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大家都談Gogoro 2, 別忘了Gogoro 1的好處

Gogoro1絕對是經典,因為它的存在是擔當換電站的開路先鋒,有不能輸的壓力,不顧成本每個細節都是為設計而設計.

Gogoro2我認為是更成熟的作品,因為它導入了更多公規的零件,車主有更多介入的空間.那醜醜的雙避震器,不想換嗎?
個人認為GGR 1系列的出現是電動機車界的空前創舉應該是無庸置疑的,
但說是絕後倒是難說了!
就算是自身品牌相比,
我認為陸學森的能耐與科技的發展不僅於此~

我也相當贊同睿能一開始以高價精品路線打出口碑,
接著再以2、3系列推出平價車款來搶市佔,
等達到年銷售六萬台以上(2018年底前應該會見到)
接著2019年之後,
由於2和3系列的全力搶市佔,
電動車市場應該已大受矚目,
再增加的銷售量就看消費者有無換車需求與電動車風潮的帶動了!

預估2019-2020會再陸續推出高、中、低價車款,
甚至旗艦級別的車款以滿足市場的需求,
就像現在油車品牌或多數手機品牌都會推出不同價位機種來區隔市場,
這時的分級或許不再以數字為系列的代號了!
如此一來19、20這兩年睿能可能會開始進入高成長期,
推估2022年以前躍升為新車購車的前三大品牌也不無可能~

不管未來睿能怎麼做,
應該都是以擴大各層級需求的電動車市佔為目標,
不會只著眼於低價車款搶市佔才對!

以上是我不負責任的猜測與想像~
感謝分享~這樣就放心囉~
之前去看二代的時候,店員介紹說二代Plus版的啟動鍵是觸控式的,完全沒有進水的可能,所以才想到按鍵防水功能,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有車棚可以停~

virage164 wrote:
有防水,沒聽過故障的。
昨天聽同辦公室的同事說, 他的Gogoro Lite上週進場保養更新軟體後, 這幾天騎起來變快了一點. 極速也上到90KM(他體重接近85公斤), 之前只能跑到85KM.
我的Gogoro Lite也要保養了, 期待更新軟體後的表現.
只要是 Gogoro 1,不管是 lite 、plus 加速能力相同,
都能騎到時速95公里。

保養後加速變快主要是胎壓補足而已。
2003大叔 wrote:
換電站


講出重點,這才是睿能的獲利來源。

一台車是能賺多少!!!

