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是這樣子的,好朋友找我投一個項目,我要的話需出資約200,每個股東持股比例都相同,實際項目內容就不說了
我用[餐廳]來舉例說明好了:
一號股東:我的好朋友(主提案人,不會煮菜也沒開過餐廳,但是吃過三號煮的菜,覺得他很有機會開餐廳,也相信三號的人品不會亂搞,有本業不參與經營)
二號股東:我的好朋友的好朋友(不會煮菜也沒開過餐廳,只是被一號邀約,有本業不參與經營)
三號股東:實際上懂得經營的人(會煮菜,但是沒開過餐廳,因為離開了上一家餐廳,現在想自己開餐廳,但是沒錢,所以接受被投)
四號股東:我(不會煮菜也沒開過餐廳,也不認識二號跟三號,只是單純信任一號的眼光,還有交往多年知道彼此背景安全,有本業不參與經營)
我對這產業別的看法是,就跟每個人都需要吃飯一樣,社會對於一家好的餐廳是肯定有需求的
所以這個產業別本身是沒問題,並且未來因為社會人口的變遷會更加看好
但是我如果投,只是純粹投錢,並不參與經營(沒時間也完全不懂),只是時間到了之後可以分紅
更主要的是,跟好朋友一起投一個案子我覺得很有趣,所以除了金錢面以外,我很大一部分是考慮感情面(不然去買台積電股票就好了)
我相信這種合資案有很多人做過,有人成功,也有很多人失敗
不知道大家做了之後,感想是什麼呢?有什麼關鍵因素導致成功或是失敗嗎?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