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新聞,終於有媒體注意到了。
和實體門市購買的比較,網購的不只尺寸變小,份量也由 120 抽變成 100 抽。
電商平台費愈來愈高,供應商只能接招應對。
這讓我想到當兵的時候在軍公教福利中心買的奶粉,總是覺得比較快喝完。
業者也很聰明,為了怕你發現沒裝滿,所以罐子用大一點,不管在哪裡買的都是沒裝滿,這樣就不會去注意福利中心買的份量可能少了20%。
當平台抽得越來越多,業者不是轉嫁給消費者,不然就是做出特定版,這樣才能維持一定的利潤。
Ricado wrote:昨天看新聞,終於有媒...(恕刪)
我前幾個月很喜歡在uber eats上面叫剉冰來吃
每次一叫都是五六百塊錢(一個人吃),大家都說我瘋了
後來有一天我在臉書上面看到這家剉冰店的廣告,我看價目表比我在uber上面叫的便宜很多
以我的叫法,在店裡吃頂多三百多塊
後來我也發現拉亞漢堡的中杯紅茶在店裡面只有15塊錢,但是在uber要25!
WTF?!15變25是幾趴?!而且這家店就在我家樓下走路三分鐘的位置,後來我就都改成直接打給拉亞叫他送過來了
後來我問外送員,他說uber會抽店家30趴
難怪,要嘛東西變貴,要嘛份量變少⋯⋯
淦,uber抽30趴又不對台灣繳稅
我每次叫都還要被收海外信用卡手續費
同樣的餐廳,在food panda那邊價目表明顯便宜而且來的份量比較多
我是希望food panda加油點,把uber幹掉
但是uber拉到鼎泰豐這個超強餐廳,我看熊貓要贏滿難的
pyang3 wrote:
我前幾個月很喜歡在uber...(恕刪)
我問過我們的客戶,各家平台差不多都是 30%~40%,只是有的店家選擇吸收一部分,自己外送也是要成本,有的則是全部轉嫁給消費者。
我們公司的中餐是公司供應,有一次我剛好走到行政櫃台,剛好看行政人員在紀錄餐費,隨手一看,我中午吃的那碗牛肉麵 130,份量比我平常吃 100 元的還少,結果是透過 food panda 外送的。
結果 Google 一下店家的價目表,真的整整加了 50 塊,如果是店家自己外送才 80。
而且外送平台對店家來說還一個風險,那就是月結的問題。
今天送出一碗麵,要等到月底再結算。而且結算之後也不是馬上給你錢,可能是 30~45 天之後再給你錢。
有可能原本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方式,要等到 75 天之後才入帳。
平台拿商家的錢來周轉,用這個月收的錢支付上個月的貨款。如果這個月收的少,付不出來,那就只能倒閉。
台灣地小人稠,小吃餐飲太方便了,真的需要外送平台嗎?
本生物已配置全天候戰鬥系統~
手機不通、Skype 離線時,請託夢,或留言!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