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除了生平初次的體驗電動車之外, 還希望有機會第一次帶全家到菊島遊玩~
前言:
先說結論: 沒有一台車的試駕體驗, 能夠讓我這樣過了一周還在每天回想當天短短30分鐘左右的試駕過程, 然後每天上網在搜尋特斯拉的相關資訊, 包含家用壁掛式充電座的安裝、特斯拉自動駕駛EAP & FSD的差異, 可能的問題以至於訂車的細節.
或許在短短的30分鐘試乘體驗部分只能感受到電動車的起步加速、自動變換車道、自動輔助導航駕駛以及召喚等功能, 但已經足以讓我這個主要駕駛傳統油車或是48V輕油電汽車為主的完全對"駕駛"的定義改觀.
這30分鐘左右的試駕體驗, 我還無暇顧及到操控、車身穩定性等傳統油車著重的重點; 也因為疫情關係老婆不願意一群人在密閉空間裡待上一段時間, 所以沒辦法讓超愛特斯拉的女兒也來試看看甚麼叫做"用科技開車"
所以不為別的, 就純粹為了讓全家人一同體驗一次開著電動車兩天一夜的旅程, 真心希望這篇如果有被看到, 能夠起到加分的作用, 讓我帶全家人到菊島好好體驗個兩天一夜的純電之行~
以下, 正文開始~
雖然對電動車原本就有非常濃厚的興趣, 但是會有今天的試駕主要還是來自於以下的起因:
【國內新訊】Tesla推出「菊島純電之旅」,有機會開著電動車遊澎湖!
為了有機會增加我的菊島純電之旅的中選機率, 我便決定將今天的試駕活動寫成一篇體驗分享文, 希望特斯拉的行銷人員有機會看到我的文章, 成就我的另一個第一次 - 台灣離島的旅遊 -
之前也是有透過Mobile01的介紹看到, 從而報名也有幸參加了LG x HA House秋的活動並發文如下:
LG ThinQ X HA House秋 - 另類的智能家居 X 住宿體驗
希望本次也有機會可以被選中啊~(雙手合十)
依照我的發文習慣, 今天的文章會分為三個主要部分:
第一部分: 靜態分享, 包含Tesla展間、Tesla的不同車款, 尤其是Model3的照片分享
第二部分: 動態試駕, 本次試駕Model3的體驗, 以及個人對自動駕駛的一些心得分享
第三部分: 整體的心得感想
第四部分: 我的菊島之夢
接著就讓我直接開始分享一下我本次的試乘體驗吧~
第一部分: 靜態分享, 包含Tesla展間、Tesla的不同車款, 尤其是Model3的照片分享
比約定的時間稍微早一點, 我來到了Tesla 台北內湖服務體驗中心

地址: 114台北市內湖區舊宗路二段1號
主要的目的當然是在正式開始試駕之前, 多照一些其他的美車; 還有讓大家好好看一下Tesla 台北內湖服務體驗中心.

特斯拉的內湖服務體驗中心

門口停了兩台Model 3
結果進入服務體驗中心後, 裡面只有Model3

而且銷售人員告知, 廠區裡面的其他車子是無法拍照的, 所以很可惜的, 就算是靜態體驗跟拍照我也只有Model3可以拍~

在開始之前, 還是先來介紹一下展間吧~

內湖體驗中心的進去右手邊是一大面牆, 介紹了Tesla的用車重點

最重要的當然是這一塊AUTOPILOT, 也是我今天想體驗的重點

特斯拉最重要的除了是電動車以外, 還有能一直透過線上更新來改善駕駛體驗, 讓你的車不會輕易過時

在標語牆上的另外兩個重點分別標榜的是安全至上&永續供電

配合家用的充電樁, 的確可以做到晚上回家充電, 早上滿電出門

牆上有一個家用充電座

往廁所的部份是禁止照相的, 所以展間相片的分享只到這裡為止
由於我刻意早到了半個小時, 原本是打算將Model S / X / 3 全部拍一遍再好好介紹的; 只好改為集中介紹現在最夯的Model3囉~
首先先從外觀開始

