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

Gogoro經營危機已現,為何?

blackCP wrote:
我一直覺的大大您是否和我們活在不同的平行時空裡
怎麼我騎的每一台油車都不像你說的那樣耐操, 好看, 有檔頭

車子的壽命大概頂多7-8年就一堆修也修不好的小毛病出現了, 經常去修車是家常便飯...(恕刪)


1.我沒說好看(一個要40歲的人,一台125騎出去只是通勤,沒有什麼好不好看的問題,同齡的妹沒人要看歐多敗)

2.覺得不耐操的話..願聞其詳?


目前留存國產黃牌邁入第六年,過保後暫無故障,除了車禍花錢外,尚未因為故障修車而付錢

我用車習慣是15年以上報廢,除了避震剎車外,不改引擎排氣管傳動,7-8年就一堆毛病我滿好騎怎騎的。

有些人是自己愛改車,傳動改了一堆有的沒的改裝品,換大彈簧小彈簧,換普利珠重量,結果三步五時各種狀況。
那種就沒救,其實用久了大家都很清楚,原廠最耐用。
blackCP wrote:
我一直覺的大大您是..我一直覺的大大您是否和我們活在不同的平行時空裡
怎麼我騎的每一台油車都不像你說的那樣耐操, 好看, 有檔頭

車子的壽命大概頂多7-8年就一堆修也修不好的小毛病出現了, 經常去修車是家常便飯

※ 每每看這些論壇的油車神人回話, 都會讓我有一種好像我們沒騎過油車的感覺.(恕刪)


該不會是選的車種問題?
能否說說那車款可以搞到頂多7-8年就一堆修也修不好的小毛病出現?
(該不會是噴射車?)

有些車廠某一時期用料/設計有問題(如某些車款曲軸軸承問題)

或是遇到兩光店?像我女前同事因為一年內換兩次電瓶,最後被車行說修不好叫她換車
這種就是遇到兩光店

我相信很少有人家中的通勤車有舊到跟我家一樣比例這麼高的
(1993兩輛,1996兩輛,其他三輛2001,2008,2016)
車真的有這麼差的話,要不然我怎能近幾年花幾千元就有中古化油器機車可以騎?



blackCP wrote:
我一直覺的大大您是否和我們活在不同的平行時空裡
怎麼我騎的每一台油車都不像你說的那樣耐操, 好看, 有檔頭

車子的壽命大概頂多7-8年就一堆修也修不好的小毛病出現了, 經常去修車是家常便飯

※ 每每看這些論壇的油車神人回話, 都會讓我有一種好像我們沒騎過油車的感覺

電噴或化油都一樣,摩托車 DIY能力越是強的車友,越是不會進車行修車,對於所謂的「7-8年就一堆修也修不好的小毛病」,越是無感也能輕易解決這些問題,甚至會依個人需要改車,讓車子性能更加完備好用。
越是不懂車,進車行修車的機率就越高,被當成肥羊宰的機會也越多。
許多車友,有被宰的經驗後,就會嘗試充實自身的車輛檢修學識、理論與實務。
無法深入研究理解進而懂車的人,只好繼續不斷嘗試尋求優質車行的協助,解決問題。
chunpin1547 wrote:
電噴或化油都一樣,...(恕刪)


其實連家理長輩不會修車的車也很少聽到故障去修



比較有可能的事
同一個問題一直修不好連續進廠

或是連鎖效應(我汽車碰過,不過是吃機油後續導致的問題,三個月內連亮四次引擎燈,每次插電腦都不同地方)

不然真正要一直出不同問題的車王還滿少的,社群是有看過,但幾百人之中的一人。但是通常也只是把那一波問題修好就沒事了

CcCManCcC wrote:
其實連家理長輩不會...(恕刪)

車輛久用老舊後,故障難免會比較多樣化,一般消費者或者不會碰到太多的故障實例,如果是修車業者、車行,就難免要面對多樣化的故障型態,也需要能理解並排除這些故障,不論是同一個問題一直修不好的連續進廠,或一直出現不同問題的車王,對於車輛檢修能力越強的修車技師或DIY能力越是強的車友而言,越是不會構成困擾,也越容易獲得完善的解決。

CcCManCcC wrote:
比較有可能的事
同一個問題一直修不好連續進廠

這種比較常見的是,A零件有問題造成B出問題
但是B比較好處理也比較容易發現
結果就一直修B問題,沒有去找出問題的根源A
問題是台灣主要發電還是燃煤
真的配套不出 沒有乾淨的能源
除了pm2.5吃到飽外
民生用電也絕對gg
tjptw wrote:

還好取消禁售油車也...(恕刪)
bb1099 wrote:
問題是台灣主要發電還...(恕刪)

問題是台灣煉油廠大量用電煉油,是工業用電大戶,然後燃油又拿來燃燒造成空氣污染,無論在用電、用水、消耗能源、污染空氣方面,使用電動車是遠遠比燃油車乾淨多了。




orea2007 wrote:
這種比較常見的是,A零件有問題造成B出問題
但是B比較好處理也比較容易發現
結果就一直修B問題,沒有去找出問題的根源A

所以說,修車人必須具備充足的專業學識、運作理論與檢修實務、檢修工具儀器,這樣就會比較容易找出真正的問題點,進而排除之。
尷尬了,政府要輔導IPO,GGR說目前不缺錢...

我是看好電車未來發展,特別GGR又是新一代設計跟行銷的指標,這幾家老大哥只是看了眼紅,還是要多多學習年輕人的眼光,築夢跟野心是不同的...少人懂...但是可以走得遠...

市場已經證實換電的商業模式是可行的,其實投資者的眼光並非只有短期的獲利,有時候是投資一個趨勢跟未來,持續一二十年的投資案都有,我們市井小民難理解的,人家口袋夠深,大家多慮了..
  • 2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4)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