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demark Hive 這種商標設計的商業模式可行嗎?

Trademark Hive 這種商標設計的商業模式可行嗎?

過去商標的設計流程,多半是設計師依據需求,提供兩到三個構圖,讓客戶挑選,然後再進行細修。這種模式,每一張設計稿都需要投入不少時間。

但現在 AI 出現了。生成一張稿件,也許只要十秒鐘。當「速度」不再是限制,傳統的模式還有競爭力嗎?設計師還會堅持自己發想嗎?

有些設計師,也許仍然選擇自己發想,再把 AI 當成繪圖工具;有些設計師,則可能連發想都交給 AI,只是輸入一串關鍵字,任由 AI 自行生成;還有一些,或許會在兩者之間遊走,既保持創意主導,又善用 AI 的生成效率。

或許未來的商標設計,會像蜂巢一樣,利用 AI 一次丟出許多可能性的商標,因為這些批次產生的商標,往往彼此之間會包含一些重疊的概念。如果把這些相近或重疊的元素串連起來,就會發現它們其實像蜂巢一樣緊密結合。

這樣的結構,不只是單一設計稿的選擇,而更像是一塊調色板,提供一整組彼此呼應的可能性。客戶在其中瀏覽、挑選、標記,形成方向。設計師再從這些選擇出發,進行收斂與精修。

在這樣的流程中,設計師的角色會不會逐漸轉變?

會不會變成一種類似「靈媒」的角色,站在客戶與 AI 之間,翻譯需求、篩選結果、塑造方向?
Trademark Hive 這種商標設計的商業模式可行嗎?

👉 想像一下,如果未來的商標設計,不再是「三選一」,而是像調色盤一樣,在一整個蜂巢裡自由挑選、組合、標記方向,會是什麼樣子?

過去,商標設計的流程是這樣:
設計師依據需求,提供兩三個構圖,客戶挑選,再進行精修。因為每一張設計稿都需要花上不少時間,所以「少量提案、逐步收斂」是合理的。

但 AI 改變了這一切。
現在,一張稿件只要十秒鐘就能生成。當「速度」不再是限制,服務模式是不是也該重新思考?

Trademark Hive 這個概念,就是把流程換個方式想:

  • 一次批量產出,像蜂巢一樣緊密排列的商標。
  • 客戶可以在蜂巢中瀏覽、標記、組合,逐步形成方向。
  • 設計師則轉向「翻譯需求、即時修正、引導決策」,而不只是單純繪圖。



值得注意的是,這項流程的改變,不只是「商標的生成」,更重要的是 適法性的檢查
過去,要確認一個商標是否可能侵權,需要人工檢索、逐一比對,耗時又費力。

未來,AI 不只生成商標,還能同時進行自動比對與合法性檢查,在設計階段就快速過濾掉高風險的選項。

這樣的服務方式,有沒有市場利基?

  • 對中小企業或新創來說,他們需要快速試錯,也需要避免踩到侵權地雷。蜂巢式設計 + 自動檢查,或許正好解決了這個痛點。
  • 對設計師來說,價值將不再只是「交付圖像」,而是更接近 品牌顧問:與客戶即時溝通,快速修正,再把需求丟回 AI,現場就能看到新的方向。這種「即時協作 + 即時回饋」,將取代過去那種談完需求、一週後才看到初稿的節奏。


我不確定這會不會成為下一個商業模式,但這是一個值得討論的提案。
或許在未來,我們會看到商標設計服務,從「單點交付」走向「蜂巢探索」的模式。
2025-09-14 8:27 發佈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