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rc wrote:
集中充電的好處是管理方便,但是潛在的問題是需要製造更多的電池以滿足使用量…現在的電車整體數量還是有限的情況,初期當然沒有問題…這其實跟上網的寬頻道理一樣,現在是同一條網路使用人少,體感速度就快…等之後一堆人搶同一條寬頻時,就會開始lag了…這時候就得多設幾條寬頻消化了…
其實樓主認真去想一下, 不管換成什麼模式, 所需的電池數量都是差不多的.
因為電池就是個耗材, 無論你是自用還是共用, 你用量比較省, 總會有人用量比較大.
以整體的市場電池數量來看, 結果是差不多相符的.
既然結果是差不多的, 為什麼不讓專門的公司來有效率的管控這些電池. 壽命也可以發揮到最大.
即便今天的模式全都換成充電椿, 樓主是否有想過以現今的電車數量需要多少充電椿才能滿足?
鐵定是換電站的數十倍之多. 可能還是不足.
假設充一台車只要5分鐘就好(但實際上很難), 可以用想像一下那個排隊等充電的畫面?
另外你後來說固定充電勝出自家充電的論點,是假設在家充電的費用跟外頭換電是一樣的,既然如此,正常人都不會花體力去扛電池回家充了…假設自家充的里程不會算在月租里程中,我相信結果或是不一樣的唷!
另外, 不要在糾結在充電月租這件事了, 基本上付費的部份大部份都不是繳去電費. 而是 "租賃電池", 和整體服務的費用.
你是自行負擔了電費沒錯, 但電池的使用和折舊並無負擔, 算進里程對其它使用者才是公平的.
只是能不能有另一種計價方式, 或抵減月租, 倒是可以討論討論.
※ 電池個人真的不想要, 不管是購入的成本, 維護方面, 和後續的報廢動作, 每一動我都覺的麻煩.
※ 說穿了, 如果今天 GGR 是推充電椿, 和電池自有模式, 個人是不會買單的.
※ 很多體驗, 用想的真的沒辦法理解, 實際去走一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