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個人形式賣東西疫情前旅客來到面對面購買有些人背著或是用行李箱帶貨物進來疫情期間沒有面對面的模式轉到網上由於沒有面對面取貨,需要郵遞,要付運費而本地不能消費本地所「生產」貨品,亦沒有旅客來購買,所以向外地銷售又要郵遞增加了成本請指教謝謝
建議你去找一個台灣第一手的商品拿成本去網路看看價格比下去你就會選擇繼續上班,不會再去想有的沒的了台灣不其他國家其他國家還有基本價格存在在台灣網路都是在拚殺價只要商品賣不動就直接殺價甚至殺到成本價以下賣的一大堆一堆人拿著那種價格去要店家賣那種賠錢價格所以台灣這幾年實體店生意越來越差網路賣越多,也沒賺比較多反而是國稅局課到的稅會變少本來實體店還能課到稅但網路殺價的很多都是不用課稅的網路交易金額越大,實體店交易金就越小,國稅局的稅收就減少到時候政府缺錢,還是找百姓拿
qasqir wrote:所以我便說,有了入境限制,沒有外來的消費力,銷售玩不轉 台灣的網路市場跟邊境解不解竟無關外國人只會影響到實體店台灣網路市場早已經出問題只是這麼政府不夠專業都不處理台灣網路銷售已經出現利潤低、又課不到稅問題就例如蝦皮,有人都是殺到比台灣合法進口的正版商品成本還低轉由大陸出貨,賺極低差價這幾年一堆賣合法進口商品的商家都哀哀叫甚至一堆人拿這種大陸出貨不知道是反版還是仿冒的價格,要商家賣一樣的錢而蝦皮現在又只能由中國賣到台灣台灣卻不能賣到中國政府好像也沒想過要出來要求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