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我公司開發一個新產品,塑膠開模費是台幣300萬(含模具費用和設計成本)
這時候的塑膠材料成本肯定是加入開模費和設計成本去分攤的,預定銷售1萬台,實際塑料每組純塑膠原料成本1000元,再攤提300萬成本,所以每個塑膠殼的進貨成本是1000元原料成本+300(300萬/1萬台開發成本)=1300元
PS:這時候的1300可是成本價,若客戶要單買塑膠殼,一般零件報價是再抓80%-100%,甚至更高
其他零配件也是一樣的,都會攤提到開發費用,然後再加上公司的其他成本,假設利潤10%,最後再整個加上10%為零售價
這個版的狗迷每次都會喊著開發成本,人工薪資沒有包含在裡面,如果是這樣,那睿能的採購和業務根本是白癡,連這麼簡單的事情都不知道,睿能倒了也活該,不然就是拿著零售價來對比成本價,根本很無知好嗎?
舉例:光陽的AK550好了,光陽賣38萬,然後擁護者說光陽根本是虧本賣,因為還有研發費用,人事成本...如果是這樣,光陽去死一死算了,不然就是拿著零售價來湊,說前叉一對要8000元,車殼要3萬元,輪胎要3500元,引擎,一大堆加起來要50萬,光陽真的是佛心來的
每每看到這種言論,只能搖搖頭啦
hanson1114 wrote:
單純以工業製造成本看
GOGORO成本應該不高
因為跟油車相比 少了很多機件 如缸體(頭、活塞、氣門..)、冷卻系統、感知系統...
電車多了馬達、電池..
(但我認為 規模化生產 這些成本也不高)
至於設計、開發成本
就像裝潢房子
裝潢30萬~3000萬 都可能..
所有開銷 都可灌到設計成本裡面...
為何?
成本不說高一點
哪有理由支撐這麼高的開價..
不是嗎?
結果客人嫌你貴,你就跟客人說,我的租金都沒算進去啦,我自己的薪水都沒算,所以這很便宜啦
客人會覺得你是白癡?還是覺得你把客人當白痴?
ROYALALL wrote:
這裡很多待過研發/工程單位的人
說明樣品/模具開發,軟體研發都是很燒錢的
就是有人聽不進去,一直繞圈圈,看到的成本才多少多少而已
創新產業未具規模,產品的研發等等的費用攤提當然比較高
所以政府才會補助創新產業,電動機車補助車主,
當然對車廠有幫助銷售量,
又不是只對gogoro 有幫助,是對所有車廠都一樣
國內那麼多家電動機車廠,雖然賣出不多
要不要也發文成本多少多少??
魯拉拉拉 wrote:
這個版的狗迷不知道真...(恕刪)
個人覺得你真的不懂開發…
模具錢真的就如同你所說的那麼便宜嗎?
就例如你所提到的模具
只要一個零件(不管什麼材質),就是一個模具
除非是市面上公版模具才比較便宜點
但是自己開發新產品,那就絕對不會是套用公版模具(或是部分套用)
模具有大有小
還要看你是用射出模具還是成形模具
射出模具本身就不便宜,還得看你零件大小收費就不一樣
成形模具也不便宜
如果說還有要求半成品表面特殊
模具還要再去做電鍍加工,甚至加鐵弗龍讓其成形後不會沾黏
那麼問題來了
假設真的一整組Gogoro的模具真的給他壓到300萬台幣
那麼產能呢?
射出模具或許產能還算高,但是成形的產能真的非常低
加上如果成品夠大件,為了要求形狀美觀
一個小時頂多1~2件產出(冷熱成形)
那麼請問一天24小時不眠不休去生產的話
最多才48件
一天才48件耶!!這個能叫量產嗎?不行吧?
我如果訂單量有1000台,我得要不眠不休工作21天才達到
而且這只是成形,還不包含組裝
請問組裝到好,交到消費者手上的話要多久?
上面的意思是指,你只能增加模具
否則你就得等等等
問題消費者願意等嗎?
版上之前不是一堆人叫說一直牽不到車
如果要等三個月後才拿到東西,我看很多人就暴動了
簡單來講,就是模具就是得一直加上去
至於你提到其他牌子的車
他們成立多久了?他們自己以往難道沒有建立資料庫?
不會清楚設計的眉角?
Gogoro算是本來跟機車八輩子打不著的企業
他自己跳下來不會更花時間更花模具費?
說實在我不相信本來門外漢跳進另一個業界可以用最省金錢時間達到他目標
但當他如果起來的話,台數衝起來的時候價格能不能下來
那就又是考驗企業的良心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