的 S 性能版,至於兩種版本的差異性有哪些?就讓這次的試駕來跟大家解密。

對於 CrossOver 來說主打的就是以多元化的配件來強化車輛的物品裝載功能,同時更能保有車箱與前腳踏板的空間,對於喜愛機車旅遊與露營的使用者來說,車輛上多數的預留鎖點不僅能提供原廠置物架的安裝,更讓使用者可以針對自身需求來開發出更多具有巧思的支架來安裝。
2023 Gogoro CrossOver / CrossOver S 規格表一覽
電機:7.0kW / 7.6kW 鋁合金水冷永磁同步馬達
傳動方式:Gates 皮帶驅動
車台:高張力鋼管
前避震:正立潛望鏡式前叉
後避震:雙槍後避震
前輪煞車:浮動式單向單活塞卡鉗搭配 220mm 固定式碟盤
後輪煞車:浮動式單向單活塞卡鉗搭配 180mm 固定式碟盤 (S版為 190mm)
前輪尺寸:100/90-12
後輪尺寸:110/70-12
長x寬x高: 1,949 x 673 x1,132mm
軸距:1,374mm
座高: 746mm
車重:126kg
標準版電控配備:省力牽車模式、賽道碼錶模式 (選配)、安心護送燈(選配)
性能版電控配備:TCS 循跡防滑系統、省力牽車模式、賽道碼錶模式、定速巡航(選配)、安心護送燈(選配)
|外觀與功能
- 車頭線條

- 大燈樣式

- 方向燈

在車頭造型的部分可以看到那與 2 系列相似的圓潤外型線條,但為了強化車頭的裝載功能將大燈往前延伸來做出帶有鎖點的平台,可以安裝大型書包架與置物籃來做使用,大燈與方向燈的樣式則是沿用 VIVA 車系的配備,同樣具有 Class C 等級的亮度在夜間中可以提供不錯的照明效果。
- 騎士視角

- USB 充電

- 置杯架

從騎士視角看過去多數都是那萬年不變的把手按鍵配置從 Gogoro 2 系列誕生以來就一直沿用至今,CrossOver 車系不管是標準版還是性能版都開始啟用智能感應卡來做車輛開關,而在感應區下方則是可以看到 USB 的充電孔,讓騎車出行的夥伴可以即時來幫自身的 3C 產品充電,左側的置杯架則是提供較為縱深的空間降低在騎乘時飲料有跳車的可能性產生。
- 標準版車側

- 性能版車側

- 標準版車標

- 性能版車標

相較於先前推出的車款 CrossOver 這次算是在車身上做了明顯分區色澤變化,以前後座為分界點來做區隔將繽紛的色彩留在前半部,而後方區域則是統一的使用黑色塑料來呈現,更提升了耐磨與抗刮的特性,由於車輛色彩都能透過選色表來自行搭配,因此用車色來區分車型版本恐怕不是那樣的簡單,而是要從車側的車標與性能版上的支援蘋果 IOS 系統來分辨會比較容易。

同時在官網中也提供了選色表讓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先行玩色,選到自身心儀的搭配後再前往門市下單訂購也不遲,當然自己選好的車色也會在車輛領牌時由 Gogoro 來協助做行照上的車色註記。
- 腳踏空間

- 後座踏板

- 中柱安全開關

- 側柱安全開關

對於 Gogoro 來說多數會讓人選用的一點就是在於腳踏空間的平整度,這點在 CrossOver 車上也是從 2 系列以來就沿用至今的設計,畢竟好用就可以一直用無需為了空間而在多做煩惱,而在斷電開關的設置上除了一直以來都有的側柱斷電開關來保護外,也新增了從 Super Sport 車款中下放的中柱斷電開關,讓車輛在停放時能夠更加的安全即使誤觸開關也不會造成車輛暴衝,也能避免原地轉動油門時所造成的危險性產生。
- 坐墊樣式

- 後座拉起

- 支撐架形式

座墊的樣式採用前後分離且後座可以升起充當後靠背,而後方的區域則是可以當成載物平台來使用,但要注意到與一般商用車相同使用後靠背時,後方一定要穩固的綁上物品才能安心使用,而後座椅墊也可以在載物時做拆除變成單前座的模式,同時也可以看到為了保有車箱置物空間長度,座墊下方的底版不只是前後座的扣點也是阻隔雨水、雜物掉進去車箱的隔板。
- 隔板樣式

