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請問如何有效的養臉書粉絲團


pyang3 wrote:
1)
有個問題我不知道如何克服:為什麼客人要在你的網站上註冊新帳號,甚至是刷卡消費?
這種硬需求,信任感,我覺得很難創造


以下是我的作法,我認為都是小細節大影響

1.網站購物說明越詳細越好,付款方式,寄送方式,出貨時間,送達時間,配合物流,訂單查詢,運費說明,退貨方式,隱私權等
讓客戶有可依循的方式,儘量不要讓客戶覺得有不明白的地方或無所適從
越多的不明白,對網站的信任感就會越低
這些對於謹慎的客戶,是必須的基本資訊

2.聯絡資訊管道明顯,方式越多越好

3.網站整體感覺越溫馨、可愛、懷舊等,越能降低人的心防
簡潔、酷炫、時尚、科技等雖然也不錯,但對於新網站推廣,總會讓人有些隔閡

4.產品說明儘量詳細且專業,圖文並茂更佳,客戶對產品越了解,越容易購買
假如說明可以穿插您自己的經驗、感享、實際操作等,更能取得客戶信任

5.產品越豐富的網站,會比產品少的網站更讓人信任

6.粉絲團經營有一定的粉絲數量後,再經營購物網站較好
因為和粉絲已有互動一兩年以上的時間
在將粉絲引導到購物網站消費時,其實阻力會小很多


另外,我的網站提供兩種方式:註冊會員購買、不需註冊會員也可購買
讓客戶可以自行選擇要不要註冊資料,太強制的手法,客戶容易反感
但會員享有加入會員紅利、生日紅利、購物紅利等



pyang3 wrote:
以賣食材來說,除非你的官網比拍賣平台都便宜,不然要如何讓人們在官網下單呢?...(恕刪)


假如最便宜的賣家就是贏家的話,那就沒什好經營了
不過這又可說一大串,以後有機會再說我的經驗


pyang3 wrote:
2)
請問你依舊有維持在拍賣上的營運嗎?


有,但交易後,會在包裹上貼上通知,告知有新購物網站
把客戶導向到新購物網站


pyang3 wrote:
3)
你覺得用相較於在各大平台上面賣,用自己官網做銷售最大的好處是什麼呢?


在拍賣平台,您很難針對您自己的客戶行銷宣傳
例如:在雅虎拍賣您可打廣告,但那是亂槍打鳥,無法針對您自己的客戶
我累積約有兩萬筆客戶資料,假如可以針對這些老客戶好好把握,基本就可不愁吃穿
但在雅虎平台做不到,甚至客戶資料的收集接觸不到電子信箱

我在拍賣平台經營有十年以上
但也發現客戶在流失(因為同業越來越多)
如不能取得對原有客戶行銷的主導權,生意經營只會越來越辛苦

這也是後來經營臉書的原因
部分客戶會加入粉絲團
透過粉絲團,我可以和客戶互動




寶肝丸 wrote:
我在拍賣平台經營有十年以上
但也發現客戶在流失(因為同業越來越多)
如不能取得對原有客戶行銷的主導權,生意經營只會越來越辛苦


哇!十年!丸前輩!

小弟這幾天的進展:
第一次拍了產品的使用短片,加上字幕,發在臉書上
也針對影片下了廣告,七天1500
結束再跟大家分享結果

衍生問題:

1) 從拍賣起家,摸熟電商生態,各種做法,為品牌建立基礎,最後成立自己的購物網站
也是小弟目前心裡的想法,只是若能縮短時程更好
請問丸大,你做網拍階段時,也是走「廣撒型」的嗎?我指的廣撒有兩個意思
一,同一賣家名稱,同時在Y拍,露天,商店街都上架,賣一樣的東西,賣一樣的價格,客人知道這些人都是你
二,產品複製,就是在同一平台上,將同一個產品複製很多次,但是價格都相同。我認為好處是占版面,壞處是無法累積銷量紀錄

2) 如果是多平台開賣,請問你用同樣的操作模式,會有某個平台賣很多,某個平台賣很少的情況嗎?
我發現,我在某幾個平台,不管怎麼買廣告,怎麼操作,就是沒有銷量,我在想是不是只能放生了......

3) 同時在各平台開賣的做法,請問庫存怎麼管控......
因為害怕缺貨,我好像有備貨強迫症,但我覺得錢壓在庫存上肯定是不對的
我的產品和丸大的食品一樣,都是時間拉長會跌價的,我覺得我現在好像買股票,跌價就只好進新貨來平衡成本...
並且我覺得人性裡面有一個很大的問題:永遠只記得那個大賣的日子
例如一個產品我一天賣了十多個,我會一直以為我每天都會賣十多個,用這個比例去備貨
但是完全忘記這東西也有一天一個都沒賣的時候

4) 有覺得台灣的網路銷售額是有固定曲線的嗎?
我一開始覺得禮拜三量最多,後來覺得禮拜五,後來拉報表來看,其實根本沒有規律可循
後來朋友跟我說,台灣人的銷售集中在每個月的5, 10, 20, 30這幾號,因為這是發薪日
我的數據太少,無法說對還是不對。請問丸大的經驗裡,是這樣子的嗎?
天道酬勤

pyang3 wrote:
1) 從拍賣起家,摸熟電商生態,各種做法,為品牌建立基礎,最後成立自己的購物網站
也是小弟目前心裡的想法,只是若能縮短時程更好
請問丸大,你做網拍階段時,也是走「廣撒型」的嗎?我指的廣撒有兩個意思
一,同一賣家名稱,同時在Y拍,露天,商店街都上架,賣一樣的東西,賣一樣的價格,客人知道這些人都是你
二,產品複製,就是在同一平台上,將同一個產品複製很多次,但是價格都相同。我認為好處是占版面,壞處是無法累積銷量紀錄


