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仔細看了電動車,對於部份的網友發言,小弟也有點實在看不下去。
車子售價貴,這是事實。但是對於新的品牌來說,由於不是在大市場環境之下,成本高是必然的。
另外以當地所得來看東西價值,並不能說這看法是錯的,但是成本與當地所得相比,本來就不合比例。
不少人在酸太貴,這是看你拿什麼來相比。拿臺灣一堆對岸進口進來的車種比本來就不合理。
在對岸十年前時,電動車一台不過才一萬多台幣出頭,電池用的是較高污染的,車子也實在品質不怎麼好。技術性不高。
現在對岸外型好看一點,品質好一點,動不動就是要三萬五起跳。但同款車如果要出口,到美國好了,車價立碼近幾增加一倍。
因為電池必須用美國政府準許的環保電池,然後這些外型好看一點的車種,馬達仍然是舊款的。(小弟才問過出口到美國的價格)
然而對方成本能夠那麼低,是因為零件全大陸廠商共用,壓低了成本。然後GOGORO是否有用對岸共通零件我並不知道。
但是光看模具開模,加上走高品質(品質高一點點,成本貴很多),成本+本地勞工薪資加上利潤的確容易讓售價超過十萬。
這成本導向出來的售價與國民所得本來就沒有任何太大的關係。
如果如果政府及民間今天要支持臺灣電動車產業,該公司就必須有完整的配套讓該產品流通。
像換電池的部份,如果能夠增設電池點,我想單依車子售價(含電池),政府補貼多一點,應該是可以成為汽油車替代品。
以當初汽車產業剛出來時,一台汽車就相當於幾棟房子,所以在一戰前那年代往往是貴族使用。
如果今天GOGORO能夠達到一定銷售量,我想車子自然售價也會應成本而降價不少。
話說回來,工研院才研究出來的電池,如果能夠在臺灣達到量產,我想車子又會更加的便宜了。
理性勝於感性的原因在於「理性」看得出現實,「感性」卻能袜掉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