Model3分為三種規格, 分別是Standard / LR / Performance

鮮豔的紅色外型及白色內裝皆為需要分別加價的部分

由於是電動車, 前方原本為引擎室的地方完全淨空, 變成一個可放下20''的登機箱置物空間

也因此前蓋並沒有一般引擎室該有的隔音棉
接下來我們看一下車後廂

雖然沒有腳踢尾門, 但還是有電動尾門的設計


後車廂的空間極深, 雖然不如我的旅行車可以堆高, 但深度我認為很可以

更不用說在後車廂掀開的下方還有一個原本放備胎的隱藏式置物空間
接著我們再來看一下車身周邊的部分
首先最令我好奇的就是傳感器的配置了~



首先當然是超聲波雷達(Ultrasound), Model 3的配置為前六/後六, 共12顆sensor
接下來是攝影機的部分, 先破題一下, Model3總共有8顆鏡頭.

首先是車身前方兩側, 一左一右各一顆


在B柱上也是左右各一顆

前方的部分則是有三顆, 中間為長距離鏡頭, 左右兩端的則為廣角鏡頭(FOV多少不確定)

最後還有車尾一顆
配置總共是前三後一左二右二, 共8顆鏡頭.
好像少了甚麼...?等一下我們在來為各位揭密~
接下來我們來看一下最重要的車室空間吧~

首先進入駕駛座, 就可以看到Model3有採用木紋飾板

在駕駛座門把, 下方為車窗開關, 上方為開門鍵

車門下方的置物空間可以放入一個星巴克的隨行杯沒問題(不用放在中央杯架撞手了)

方向盤部分很簡單, 左右兩邊各一個旋鈕, 可做上下滑動以及左右推動
- 雨刷及方向燈撥桿
- 排檔桿/自動駕駛啟動/解除
在方向盤兩側的撥桿也是簡簡單單, 沒有太多的快控鍵在上方

踏板部分一樣是右方油門/左方剎車

電動椅部分為8向調整含腰部支撐調整

在中央扶手部分, 還是有兩個圓形的置杯架, 以及一個含上蓋的置物空間

打開這個置物區, 裡面簡直可以用"深不見底"來形容(誇張了我知道


這個深度竟然可以放下一整個攜行杯, 而且差點可以把蓋子蓋上, 真是哎呀我的媽~
除此之外, 前方還有兩個無線充電座, 裡面還有兩個USB Type-C的接口也能充電~
接下來我們大概看一下後座部分

後座車門也是有置物空間, 車窗開關及開門鍵

後座出風口, 以及下方的兩個USB Type-C充電孔
- 後座燈光(關)
- 後座燈光(開)
後座也有兩個閱讀燈, 直接按壓即可開/關
- 車頂掛勾(開)
- 車頂掛勾(關)
車頂的掛鉤可滿足一些臨時掛物的需求
接下來~我們就要介紹最重要的螢幕及操控介面了~~~
Model3的所有資訊及大部分的功能控制都來自於中央的15''螢幕.
裡面可以控制的項目包羅萬象, 由於我並不是在行駛間操作, 所以有些模式我並沒辦法完全在靜態的環境下體驗到, 先跟大家說聲抱歉~
接下來就照一個一個的螢幕快照為各位說明

首先是"控制", 舉凡燈光、後視鏡收闔...等功能都可以在此進行設定跟調整

接下來是踏板和方向盤, 針對油門、煞車、操控等項目接在此調整
- Autopilot1
- Autopilot2
接著是Autopilot的設定, 這裡我並未實際操縱, 但最下方看起來是要啟閉那些ADAS功能
- 車鎖1
- 車鎖2
車鎖功能, 設定鑰匙、解鎖條件等

