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幫人刷機,和軟體編碼的工作需求所賜,我也剛入手Surface3,用了幾天的心得,跟手邊的Z4平板、ipad air2比起來其實各有優缺,但Surface3體積大但也厚重,天線也非常大之,所以wif接收效率是目前最好的。 (SP3實在太厚重,且也不能使用隨意的行動電源充電,因此沒買,也未那入比較)
以下以隨身攜帶為主要目標做相關心得!(附帶一提,我自己是先勇Z4平板和ASUS筆電,後來把筆店賣了入手Surface3,我弟是Ipad Air2的擁有者)
Surface3效能確實不是很好,但這麼強的CPU且三平板同樣都是emmc,問題應該出在win10這系統仍然有改善的空間,至少現階段在行動裝置上Android和IOS架構還是有非常大的優勢,外加一大堆累積到今日的可觀APP數量。
不過我還是非常滿意這效能,因為看影片上網非常足夠,Surface3這方便雖然說體驗上仍然不足購得好(相對上Android和IOS陣營,上網又快又穩,重量也清,影片支援度除了ipad比較麻煩,Android這方面完全追過surface3)
稍微比較遺下這三者的優缺,這裡不討論Surface pro 3系列,因為列屬筆電偽平板,Surface3至少輕薄度、續行、充電風方便度更貼近平板定義: (>代表感覺有差異,>>代表明顯差異很大,>=略為優勢但大致相等,>>>>以上是超差的意思!,而=是完全相等的體驗)
Surface3、Z4 tablet、ipad air2
螢幕:三個都95分以上,但論細緻度和鮮豔度來說,Z4 tablet鮮豔模式(vivid) > ipad Air2 >= Surface3,論上解析度Surface3會是最後,但說實話看影片時根本完全沒差,你也不會感受到Surface3輸另外兩台太多(但對上Z4 tablet鮮豔模式(vivid)除外)
重量:Z4 tablet 393g > ipad air2 437g >> Surface3 620g > Surface pro 3 798.32g,雖然Surface3已經很輕了,但仍然還是不敵現階段行動裝置兩大陣營的對手,Surface pro 3更是拿沒幾分鐘就開始酸了。
續行力:Z4 tablet(3.7v 6000mAh) > ipad air2(3.7v 7,340mAh) >> Surface3(3.7v 7567mAh),這點實在是win10的缺陷~"~若以這硬體性能安裝原生Android,Surface3電池容量其實是最多的,至少不會有那麼大的差距。
另外Z4 tablet因為螢幕有pixal暫存顯示的省電技術,我已確認續航力微微超過ipad Air2。以撥放同一個影片來說Z4平板半小時消耗大約6%,ipad air2大概是8%,Surface3半小時大概是13%。
APP娛樂應用:Z4 tablet = ipad air2 >>>> Surface3,Surface3能用得又便利的APP真的少到會哭!好不容易找到又非常的爛!光是個FB、Line等就是非常差勁到,乾脆去裝電腦版或用瀏覽器開。
但所有電腦軟體高階使用因為都還是win系統,所以請看下一行。
電腦軟體高階軟體運用:Surface3 >>>>> Z4 tablet = ipad air2,Surface3本身是完整win系統,所以以前常用的各種軟體都能裝之外(當然跑的也慢,但至少能跑),還能跑Duos玩Android,雖然很是不穩,耗電也非常可怕,但整體上全面度Surface3可以說全面通吃大獲全勝!
雖然Android和IOS也有相應軟體,但使用習慣上還是以完整的win系統為佳,所以靠電腦吃飯的人仍然比較適合win系統。
