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GR輪胎非常不建議外補因為該輪胎已經是業界同規格最輕意思就是輪胎表面的膠料很薄隨便一個技術不好的外補一插下去簾紗馬上區域性的斷裂給你看還有看到樓上有人說這條胎很爛只能說這條胎設計給超高電池續航力同時又要具有抓地力的使用需求市面上沒有其他間速克達輪胎廠做得到更不用說達森這種垃圾胎
看似小事原來也有學問在,幾個感想:1. 如同大家所說,外補變數很多,技師的工夫只是其中之一;補完能撐多久很難預估。2. 樓主大概也不清楚這個道理,所以可以說是一個"誤會";誤以為,外補完成就是 OK 解決沒問題了。譬如補完胎用肥皂水測漏 → 也不見得測好沒漏,就是成功的,都很難說。問題是,顧客並沒義務必須知道這些道理。3. 所以,技師要向顧客說明這些道理。這邊看來,也許是沒有說明清楚,就只說「好了」?雖然只是話術,不是動手的技術,但,也是一種"經驗值",可能還不大夠?4. 又或許有其他因素?GGR 的方式我不清楚,也許是顧客在外面等,技師自己在裡面弄車?所以,也許有些話,原本技師也想要跟顧客溝通的,但因為"距離的隔閡",結果就沒討論了,車子推出來也忘了補充說明了?5. 內補的話,重點我想不是在技術,而是在 C/P 值。機車行幾乎沒人在做這個,並不是不想學不會做,就只是 C/P 值。一般換輪胎,工錢就要大約 150~250 元左右;加上補胎的工,試想大概要多少錢?行情我也不清楚,估計總共要 250~450 元左右。換個新胎,一般 10" 通常七八佰元,為何不換新的?大概就一種情況:原本的輪胎很高檔,而且還很新。汽車為何會做內補?一個原因是汽車胎好拆;一個說法是汽車胎面比較平,比較容易補?那我想主要原因是汽車輪胎比較貴,這就有 C/P 值。6. 但我想 GGR 原廠是可以考慮研究「內補」這工程。因為一來電動車的後輪好拆,因為沒有排氣管二來它是 13" 、 14" ,這通常單價比較高。7. 又如樓上版友所說, GGR 的用胎疑似胎質比較"輕薄"?如果屬實,那確實也會使得外補的成功率更低。8. 如前面版友提到, GGR 的原廠規定胎壓比較高。這是事實,那確實也可能使得外補方式更容易漏氣(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