車燈功能可以設定頭燈自動啟閉、車頂燈及其他照明
- 顯示1
- 顯示2
顯示功能, 包含螢幕亮度、語言、時制、電量顯示等

旅程功能, 包含里程及電力資訊

導航功能, 大概跟一般的導航能做的基本設定相同
- 服務1
- 服務2
服務的部分我不確定是否都是需要經過系統推播還是需要車主在才能選擇, 都是反灰的
- 軟體1
- 軟體2
軟體部分則是有車內相關軟體的版號
由於螢幕下方也有其他的快捷icon, 我也每個點一點看看會發生甚麼事

點鏡頭就可以看到車外的影像

點藍芽就會出現連線的設定

點旁邊的另一個icon看起來像是快捷鍵裡的快捷鍵


點旁邊的搖桿就會出現遊戲畫面, 小朋友在等待的時候可以在此玩耍

再點旁邊的媒體按鍵, 會出現主要的串流媒體的選項

最後一個應該是車內的氣氛燈等等的設定, 這部分我沒有深入探索
至此, 大部分的靜態開箱就結束了~後面還有些照片, 依我實際上車在不影響駕駛安全的情況下時再補上~
第二部分: 動態試駕, 本次試駕Model3的體驗, 以及個人對自動駕駛的一些心得分享
相信說到Tesla, 每個人印象最深刻的, 不外乎是:
1. 電動車
2. 高科技感的內裝
3. 自動駕駛
因為現在有越來越多的電動車出現了, 所以第一點跟第二點部分有其他的競爭者漸漸從不同方向追趕了上來; 但在自動駕駛這一塊, 就量產車而言, 特斯拉還是居於領先的地位.
在正式開始試駕之前, 我們就先來為大家介紹一下特斯拉的自動駕駛(Autopilot)與其主要標榜的內容吧~後續我希望能夠透過實際的試駕來印證我的猜想, 看是否特斯拉是透過以下的做法來完成他的Autopilot.
首先要節錄官網的說明來為各位介紹一下特斯拉所標榜的Autopilot:
「Autopilot 自動輔助駕駛」可讓您的車輛在車道內自動輔助轉向、加速以及煞車。「增強版 Autopilot 自動輔助駕駛(EAP)」和「全自動輔助駕駛(FSD)」加入更多功能,同時改善現有功能運作,讓您的車輛與時俱進.
現階段的特斯拉的Autopilot就我從官網的介紹來看, 在台灣總共開通了以下的四大部分:
(1) 自動輔助導航駕駛
(2) 召喚
(3) 自動停車
(4) 自動變換車道
以下就以我個人的了解, 先來說明一下這四大塊所需要的技術跟傳感器吧~接著在每一塊介紹底下搭配本次試駕之後的說明來印證我的想法.
2-1 自動輔助導航駕駛