觸控輸入法:Z4 tablet(google注音、Xperia和最像微軟新注音的賽微注音) >= Surface3 (微軟新注音) >> ipad air2(爛死人又沒啥可選擇的原廠輸入法)
觸控輸入法部分,扣除新注音,其他輸入法還是以Z4 tablet和Surface3優勝,ipad Air2這點真的是弱勢,雖然原廠的也不是不好用,待就是沒有另外兩陣營好用)
鍵盤模式:Surface3(原廠鍵盤) > Z4 tablet(原廠藍芽鍵盤) = ipad air2(第三方藍芽鍵盤)
鍵盤輸入法,以簡單注音和快拚:Z4 tablet(原廠藍芽鍵盤) >= Surface3(原廠鍵盤) >> ipad air2(第三方藍芽鍵盤)
鍵盤輸入法,以新注音:Surface3(原廠鍵盤) >>>> Z4 tablet(原廠藍芽鍵盤) >= ipad air2(第三方藍芽鍵盤),Surface3這點完全樂勝。
PS:賽微注音輸入法雖然最像微軟新注音,但無法使用鍵盤,所以這點是非常可惜,也絕對了遺憾,不過google注音輸入法和Xperia倒也算不錯用,只是打法得花時間習慣,因此這裡無法給高分。
以文書處理,如word,
單一word編輯:Surface3 > Z4 tablet = ipad air2(但若跟輸入法有關請以輸入法那個評價為主)
雙重word編輯和比較:Surface3 >>>> Z4 tablet >= ipad air2
觸控筆:Surface3原廠筆>=三星Note10.1 > ipad air2搭配Adonit Jot Script極細觸控筆 >> Z4 tablet搭配Adonit Jot Script極細觸控筆,這裡比較不好評,雖然我沒再用但還是評比出來,Z4 tablet沒有原生觸控筆,所以這像是最後一名,Android觸控筆之冠是三星的Note10.1,用起來感覺其實跟Surface3差不多,功能也很像,但Surface3多了滑鼠右鍵功能,所以略勝!
滑鼠:Surface3 = Z4 tablet >= ipad air2
瀏覽器流暢度:Z4 tablet >= ipad air2 >> Surface3,別懷疑,Surface3就算用edge,也只是追上Android用海豚和Chrome的速度,但還是Android比較順,但極少部分java語法多的網頁,則是Surface3 > ipad air2 >Z4 tablet。
可否看Flash(雖然這技術也快掛了):Z4 tablet >> Surface3 > ipad Air2,別奇怪,Z4 tablet看Flash網頁大多數真的都比Surface3順、快、又省電,甚至還能玩部分Flash遊戲,這點到Surface3 全死攤。
整體流暢度:Z4 tablet >= ipad air2 >> Surface3。Surface3真的沒有輛外兩遮順,加上厚重跟耗電狀態,實在不是很好。
綜合評估:若是以文書編輯並以鍵盤為主,又需要win系統下的各種軟體,Surface3是目前最好的選擇,且重點是行動電源可以給予充電支援,不像Surface pro 3那麼麻煩(雖然效能最高)
若是以文書編輯(不排斥觸控),又以遊戲、影音、娛樂續行和畫面為主訴求的話,請挑Android的Z4 tablet和iOS的ipad air2為主,其中自由度Android又>>>IOS。
簡言之,個人心得建議Surface3偏重於電腦工作者,Z4 tablet和ipad air2偏重於娛樂和工作性質排除電腦相關類的,Z4 tablet和ipad air2較為全面與續行重量取得平衡,是最佳選擇;而Surface3則是大多數有電的狀況下又不需要太常拿在手上,電腦軟體習慣者優先。
此文同步於Android平板電腦討論區。
                                    
