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短視的人,總有租金.電費.折舊.人性...一大堆問題,一直在懷疑養得起嗎?
對遠見的人,如陸學森.尹衍樑而言,這些是問題嗎?
當你在噴口水時,Gogoro已默默的搶佔市場,到年底就有1000座換電站了,明年2000座,等你發現利基時,市場大餅,已被佔光了
先主動投8億下去建置充電站
以光陽的身家 應該不是難事
八億大約可以蓋1000個充電站(以每站80萬元來算)
因為ionex並不是換電 使用頻率不會像GOGORO換電站那麼高
減少車主在外面的里程焦慮
對車子的銷量一定會有幫助
若再增加月租費若可以抵橘色電池租費
也能增加另一個購買的誘因
不過 話又說回來 建置充電站很簡單
但是充電站後續的維護管理才是一門學問
如果ionex充電站沒有連結網路 24小時監控確保運轉正常
而是要等到車主發現充電站故障了回報光陽 才要來處理 效率就差很多
這個應該是光陽比較需要加強的部分
s460731 wrote:
身為上層管理人的視...(恕刪)
鋒芒內斂,特立獨行
不過無所謂
個人一開始認為睿能的想法很好,用換電來取代充電,這真的是好想法
後來睿能的電動機車開價了,價格被罵翻了,包含我,我也唾棄這種高價
後來GOGORO 2出來了,價格好多了
這個板好幾個狗迷一下子說睿能賠錢賣車,一下子又說睿能賣一台賺一台...



好吧,你們開心就好,我比較在意的是換電系統能否經營得下去
睿能的換電系統盲點在於,它的成本是實實在在的,多一台車,多一個成本,這可不像是蝦皮,或是什麼UBER,把架構建起來以後,就可以等著收錢,而且成本不需要增加很多就可以無限複製,放大,即使睿能高層說10萬台可以打平開始盈利,事實上五萬台成長到10萬台時,被稀釋的是overhead的費用,分母放大了,但是,電池的預支出成本和換電站的建構成本一毛都跑不掉,哪來十萬台就可以獲利? 難道出貨10萬台以後,電池就可以只裝1顆? 還是睿能都不用去擴充換電站?
目前看到的電池預支出或是換電站的購置都是資本,全部都是負債,而且我還沒算上電池幾年後開始要更新的費用,我認為這些錢永遠都無法打平支出,獲利是作夢,別忘了睿能是蓋在全世界機車最密集的地方,台灣,這個板一直有人幻想換電系統去歐洲,可是除了義大利外,其他歐洲國家機車銷量少的可憐,歐洲地大物博,點與點之間的距離遠的要命,又不像在台灣,7-11,區政府,郵局銀行,政府機構離你家那麼近,再說歐洲都有積雪季長的問題,雪季到了,GOGORO誰要騎? 我知道有些歐洲國家沒什麼雪,但是別漏了這些國家的機車銷量和市區郊區的通勤距離了
美國和義大利都是機車大國,但是如同上面提的,點與點之間距離遠,而真正的機車大國像是越南,印度等,那裡的機車便宜得要命,台灣貴得要死的KTM 390,在印度才賣十幾萬, CBR250RR賣10萬, 速克達賣2-3萬,誰要用你的換電系統? 再說到了國外,當地政府會補助電動車嗎? 甚至是蓋換電站的補助?
總之,很多汽車大廠都有能力做出很棒的電動汽車,他們只是在等機會,找個最適合的機會才大力發展電車,到時候特斯拉還活得下去嗎? 電動機車我也在觀察,我認同光陽現在推出的車種不好, ionex的充電站也不知道何時能建構,但是先跑不代表先贏, 不過也好,睿能有推出充電器,至少車主不用擔心睿能倒掉就是
魯拉拉拉 wrote:
先跑不代表先贏, 不過也好,睿能有推出充電器,至少車主不用擔心睿能倒掉就
01電車版,總是有一群人,認為帳號有問題,卻不思考事實及真相
每次,比喻或舉例,總是用最極端,最不可能的狀況,來討論
歐美機車市場,是重要市場嗎?你看不出或聽不到新聞報導,睿能的海外市場,首要目標是東協市場,你們總用奇怪的說法,放出煙霧彈,來迷惑消費者
至於,到了國外,當地政府會補助電動車嗎? 甚至是蓋換電站的補助?這就留給陸學森去操心吧!
你看gogoro,剛成立時,多少人唱衰(你也是其中一位),如今,gogoro壯大了,下一步,就是進軍海外了
你說,先跑不代表先贏,是嗎?等你發現利基時,市場先機已被佔光了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