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

有人聽過"gogoro睿能創意" 這間電動機車相關產業的公司嗎?

Rio Fresh wrote:
再舉個例子吧!在某次談話中,聊到電動機車在中國的發展,對方表示由於上海與沿岸幾個城市實行"限摩政策".
因此公司會將重點擺在其他地區.


這句話總體上是對的。
在中國大陸的電動兩輪車,三輪車的經銷重點,的確是越偏僻的地區,潛力越大。越往大城市,需求趨於輕型,電動自行車就可以了。
目前中國大陸各廠家的銷售重點,都建立在內陸省份的縣鎮一級。大城市裡,只是蜻蜓點水過一下而已。這也是經過實踐后,大家得出的一致結論。
怎樣的電動機車,在中國大陸才能適銷對路?可以問問在大陸發展的台灣電動機車廠家僱員。
比如說,寶島,GIANT,甚至格爵三陽等等,很多的。它們都可以用成功來形容,也包括這裡的S教授。
今年年初我去這間面試過

不過我是應徵採購

據他們介紹這間公司背後的金主是潤泰跟HTC(意思是有花不完的錢)

來來回回面試了3趟

面試感覺不是很受尊重細節我就不談了

不過那時他說產品會在2014年上市

看來產品又推遲了呀

holysee wrote:
今年年初我去這間面試過
不過我是應徵採購
據他們介紹這間公司背後的金主是潤泰跟HTC(意思是有花不完的錢)
來來回回面試了3趟
面試感覺不是很受尊重細節我就不談了

我朋友跟他朋友也都到這間公司面試過.還是這間公司主動邀請的喔!
聽說感覺不是很不受尊重,是超級不受尊重.
真不懂這樣的公司在想什麼?人事部邀請了人過去面試,卻連最基本的尊重都做不到.
不過這也是每個人主觀感受不同,也就不好說什麼了.

P.S 意思是這間公司是潤泰集團跟HTC合資成立的子公司嗎?
我朋友怎麼說跟HTC沒太大關係,只是CEO以前待過HTC.
我的朋友也去面試過,
並且除了直接主管還有機會跟CEO談到話,
對他們創立這家公司的熱情和理想很欣賞,
最後是因為原來的公司強力慰留所以沒辦法加入,
但之後還陸續介紹朋友過去,
看來每個人感受差異滿大的。

dial wrote:
P.S 意思是這間公司是潤泰集團跟HTC合資成立的子公司嗎?
我朋友怎麼說跟HTC沒太大關係,只是CEO以前待過HTC.


聽說CEO以前是HTC財務長

裡面應該也有不少HTC背景的員工吧

感覺不受尊重的情況我大致說一下

前兩次面試都是由他們的HR跟RD來談

談的結果感覺還不錯

本來也有打算進去共同發展

但是後來空降一位採購的經理(HTC背景)

HR要求再跟這位經理做一次面談

面談過程中感覺很差

完全否定我過去的經驗並要求我作一份報告給她

回去思考了一下

應該是那位採購經理是空降

她要找自己的人馬來佈局

並不打算用我

所以都是用挑刺的感覺來跟你談

想想也就算了

我也不是非這間公司不可就直接放棄跑到大陸常駐去了

MunichJul10 wrote:
還不如先把在路上跑的那些 Ubike 都裝上電動馬達,那些單車馬上就變成了名符其實的電動車了

那可能就會引來社會大眾對於本質失焦,本末倒置的質疑了.
畢竟ubike的"節能減碳"效果還是高於純電車.且真的都把ubike改成了電動車,
應該會讓相關法規與配套措施需要修改的幅度更大更嚴謹,有可能反而限制了很多正在進行中的發展.


歐XX wrote:
難道國人就是這麼短視近利嗎?
我在加油站打工(在加油站上班還騎吃電的頗不好意思 )
每兩天送報生就會來加一次油,
每次加120塊,
一年下來也要兩萬塊的油錢了,
電動車怕的就是不騎,
騎得越多就越省,

你忘了考量隱含成本與成本替代效應,
如果送報生騎著七八年的車,對他來說,換成電動車除了"省油錢"似乎沒太大誘因.
但須面對的負面因素卻很多.
1.比起舊車,新電動車擔心失竊 2.擔心新電動車技術不純熟 3.擔心維修點不多,不便
4.省了油錢,但電池多久要換,光是換電池與購車成本加一加,換電動車的誘因又更弱了.
(假設換車成本3,6000元,一年換電池成本10,000元.兩天加一次油120元,一個月1,800元.
在不考慮充電成本的情形下,都要2.13年的成本替代來讓換電動車這件事情達到損益平衡點.

另一個層面思考,不是國人短視近利,而是相關的配套與政策所提供的誘因的確不足.


地球国民 wrote:
這句話總體上是對的。
在中國大陸的電動兩輪車,三輪車的經銷重點,的確是越偏僻的地區,潛力越大。越往大城市,需求趨於輕型,電動自行車就可以了。
目前中國大陸各廠家的銷售重點,都建立在內陸省份的縣鎮一級。大城市裡,只是蜻蜓點水過一下而已。這也是經過實踐后,大家得出的一致結論。
怎樣的電動機車,在中國大陸才能適銷對路?可以問問在大陸發展的台灣電動機車廠家僱員。
比如說,寶島,GIANT,甚至格爵三陽等等,很多的。它們都可以用成功來形容,也包括這裡的S教授。

這句話可以說的通,說的"對",但總體上是"錯"的.
特別是套用在本文標的公司"gogoro睿能創意"上,絕對是個挖地自掘的想法,
(如果此想法不變,我們可以三五年後來驗證"gogoro睿能創意"在中國的發展與市占率.)
別說在中國了,"gogoro睿能創意"連在台灣都沒有名氣,沒有商譽,沒有產品形象.
而且是以後起之秀想切入這既有市場,
市場策略與行銷中,時間,技術所帶來的競爭者壁壘條件更是不容忽視.
研究一下台灣過去的例子會發現,資源龐大,產業與行銷團隊堅強的BenQ跟初出茅廬的Vizio,
發現什麼?同樣的例子在商業界可以找到得太多了.
現在的市場策略與行銷已超越瞬息萬變,更不用說歷史經驗或是教科書了.
再考量到大陸各城市與鄉鎮的風俗民情,消費者行為分析,
就會知道"gogoro睿能創意"為例,該如何拿捏平衡了.