            dx9901mk5 wrote:
拜為了行動幫人刷機...(恕刪)
surface 3電池沒那麼低喔...
anandtech
我用battery bar 查看第一次是29.5Wh(3.7V 8000mAh)左右,不過每次重開機都會降低一些些就是
dx9901mk5 wrote:
拜為了行動幫人刷機和...(恕刪)
能給將要選購平板的人方向,這點是值得讚許的

以下是我的建議,提供給你參考
1.錯字
一兩個錯字也就算了,但多數錯字已影響閱讀
2.大於
在數學符號中,>為大於 >>為遠大於,文章中5個、6個大於,大概就只有你自己知道差距有多大
3.比較
隨時間流逝,這些平板也會被取代,倒不如以系統為主體來做評比
4.時間
surface pro 3和ipad air 2 都已是去年產物,這樣評比是否有失公平
另外surface pro 3以定位來講本來就與surface 3同屬平板筆電二合一的產品,卻被你跳過確實很奇怪,它有平板的續航力,也有平板的方便性,雖然重了點,但與同其他系統相比,重量有差到兩倍嗎? 而且windows平板,也不只它一台偏重

個人雖然沒有Z4 Tablet,但同時有Z3、Z3TC、Surface 3三樣產品,
ipad我只有舊的ipad mini2,螢幕與air2應該差很大的等級這邊就不提,
針對你提出的一些點我有些不同的看法:
1. 喇叭部份Surface 3其實還算不錯,Z3TC已經是Android平板之中少數前置雙喇叭且表現不錯的喇叭了,這邊個人投給Surface 3一票。
2. 同樣都是emmc,但是Surface 3運行Windows來說確實本身因為系統背景的關係,在開啟應用程式的速度確實會較慢於較簡單的Andorid與ios系統,而相對的在耗電量也是android與ios表現較佳;但如果以x86架構下的筆電來比較的話一般使用可以超過6小時我覺得都很足夠了,至少我從早上8點開到下午4點一般上網文書word、excel基本使用電都還有剩,相對於android來說文書方面就弱上許多。
3. Surface 3在讀卡機速度上來說還是受限於USB 2.0的45mb/s速度左右,Z3系列也是一樣,但同樣時期的HTC M8與Surface Pro 3卻已經都使用新規格了,至於Z4系列是否也是一樣我就沒去測試了,測試的卡是Sandisk Extreme Pro SDXC(95MB/s)。
4. 因為我個人還沒完全使用過edge,但其實Surface 3 Win8.1 + IE11 來說上網速度個人不覺得會輸,Android與ios正確來說還是歸在手持裝置界面,所以許多網頁在使用操作上還是比較不方便,像是部份彈跳視窗、廣告位移卡住閱讀部份,不能使用ATM晶片讀卡機進行ATM或信用卡等等,網頁瀏覽部份來說至少FLASH我還真的沒遇過Surface 3會卡而Z3TC是跑的順的,可能我沒在玩網頁遊戲也比較少接觸flash吧,網頁部份我還是會給Surface 3一票。
5. 鍵盤的部份有個點要提,Surface 3原廠鍵盤是做磁接的,相對於藍芽來說穩定性與反應都遠高於其他兩者,藍芽頻率來說容易受到干擾(你微波爐開著的時候藍芽就會斷了),還有按鍵部份來說也是差很多,我曾經有想過拿Z3TC以Terminal的方式連Server來做coding,但鍵盤的Ctrl、Alt、Shift等快捷支援度還是有差,此外以台灣來說若是使用注音輸入法,會是需要四排的鍵盤輸入,不過國外有些鍵盤都是三排再搭配FN做輸入,部份Android輸入法對於鍵盤搭配也是多少會出問題,這邊暫時不多談。
6. 觸控筆部份其實三星使用的是比較好的wacom技術,wacom技術的筆不用更換電池且有1024級感壓,論感壓與筆感來說應該是比n-trig技術的Surface 3好;但我同樣也使用過wacom技術的WinTablet(Surface Pro & ASUS M80TA),wacom技術下的邊緣會偏移這點倒是讓使用多少有些不方便(右上角關軟體或左上角功能之類的),n-trig似乎有做過修正所以在邊緣時會反應較慢(邊緣相對於中央慢很多)但至少是準的,所以我覺得各有好壞。
7. 滑鼠部份應該還是 Surface 3 比 android 好,至少我搭配的 Logitech mx anywhere2來說,藍芽設定反應速度、快捷與電量提示來說多半還是只有windows下有相對應軟體可以調整,而且我有時真的搞不太懂左右中鍵在android下的反應跟我所想的需求是不是一樣的,不過這應該是習慣問題。
8. 如果是使用android&ios界面才有的app來說,surface 3裝duos雖然只是方便但在耗電與效能完全輸給android & ios,可能要等android x86系統,不過目前還沒有可以正常使用的版本,只能待神人來做其對應的kernel(我試過Surface Pro 3與x86通用版本都不行),從surface 3上市第一天等到現在一直在看android x86的google group與xda,今天終於有收到消息是還是無畫面無聲無觸控,有興趣可以參考以下文章:
Google Group - Android-x86
9. 最後提一下螢幕部份,Sony自家的影像加強處理功能我多半都是關掉的,因為有點像是調高對比與色彩,然而並不是本身畫面該有的表現,而在全關的情況下來說,Z3TC還是稍為好上Surface 3一點,但Surface 3表現其實遠強於市面上很多手機與平板了,因為顏色部份較為主觀喜好,這邊提供notebookcheck的review來給大家做個參考:
Z4 Tablet
Surface 3
單看亮度來說Z3TC > Z4T > Surface3,不得不說Sony在Z3系列以後省電與螢幕表現讓我非常滿意,實在是希望能有以前Vaio Z系列水準螢幕且輕便的Windows Tablet。
而adobeRGB覆蓋率來看Surface 3的64.4%與Z3TC的73.75%都已經算不錯了,先不論準度的話,至少數值越高代表能顯現的顏色越多,iPad air 2因為前一代表現實在太差了所以這一代有突飛猛進的趨勢,而iPhone 6&6+也比前一代5s好上太多。
EIZO - 正確顯示顏色的能力是至關重要的:了解液晶顯示器的色域
我倒是比較期待Sony或Vaio能做出Atom或Core M規格的輕量Windows平板的,能對Android x86雙系統用心的話更好(現在只有寨板),至少以我以前買貴的要命的Vaio Z系列來說那使用感真的很好,就算貴個一倍我應該也還是會買單吧。




如果對Surface 3有興趣的也可以參考我的開箱文:
[首發開箱] Microsoft Surface 3
追逐目標 享受人生
            
        內文搜尋
    
    
 從 APP 打開
從 APP 打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