特斯拉的自動輔助導航駕駛, 看來是能引導駕駛人上/下交流道
首先我們先從Model 3 Owner's Manual(Model3車主使用手冊)的說明來看一下它的定義:
在出入管制的高速公路 (道路使用者透過使用入口匝道和出口匝道來進入和離開的幹線高速公路) 上使用「自動輔助轉向」時。「自動輔助導航駕駛」根據您的導航路線將 Model 3 引導至出口匝道和交流道。在導航路線中高速公路上,「自動輔助導航駕駛」還會變換車道以準備離開高速公路 (以路線為基礎的車道變換),以及將到達目的地的時間駕駛時間減至最少 (以車速為基礎的變換車道)。
所以從以上的文字, 我們至少能看出要實現這個功能, 會需要以下的兩類配備:
A. GPS導航(甚至高清地圖)
B. 具備中/長距離雷達及多個車用鏡頭所組合而成的感知系統(含軟體整合)
所以在這一部分, 能夠透過導航所給予的預先判斷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針對自動輔助轉向的部分, 我想在後面的自動變換車道再來詳細說明.
在這一部分的使用上還可以在Model 3 Owner's Manual上看到以下的這一段話:
根據車速進行車道變換:「自動輔助導航駕駛」的設計式用來執行根據路線與車速變換車道。根據路線變換車道的設計可讓您保持在導航路線內行駛 (例如,移至鄰近車道以準備駛向下個出口匝道),而根據車速變換車道的設設計則是為了保持駕駛速度 (不會超過您的巡航速度),這樣可大幅度減少抵達目的地的時間 (例如,移向鄰近車道以超過前方車輛)。依車速變換車道是可選設定您可使用此設定來停用根據車速變換車道,或指定您希望「自動輔助導航駕駛」主動變換車道的程度以達到設定的巡航速度。「適度」設定在車道變換方面較保守,可能導致駕駛時間些微增長;「積極」設定則可讓您盡可能以最短駕駛時間抵達目的地,但僅會在可安全進行車道變換時發揮作用。
所以在此的適度 & 積極, 我們可以視為類似於一般主動巡航(ACC)在設定車距的做法, 只是此時的車內控制系統交互作用, 會由油門+剎車變為油門+轉向.
2-2 召喚

特斯拉的召喚跟一般的自動停車有何不同呢?
在這裡我們當然還是要看一下Model 3 Owner's Manual啦~
「召喚」(如有配備) 可讓您站在車外時自動停車和取回 Model 3。「召喚」可向前和向後移動 Model 3 最多 12 公尺,以進、出停車位。
若要移動 Model 3 較長距離,您可使用「智慧召喚」(如有配備) 與手機來操控車輛以避開物體。「智慧召喚」可讓車輛找到您 (或者,您也可以讓車輛前往附近地點)。請參閱智慧召喚。
所以就字面上看來, 「召喚」主要是針對前後平移最多12公尺的距離, 未來還會有智慧召喚.
而且在車主手冊中, 針對召喚還有以下的注意事項:
請確保所有鏡頭和感測器清潔無髒污。不潔的鏡頭和感測器,以及環境狀態如下雨和模糊不清的車道標線,都會影響「Autopilot 自動輔助駕駛」的效能。
「召喚」僅針對周圍環境熟悉且路況可預測的私有土地內的停車場和車道而設計,並僅限於該等地方使用。
「召喚」是測試功能。您須持續監控車輛與其周遭環境,並準備好隨時立即採取行動。駕駛人需負責安全機動地依照規定使用「召喚」。
「召喚」的性能表現取決於超音波感測器 (若有配備) 判斷車輛接近物體、人、動物,以及其他車輛的距離的能力。
所以就召喚而言, 他最需要的裝置應該就包含了360度環景所需的鏡頭, 以及類似倒車雷達所需要的超音波感測器.
前進跟後退的時候透過以上的兩種傳感器, 搭配動力系統的油門/剎車, 藉以達到前進至車主位置, 及後退至倒車入庫定點的目的.
所以在這一部分, 對於像我這種在狹窄巷口有狹小車庫的人是非常需要的功能.
否則我每次只要一完成停車, 我要離開我的車庫就非常的困難.
P.S 針對「智慧召喚」的部分還是有如下的補述, 看來還是需要有手機作為輔助的定位裝置.
「智慧召喚」可讓您召喚 Model 3 前往您的所在位置 (使用手機的 GPS 作為鎖定的目的地) 或您選擇的位置,並會視需要繞過需閃避的物體和停車。當您的手機在與 Model 3 相距 65 公尺的範圍內時,「智慧召喚」可由 Tesla 行動應用程式操作。「智慧召喚」操控導致 Model 3 超出停車位和拐角處。這在將 Model 3 移出狹窄的停車空間、繞過水坑或在您手上有包裹但需取車時十分實用。您必須保持您與 Model 3 間的視野清晰,並隨時密切監控車輛與其周遭環境。
2-3 自動停車