睿能才不看在眼裡。。。
道德在愛情裡就像汽球一樣,一戳就破。
我問了車主, 以前保養也有胎壓補足但他都騎不到90KM(也許是體重距離坐姿,..), 他說同一條件下現在真的有增加5KM. 等我下週保養後試試就知. 我體重65公斤, 姿勢放低一點之前是騎過一兩次9xKM的.
之前Gogoro在新竹一開賣, 我和同事試乘後就各買了Gogoro lite, 有一部分也是因為要支持Gogoro這種有野心的新創產品, 希望這品牌幫台灣開創另一個新產業.
今天讀到這篇:
【台大機械系師生打造太陽能車 築夢十年紀實 從蘇聯第一顆衛星啟發 五年完成三輛太陽能車 十年磨一劍 畢業後全球發光 感嘆台灣 科技製造業已成夕陽產業】
以十年跨距笑淚交織的《夢想續航》紀錄片,用鏡頭紀錄台大機械系鄭榮和師生從無到有、克服萬難,憑藉親手打造太陽能車練就的出色能力,畢業後各自在Gogoro、Tesla、保時捷等領域大放異彩,蛻變為帶領產業前進的關鍵少數。
鄭榮和指出,臺灣不能一味走「安穩的路」。缺乏資源的臺灣,最關鍵的還是人才的培養。當初赴美攻讀的鄭榮和,回憶起堅持回臺的選擇語氣堅定說,「我是一定要回來的!」談起學生,鄭榮和謙虛表示,「他們不一定要很厲害,只要能對臺灣有貢獻就好。」
台大機械系教授鄭榮和說,「那時候蘇俄射上第一顆人造衛星,那顆人造衛星其實什麼都沒有,它只是繞著軌道,然後發出嗶嗶 嗶嗶,這樣的聲音而已。很多美國高中生就是用收音機在那邊接收那個嗶嗶 嗶嗶,然後他們把它翻譯成什麼 笨蛋笨蛋笨蛋,然後就有一群礦工的兒子們,就想要去自製火箭,他們也想要參與這個。我覺得那個故事對我來說,是非常非常大的啟發。」
這是一個關於夢想的故事。
從2000年到2005年,鄭榮和帶領學生設計製作三部太陽能車,兩度到澳洲參加世界太陽能車挑戰賽。
團隊成員說,那時候其實第一代車,就真的是有什麼東西就把它兜起來。那時候腳踏車輪,我們是用腳踏車輪,最後一放到地上,那四個輪子是一瞬間軟腳,原本是直的輪子,從一個1字形變7字形 。
鄭榮和說,「這一部車實在是有夠鬆散、笨重、很醜。」
「但是後來越做越有興趣,是因為他們竟然說要去環島!可是上路以後就開始爆胎。」
夢想的起頭滿是挫折,但他們沒有時間沮喪,而是不斷修正重製再出發,最後在短短五年內,成就了自己,也讓台灣發光。
來自台灣的Formosun 三代, 2005年 Formosun三代車奪得第五名!
那是一段年少輕狂的歲月,每個人都是團隊裡頭的小螺絲釘,他們自己口中的「打雜小弟」。在他們眼中,做太陽能車,訓練的是一種解決問題的能力。
睿能創意Gogoro動力系統部門主管林松慶說,「因為大學大部分的人的經歷就是讀書考試,我們基本上就是一直實作、一直實作,但是那個實作還搭配設計,還搭配測試,還搭配很多製造過程的磨練。所以我覺得老師那個時候講的就是對每一個人的期望就是想要培養學生,成為那時候團隊那些學長的樣子就是一直不斷的進步,可以自己解決問題,然後慢慢慢慢成為他心目中的工程師。」
每天都是吃苦當吃補,曾經擔任結構組組長的張智凱,同時也是第一次落地測試的駕駛,被外界看好十年磨一劍,但畢業後進入職場選擇投身巨大 製造碳纖維腳踏車,卻一度乘載著超乎他所能承受的冷言冷語。
巨大機械尖端技術研發中心主管張智凱說,「我那時候去巨大 每個人聽到我去巨大都說,你竟然念到博士然後去捷安特做這種修腳踏車的工作嗎?大家都認為說自行車有什麼了不起,碳纖維很多人也都在做。可是我那時候看到的是,竟然沒有人用模擬分析的技術做設計。大家跟我說的就是,模擬分析就是一個參考,不可能會準的。可是我們在太陽能車是經歷過,你非得把這台車,藉由這樣子的模擬分析工具,做到非常安全,因為它沒有第二次的機會。你上路了,它如果在路上垮了,那我也是駕駛,我必須對整台車的安全負責。所以我一直認為說,我們可以用這樣一個工具,去把這麼複雜的車子做得好,甚至能夠參加比賽、贏得不錯的成績,我們就是有辦法把碳纖維的自行車,一樣做得很好 。」
他只是想把夢想放大,這幾乎是當年同梯夥伴的共同想法,只是大家走入的產業不同,用不同的成果發表。
當年夢想的種子灑下世界,在德國保時捷服務的徐子庭,和效力美國特斯拉的游振彥,算是進入最貼近當年太陽能車的行業。
美國特斯拉資深動力系統架構工程師游振彥說,「有人說來矽谷就像是一百多年前 很多的菁英、文豪都在巴黎。海明威說,這是一個流動的饗宴,那回過頭來看我們現在的矽谷就有點像是這種感覺。很多的優秀人才全部都聚集在這裡,所以你跟這些人一起成長,你就會成長得非常快速。為什麼台灣容不下這些這麼優秀的人?你必須要有這些土壤,才有辦法養大樹。這些人都是非常優秀的大樹,台灣必須要有相對應的土壤。我講白一點,不只是金錢的回報,還有舞台。整個台灣有沒有跨國企業的舞台,讓這些人可以做這些事情 。」
台大機械系教授鄭榮和用十年時間培養出了一群在全球帶領產業前進的關鍵少數,某種程度呼應了他先前大聲疾呼,台灣不能一味走安穩的路,缺乏資源的福爾摩沙只能仰賴人才。
但鄭榮和一面驕傲地看著弟子們,憑藉親手打造太陽能車練就的出色能力,在各領域大放異彩,卻也苦於交棒時刻遍尋不著傳人,一個需要續航的夢想,攸關下一個十年,台灣會走向何方。
昨天幫老媽的2行程機車汰舊換新,原本要買gogoro2, 結果看車之後就買gogoro1了, 因為2的椅墊高度真的太高了...而且外型...還是1順眼多了

Younger2006 wrote:
Gogoro 2 便...(恕刪)
如果要我從新選擇,還是Gogoro 1,只有它才真正符合我期待的各方位標準。當然也因為我有汽車,沒有很多人"實用"的必要考量。老實說那些價差,當你騎了越多年,分擔下來每天多出的錢其實很少,多年後回頭看看,才會覺得那些錢花得值得。1系列也得過國際多項獎項肯定,很多酸酸自以為眼光優於各國專家評審,以井觀天。可惜我買的時候S還沒出來,不然一定一口氣衝買Gogoro S。
  • 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