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出甚麼火花, 值得進一步觀察.
另外, 大家在說甚麼低價普及甚麼的, 這台基本上本來就是高價路線, 實用省錢
絕對不是第一考量, 所以, 本來就沒有要跟目前市場上的其他電動機車競爭,
淺在消費者是口袋有閒錢的嚐鮮消費者, 另外一個重點是要 build up 充電站,
電池交換站, 這個需要大資本 and 零包袱, 這部份很適合這家新創公司, 等
這些充電站交換站建立, 基本上就形成某種進入障礙了.
ps: 還是要再強調, 這跟 Tesla 商業模式 and 初期狀況實在相似度很高....xd
當然, 我是指初期, 後來會不會像 Tesla 一樣成功, mmm.... 我個人持保留看法~
ps1: 這樣規模的整車設計, 投入的資本, 當然不會只看台灣市場 (看兩個大老闆的 level
也知道), 是要把電動機車, 電池交換, 充電, 手機 app, 雲端軟體等等整個 infrastructure
演練成熟之後再外銷, 這才是重點.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