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有時會把自己限制在某種框架裡,認為人的個性是天生的,後天沒辦法改變。
實際上,所有的技能或智能,無論是任何領域,都可以通過努力而得到,樂於接受挑戰,並積極擴充自己的能力。
挑戰可以幫助人們學習和成長。挑戰失敗不表示自己就是笨蛋,而是還有成長的空間,挑戰越大發揮的潛能也就越大。
如何讓自己的思維不斷進步
1.大腦的可塑性:大腦與肌肉一樣是可以被訓練的,會根據環境的刺激與學習經驗不斷得改變。每一次突破自己的舒適圈,去學習新知和接受新挑戰,就會產生新的思維,並與舊有的經驗做聯結,將會加強自己的信心和做事的效率。
2.以過程為焦點:對別人的努力與過程進行稱讚,而不是對他們的成果。以能力為焦點的評價,容易把自己與成果掛鉤上,如果努力後得不到成果,就會迴避自己不擅長領域的挑戰,盡量避免失敗。若焦點於過程,將會對良好的過程進行保留,對於不好的過進行改善。
3.嘗試有挑戰性的事:必須經常跳出自己的舒適區,在嘗試原本不敢做的事情時,舊有的想法是做不到的,因為做不到才會被稱為是挑戰。一旦當你決定去做時,為了達到目標就會把焦點放在過程,並想辦法改善,你的思維就會不斷進步。
在努力的過程中必定部分思維有所衝突,周遭別人的閒言閒語也會讓我們掉入沮喪的陷阱中,因此不必要過分在意別人的看法。很多人會認為積極是一種天生的人格特質,實際上是一個漫長的自我修練的過程。
tw1013max wrote:
我們有時會把自己限制在某種框架裡,認為人的個性是天生的,後天沒辦法改變。
實際上,所有的技能或智能,無論是任何領域,都可以通過努力而得到,樂於接受挑戰,並積極擴充自己的能力。
挑戰可以幫助人們學習和成長。挑戰失敗不表示自己就是笨蛋,而是還有成長的空間,挑戰越大發揮的潛能也就越大。
如何讓自己的思維不斷進步
1.大腦的可塑性:大腦與肌肉一樣是可以被訓練的,會根據環境的刺激與學習經驗不斷得改變。每一次突破自己的舒適圈,去學習新知和接受新挑戰,就會產生新的思維,並與舊有的經驗做聯結,將會加強自己的信心和做事的效率。
2.以過程為焦點:對別人的努力與過程進行稱讚,而不是對他們的成果。以能力為焦點的評價,容易把自己與成果掛鉤上,如果努力後得不到成果,就會迴避自己不擅長領域的挑戰,盡量避免失敗。若焦點於過程,將會對良好的過程進行保留,對於不好的過進行改善。
3.嘗試有挑戰性的事:必須經常跳出自己的舒適區,在嘗試原本不敢做的事情時,舊有的想法是做不到的,因為做不到才會被稱為是挑戰。一旦當你決定去做時,為了達到目標就會把焦點放在過程,並想辦法改善,你的思維就會不斷進步。
在努力的過程中必定部分思維有所衝突,周遭別人的閒言閒語也會讓我們掉入沮喪的陷阱中,因此不必要過分在意別人的看法。很多人會認為積極是一種天生的人格特質,實際上是一個漫長的自我修練的過程。
—————
網路行銷 黑帶教練:Max Chen
https://www.facebook.com/Max-Chen-%E9%99%B3%E6%98%AD%E5%88%97-232110474222392/
主題:讓思維不斷進步
基本概念很好,讓思維不斷進步!
想不到的就做不到,
沒有夢想,就沒有夢想成真的可能...
我們常開玩笑:作夢比較快
的確,得先作夢,才有開始的起點.
祝願大家,心想事成!
不管是在公開場合和論壇都可以看到很多成功學大師的課和文章,或者是直銷保險…等等這種業務單位更是多到上不完的激勵課。
激勵課、自我成長課、身心靈課有什麼分別?
需要去上這些課嗎?
上這些課到底有沒有用?
基本上激勵課、自我成長課、身心靈課是個完全不同的課程。很多人沒有搞清楚它們的差異,去聽了一些免費的課程、看了一些文案,掉進了這些大師所設計好的行銷漏斗中,認為上了這類的課就能邁向成功。
我相信會成功,不過會成功的人大多不是坐在台下的學員,而是上台演講的大師。
什麼是激勵課?