對於中國的產業分析與市場見解的經驗,加上家族在中國不同區塊發展的實務經驗,
同時提供許多美國上市公司前往中國投資時的評估參考.因此,這一點自信還是有的.

考量到課本教條<-對.
考量到歷史經驗<-對.
考量到同業模式<-對.
考量到當地風俗<-對.
考量到生活習性<-對.
考量到消費者行為分析<-對.
.
.
.
但,需要把所有因素都融入考量時,"對"與"絕對"之間的地帶就需要斟酌拿捏修正.
更何況每個企業的條件與利基點不同也必須納入考量.
剩下的是"gogoro睿能創意"該去面對,而不是我們費心的了.


holysee wrote:
聽說CEO以前是HTC財務長

CIO,非CFO.

回樓主,
我們不知道這個gogoro睿能創意會造什麼車。按照常識想,不會好過YAMAHA吧?
這個GIANT,格爵三陽,都不是笨蛋,甚至這個見誠車也不是。在台灣,這個中華EM車,還有許多公司,同樣不是傻瓜.
所以,關於gogoro睿能創意的雄心壯志,聽S教授的口氣......

地球国民 wrote:
回樓主,我們不知道這...(恕刪)


今天剛跟他們接觸
生產確定推遲
不過聽他們說整個project 有完善的solution
可是....個人還是存疑
shenta wrote:
Rio,這間公司我聽過也去過,並與他們老闆聊過天。
感覺上他們是打有規模的團體仗,正統管理與經營模式。
他們的團隊很有自信,也有足夠的能力與戰鬥力完成目標,但欠缺"車"這行業的經驗。

holysee wrote:
據他們介紹這間公司背後的金主是潤泰跟HTC(意思是有花不完的錢)
來來回回面試了3趟
面試感覺不是很受尊重細節我就不談了

地球国民 wrote:
所以,關於gogoro睿能創意的雄心壯志,聽S教授的口氣......

給我一個臉怦怦 wrote:
不過聽他們說整個project 有完善的solution
可是....個人還是存疑


有人注意到這篇短短幾天轉貼1.4萬次的文章嗎?回台面試經驗談:台灣的公司只想找便宜的人才
第一次看到時,越看越覺得劇情熟悉到不能再熟悉了.
雖然文章沒提到面試的公司是哪間?但點了文章作者的介紹.
原來也是電動車相關產業的一份子.
"目前為瑞典商思康Semcon資深汽車市場/技術信息顧問。曾擔任美國KleenSpeed電動車系統公司市場/媒體負責人,並曾任職於Auto-online台灣汽車線上情報網、台灣納智捷汽車。為汽車狂熱分子,關注亞洲職場現況。 "
讓我更加肯定心中的疑惑與假設.

文章中提到的跟我與版上另外一位版友的面試經驗根本同一個模子印出來的.
文章提及這新創立的公司
1.HR從產業中主動四處接洽.
2.強調該公司具強而有力的資金背景.(很熟悉吧!?)
3.和HR接觸下來,發現對方根本不熟悉這產業.(這也很熟悉吧!?)
4.提及面試的溝通感受不好(這也很熟悉吧!?)
5.最後浪費了很多時間後告知,要等2,3年後marketing部門加入.(太熟悉了吧!?)
6.文末提及感受對方只想從面試去蒐集產業資訊與信息,並非真誠.

有沒有人知道或是能猜出這篇文章作者指的公司是哪間呢?
畢竟台灣電動車產業圈子不大,HR又能千篇一律不斷強調公司資金雄厚,但對面試者又未給予尊重(還是HR主動邀約),然後被邀請過去的產業圈內人對這公司的感想都是"這公司根本不了解產業",最後東問西問弄了半天,卻告訴知產品上市往後再往後,所以marketing部門還沒打算成立與投入資源......
剛好看到又有版友發表了回應,就順便把前天看到的文章也拿出來分享了.
真是令人好奇...

Rio Fresh wrote:
有人注意到這篇短短幾...(恕刪)

這讓我想到有一篇文章說
希望在外的人才能回到台灣工作
領少一點薪水,但可以為台灣經濟扎根
讓自己的後代有更強健的經濟體系

說實在,每個國家都有官商勾結
M型化社會就是現今資本主義的常態
要打破這個平衡,不單單是人才都留在台灣企業就能達成
況且南韓花了多少重金在國外網羅人才
要人才不外乎就是要有足夠誘因

而且我不是很懂為何大家都那麼看中電動車產業
我知道的資訊很少,但勉強還知道有類似TOYOTA的企業不斷開發新的技術的電池
而電池的製程應當要更環保、回充應該要更快、效能應該要更好才是
簡言之,現在用的電池技術一點都不環保!

現在市面上用的電動車,裡裡外外我都看不到哪裡低汙染
去年有一台Pioneer 3.0後來沒上市
當時就讓我想多留意電動車這一塊
注意的越多,越覺得現在這塊技術還不成熟
  • 19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9)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