- 打開隔板

- 車箱空間

- 安全帽放置

- 車箱前掛鉤

將座墊拿起後可以看到完整的車箱隔板形式,將隔板掀開後就可以看到完整的車箱空間,對比一般商用車的後座平台要穩固會捨棄掉後半部的置物空間,CrossOver 倒是想盡辦法的保留了下來這點還是值得讚許,不過在車箱內的平整度因為要閃過載重時的後輪做動,因此在車箱底部仍是做出了輪拱樣式的弧形壓縮到置物空間,以原廠提供的 3/4 安全帽來說是絕對放的進去,若是其他造型的 3/4 安全帽或是全罩帽的話,那還是斷了這個念頭多多利用擴充的支架來裝個後箱放安全帽比較實在一點。
|馬達與懸吊

而在動力的部分 CrossOver 搭載最大 7.0kW 馬達而 CrossOver S 則是搭載目前 Gogoro 市售最高等級的 7.6kW 馬達,同時在 CrossOver S 上更搭載最新 SS 智能核心,將可更有效的運用電池能源並導入 TCS 循跡控制系統,更可透過選配的方式來開通定速巡航功能,此外兩台車都是使用 FLO DRIVE 的皮帶系統,藉由高強度、高張力的皮帶來傳輸動力,但免不了的就是低速的共振聲依舊無法避免,只能說目前魚與熊掌仍舊是不可兼得。
- 標準版前輪組

- 性能版前輪組

- 前懸吊

- 前油管配置

兩台車的前輪組差異性在於 CrossOver S 版本上在前叉外管貼有 TCS 循跡控制系統貼紙,另外在卡鉗上也貼有 Gogoro 貼紙,在前制動的部分以 220mm 固定式碟盤搭配浮動是單向單活塞卡鉗,而懸吊則是使用加長行程的 33mm 正立潛望式避震器,對於煞車手感帶來的舒適軟Q感則是要看到 CrossOver 車款採用上半段金屬油管搭配下半段橡膠油管的配置,如此就可以兼顧煞車油的確實傳遞與舒適手感並其達成。前輪框的搭配沿用 Delight 的輕量化 12 吋輪框,搭配 MAXXIS MA-EV 電車專用胎輪胎尺寸為 100/90-12 的設定,屬於偏向運動類型的高扁平比胎型可提供較好的前輪轉向特性。
- 後輪組

- 標準版制動

- 性能版制動

- 後懸吊

後輪組的部分同樣採用輕量化的 12 吋輪框並搭配 MA-EV 輪胎,輪胎的尺寸為 110/70-12 以一般來說屬於前輪適用規格,不過 Gogoro 以此規格來搭配前後輪已經沿用許久,對於騎乘的感受多少都會與油車不太相同,但只要熟悉後仍舊可以快速的掌握車身的動態。在後懸吊上可以看到採用加長行程的雙槍後避震,但可惜為不可調的款式在雙載騎乘或是後座負重出遊時,避震器無法針對預載來做基本的調整就會影響到整體的騎乘感受。在後制動的部分兩種車型差別在於 CrossOver S 的碟盤尺寸為 190mm 比標準版的多了 10mm ,而在煞車卡鉗部分同樣使用浮動式單向單活塞卡鉗來對應。
|試駕

關於 CrossOver 這台車我們先從最基本的車輛本質來說起,動力的部分在雙車型上搭載的馬達功率並不相同,但也因為如此不管是 7.0kW 的馬達或是 7.6kW 的最強功率馬達,其實已都在先前的車款搭載過,因此在動力輸出與扭力的表現也因為齒比未有調整,並未有太獨特的騎乘感受,同時也可以看到 CrossOver 車款相較於自家車款的軸距長了一些,但歸功於懸吊的行程拉長不僅擁有良好的單人騎乘感受,同時把騎士的騎乘重心維持的很好不會有頭重腳輕的感受。

而在 Delihgt 所被人詬病的傾角不足的問題在過彎時會先磨到俗稱船底的底殼部位,在 CrossOver 將前後懸吊行程拉長來增加離地高之後,這個情況自然就迎刃而解而所帶來的就是在進出彎時可以獲得更大的車輛傾角,在騎乘的路線選擇上自然也就更加的多元。

但 CrossOver 雖然是以跨界之名來推出但在本質上仍舊是注重都會騎乘的車款,若有想要輕度越野來走過碎石路面的使用者,勢必要在懸吊上更換成更高等級的改裝品來對應,同時在輪胎的選擇上也要更換成複合式輪胎或是專用的巧克力胎才行,不過 CrossOver 主打的是多元鎖點的對應,讓使用者可以針對自身需求來安裝原廠精品支架,也可以發揮自身巧思來打造屬於自己風格的 CrossOver 車款,更可在線上使用車輛選色系統來打造屬於自己的專屬配色,若是有想要騎乘帶有強烈自我風格的電車,我想 CrossOver 是一台不容錯過的車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