我在雅虎和露天皆有賣場
主要是因為客人本身的因素,有些客人喜歡在雅虎買,有些客人喜歡在露天買


pyang3 wrote:
2) 如果是多平台開賣,請問你用同樣的操作模式,會有某個平台賣很多,某個平台賣很少的情況嗎?
我發現,我在某幾個平台,不管怎麼買廣告,怎麼操作,就是沒有銷量,我在想是不是只能放生了......


這和實體店面是同樣道理
寧願開在熱鬧市區,也不要開在荒郊野外

pyang3 wrote:
3) 同時在各平台開賣的做法,請問庫存怎麼管控......
因為害怕缺貨,我好像有備貨強迫症,但我覺得錢壓在庫存上肯定是不對的
我的產品和丸大的食品一樣,都是時間拉長會跌價的,我覺得我現在好像買股票,跌價就只好進新貨來平衡成本...汗汗汗
並且我覺得人性裡面有一個很大的問題:永遠只記得那個大賣的日子
例如一個產品我一天賣了十多個,我會一直以為我每天都會賣十多個,用這個比例去備貨
但是完全忘記這東西也有一天一個都沒賣的時候.


買賣業很辛苦的
一般進貨方式沒競爭力,大量進貨可壓低進貨價格,但庫存成本與保存期限壓力也大
最後我會以商品週轉天數做參考
週轉越快,越值得進貨,這樣才叫錢滾錢
週轉越慢,進貨越少,甚至該商品直接下架,不然資金押在這些商品沒意義
您可以半個月或一個月檢討一次

今年我就全盤檢討一次,打掉一百多項商品
將資金與時間省下,找尋下一個未來熱銷商品會更有意義


pyang3 wrote:
4) 有覺得台灣的網路銷售額是有固定曲線的嗎?
我一開始覺得禮拜三量最多,後來覺得禮拜五,後來拉報表來看,其實根本沒有規律可循
後來朋友跟我說,台灣人的銷售集中在每個月的5, 10, 20, 30這幾號,因為這是發薪日
我的數據太少,無法說對還是不對。請問丸大的經驗裡,是這樣子的嗎?


是有模式可循,但這模式卻會依時間改變
可能前兩三年是這樣,但這一兩年卻又改變

像之前我說星期五~日不貼文,是因為目前這幾天生意較清淡
但以前是星期五生意很好

現在做生意,經驗是一回事
但時代在變,客人的習慣和喜好也一直在變(越變越快)
經驗可供參考,但作法還是要觀察現況





我覺得FB送一些小東西請人分享或TAG留言蠻有用的 瀏覽FB時常會看到好友點的一些業配文章或是廣告文章
如果只是FB買的粉絲頁廣告很多人應該是看到但是不會點進去看這個粉絲頁是賣甚麼的
FB行銷也蠻競爭的 常看到一堆賣海產賣肉的再開直播還有裸上身的 老闆真辛苦
送東西 tag引來的只是撿便宜的人 大多不是你TA的對象

寶肝丸 wrote:
我在雅虎和露天皆有...(恕刪)


跟大家分享一下小弟的推廣數據
說真的歸納不出什麼邏輯
但是我覺得,有趣的圖文或影片真的比較有人氣


天道酬勤
太好了
有樓主這一篇可共同交流討論
我成立臉書粉絲團剛滿五年
從創立臉書粉絲團將近10個月
按讚人數好不容易才突破三十人

這還是成立第九個月
一位有在部落格互動路過人氣網友
不捨沒人來按讚
很義氣的發動她的臉書人脈
一下子有30人粉絲數
永遠忘不了突破三十人那刻的悸動與感恩之情
我要建議的是,樓主可撥點時間經營部落格

由於我賣的東西,一般人一生只會買一次(頂多二至三次)
加上一些考量因素
經營臉書粉絲團主要目的是
引流閱讀我部落格商品介紹文
再來電詢價,下訂,出貨

目前我經營臉書粉絲團最大困難瓶頸是
絕大多數網友,不願在粉絲專頁留言
反而利用私訊,長篇大論問我許多疑難雜症
打字很慢的我,回覆那些問題時
心中真的感嘆,為何不能在專頁問
這可是臉書加權比重很高的互動啊

金晟發 wrote:
太好了有樓主這一篇...(恕刪)


OMG...
我想說既然編了一筆預算要衝粉絲數
反正遲早要花完,不如早點買進來早點享受
就把每日預算從1500拉到5000

結果,我的每讚成本從12.44跳到14.9了!!!
準模會這樣~


天道酬勤
pyang3 wrote:
OMG... 我想說...(恕刪)


直接吃掉15%毛利了*0*

terrybog wrote:
直接吃掉15%毛利...(恕刪)


泰瑞哥

What the......今天漲到15.35了
似乎是,如果要短時間內大幅增長,每個讚的平均成本就會拉高




天道酬勤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