這類的課程比較會出現在業務單位,畢竟是看的還是業績。一些在外受挫的業務,需要心的力量才能繼續在外衝,所以會常聽到你要不要成功?你要不要年收百萬?誓死達成目標什麼的。這類的激勵課與業務的心沒有達成一致頻率時,也就是業務不夠相信他的公司、團隊和產品,甚至是他自己,他會覺得台上講的都鬼話,久了就會離開,因為他沒學到任何東西,他也不知道該怎麼著手開始,只知道環境叫他去出衝。
自我成長課又是什麼勒?
我個人會比較把心理學、哲學相關的課歸類在自我成長。例如:DISC、NLP、九型人格、卡內基…等等。這類課對內可以自我探尋,對外可以增加對人溝通能力。學這些知識不是用來操作人的心理,而是用來更了解自己。舉例,做過DISC測驗後,我更了解自己是屬於C策略分析的人個特質居多,加上又是理工科系畢業,更加深這方面的特質。在我做業務的初期,我就非常得痛苦,我的客戶也非常的痛苦,因為他們必須得忍受我去拜訪時講一大堆超專業的知識。在多年之後,接觸到銷售文案,我才恍然大悟,這樣的模式才比較適合我和客戶。因此,上上這類的課程,其實幫助頗大。想要知道什麼是DISC和NLP,可以跟我聯絡,我再把相關資料給你,你若有興趣想在更進一步了解,就自己在上網去相關課程。
最後身心靈的課?
這類的課程可能比較偏宗教的課程、玄學…類。基本上,我沒有宗教信仰,就沒辦法說這類的課程的好壞。撇開宗教不談,信仰,我個人覺得這是一定需要的,人生路途中大多人不會一帆風順,心中需要有一個支持自己的理念。
要不要上這類的課程?這還是要看自己。
上這些課有沒有用?耶,不一定,因為每個人狀況不同。如果是在有限的資金下,我覺得就不要上這些課程,到不如去上一些工具課來得務實。
什麼是工具課?office系列課程、技能相關課程化工、美工、機械、行銷、會計…等等,能提升你職場硬實力的課程。這類的課程費用也較便宜,而且職訓局還有補助。
成功學的迷失,為什麼上了一大多課程,還是沒有達到自己想要的目標?那些講師為什麼都喜歡講觀念?
課程的設計順序大多都是這樣,先告訴你觀念、方法,最後才是技巧和工具。
為什麼要這樣設計,因為講師比較輕鬆,講理論是一對多時最好表達的方式。理論就是最理想的狀況才叫理論,現實上不管你再怎麼設計和布局,也不可能達到最滿完美的狀況。例如:什麼絕對成交的課程,你去聽這類免費講座,最後上課的人全部買單進階課程嗎?如果沒有怎麼講絕對成交,不就自打臉。但,如果不這樣寫,你也不會想去聽講座。
再來,回想工作實務上,我們的流程卻剛好相反,是先從選擇工具,了解使用的技巧和方法,最後才是觀念。舉例,使用word,你要知道什麼觀念,去了解當初工程師開發出這軟體的理念嗎?根本不用,只需要你自己嘗試把字打上去,技巧就是如何編排,方法是你選用注音、倉頡、無蝦米…等等哪輸入法。
為什麼既然工具那麼重要,這些大師不講?第一,他們也不會。第二,是他們知道也不想跟你說,那是他們吃飯的工具。再來,工具課很難講,就光office系列我們都會用,但會用得好又有幾位,要再教給完全不懂電腦和打字的人,到他們會還要運用自如,那是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和精神。這麼累,如果你是講師要講觀念還是講工具?
所以,上一大堆成功學的課都不如去一門工具課來的務實,除非你也想成為成功學大師。所以,一位真的好講師,願意把自己會的經驗教出去,是工具、技巧、方法和觀念這四個部分都會講到,而不是都講理論觀念,一個好的老闆或領導人也是如此。
-----
感謝你的回覆和建議,我曾經寫過的文章,再給你參考。
聽話照做,這個觀念到底對還是不對,我也回答不出來。
我是那種不聽話的人,所以有時候會創造出跟別人不太一樣的東西。
而那些聽話的人,有時看起來真的比我還成功。
這個世代,除了要有理解力、表達力、溝通力外,最重要的還有判斷力,每個選擇都會影響自己和周遭的人。
抱歉,隔很久才回覆。我對這個論壇不是那麼熟悉,不過有你們的支持,會讓我有更多分享的動力。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