自動路邊停車也是一個行之有年的輔助駕駛功能, 特斯拉做得如何呢?
其實在自動路邊停車這一塊, 之前在我試駕雙B等車款的時候幾乎都標配了, 但, 功能部分並不令人滿意.
主要是因為通常會要求要到車身的"1.5倍"以上的空間, 還要駕駛者輔以剎車甚至油門的功能, 才能完成路邊停車. 基本上以我們這種有20年以上的駕駛經驗的人而言, 算是很雞肋的功能.
接下來在評斷特斯拉的自動駕駛前, 我們一樣要透過車主手冊, 來看一下Model3針對自動停車這一塊的說明:
「自動停車」使用資料操控 Model 3 以停入平行和垂直停車位,來簡化在公共道路上停車程序。
請確保所有攝影機鏡頭和感測器 (若有配備) 清潔無髒污。不潔的鏡頭和感測器,以及環境狀態如下雨和模糊不清的車道標線,都會影響「Autopilot 自動輔助駕駛」的效能。
所以在此除非有極顯著的進步, 例如"車位限制不在車身尺寸的1.5倍以上"或者是"駕駛者可以在下車後由Model3自行完成路邊停車或倒車入庫", 否則這部分應該並沒有特別需要探討的必要~~
2-4 自動變換車道

自動變換車道做的好與不好, 就是真正進入Level3+的關鍵了~
我想這個部分就是大家最想知道的重點了~
在這之前, 我想把我之前在以下文章中發表的一些相關經驗給拉進來說明:
舒適, 安全的新旗艦 - SUBARU FORESTER冒險王者SUV 試乘體驗(含筆者本人自動駕駛概念分享) - By甜的蛤仔肉
最重要的是以下的這張圖:

車輛的傳感器(Sensor)配置, 越高階的車種理論上會使用越多種傳感器的混合配置
就2-2 & 2-3的分享, 我們可以知道要完成召喚跟自動停車, 至少會需要上面這張圖所要求的CMOS Image/IR Sensor以及Ultrasound這兩塊的傳感器, 最多在加一個Short Range Radar來做到前/後方防碰撞偵測.
但是一但來到了自動輔助導航駕駛&自動變換車道, 這個就需要上面所說的mmWave Radar(毫米波雷達) & CMOS Image/IR Sensor (搭配物件辨識及測距的雷達, 通常需要2組以上)囉~
為什麼呢? 我們以一般駕駛者變換車道的經驗, 來向大家說明這些傳感器在變換車道中所扮演的角色.
我們一般在變換車道的時候, 駕駛者最先會需要透過眼睛以及後視鏡, 判斷你即將要變換的車道, 在你變換車道後與前方障礙物的距離; 以及你要變換的車道的後方來車的相對距離, 是否有可能在你變換車道的過程當中最後造成追撞, 對吧?
自動駕駛也是一樣的作法, 只是他把判斷所需要的眼睛/駕駛者的腦袋等東西, 變成了我們前方所說的攝像頭/毫米波雷達/高階行車電腦等~
借用我之前所寫的文章:
今天汽車要實現輔助駕駛甚至是自動駕駛, 透過傳感器回來所建置的環境資訊, 還要經過很重要的"感知"一個環節; 那就是認定"前方的物體"到底是甚麼?
舉例來說, 就"變換車道"這件事而言, 自行車跟機車長的很像, 但遇到之後的處理方式不同; 遇到自行車在前方, 你的處理方式可能就是換道 => 加速超越; 遇到機車你可能會維持不變道因為他能以你相近的車速往前行駛.
如果自行車/機車在後方, 自行車的處理方式可能變成直接換道, 因為你知道他"幾乎"不會用時速60甚至80公里以上的速度向你撞過來

所以這個時候, 傳感器的類型以及傳感器所帶來的資訊整合就非常重要啦~我們再來看一下一般常見的傳感器類型跟特性比較:

要實現自動駕駛, 中長距離的毫米波雷達跟攝影機絕對是必要的~
這些傳感器就等同於是在自動駕駛的過程中, 代替駕駛者的眼睛及耳朵等, 再由高階行車電腦來支持環境資訊融合及決策判斷等動作, 進而傳達到傳統汽車的動力操控系統, 包含油門、剎車、方向盤等, 來完成一系列自動駕駛所需要的行為.
因此在進行自動換道之前, 首先一定要能完成的就是ACC主動巡航的功能, 你才能依此判斷與前方障礙物的相對速度與距離, 進而達到加速 or 減速的動作.
下一步, 就需要透過後方的攝影機&毫米波雷達, 從而計算出變換車道的時間跟安全距離了~
這個部份讓我用很簡單的數學來跟各位說明一下:
假定你現在以時速100公里的速度, 行駛在高速公路上; 你預計變換道右邊車道, 而根據自動駕駛系統的計算, 你與前車的距離為20公尺, 前車與你的車速相同; 後車與你的距離一樣為20公尺, 但他的時速為110公里, 此時有可能會換道嗎? 答案是肯定的.
因為以你們的相對時速計算起來, 時速100公里的情況下, 每秒的前進距離為27.78公尺; 而時速110公里的情況下每秒的前進距離為30.56公尺.
所以在相對時速還是維持的情況之下, 理論上你只要在6秒之內完成換道, 就不會被後車撞上 (2.78m x 6 = 16.68m, 因為你還需要保留車身距離、換道所造成距離損失以及後車可能的突然加速動作). 這個就是自動駕駛的判定及決策依據 - 透過傳感器所帶回的環境資訊, 從而結合自身的行駛條件來決定換道與否.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 就很看傳感器類型以及回傳後資訊的判斷及決策時間.
由上面的不同傳感器類型的比較, 我們可以看出使用攝影機 & 毫米波雷達之間的優缺點. 攝影機在物體辨識的能力最強, 但也最容易受到天候及光線的影響; 所以需要結合環境限制較少的毫米波雷達來完成環境資訊的辨識.
接著當然就是行車電腦(很可能需要接近伺服器的等級)以及演算法的能力囉~就跟我們一般駕駛人也是有反應快&慢的差別是一樣的道理. 但為何這裡我們還說到演算法呢? 很簡單, 你有看過馬路三寶嗎? 那就是反應慢但決策快的代表啊

反應快的駕駛人不見得會做出迅速的判斷; 同理可證, 反應慢的駕駛人也不見得判斷速度就慢了~所以傳感器數量或是行車電腦的速度不足, 就需要很強的演算法來湊了~
這, 也就是特斯拉的強項, 可以在硬體售出一段時間後, 還持續不斷的透過OTA (Over The Air)的方式, 將更新的資訊, 例如判斷條件等等更新到你的特斯拉上, 讓你的車子可以不用三不五時的升級硬體甚至換車.
大概說完了我的猜想, 接下來我要進行試駕了~
2-5 試駕前的準備
在這裡要先跟大家說一件事: 本次的試駕因為特斯拉的主管說, 由於公司政策規定, 所以禁止在車上進行錄影動作 - 不管是我錄她或是她錄我都不行

所以, 我只能用一些照片, 以及描述的方式來說我本次的試駕體驗~

上車之後, 銷售人員說前方有兩組無線充電板, 可同時充兩隻手機, 這裡可以看到我的手機的確已經開始充電了~

銷售人員透過語音的方式, 導航到汐止的"大象洗車場", 重點在部分平路/大部分高速公路的方式, 讓體驗者可以同時自己駕駛 + 體驗特斯拉的自動駕駛
個人不得不說這樣的規劃方式非常之好.
因為這樣可以同時體驗到特斯拉Autipilot四大特點中的"自動變換車道" & "自動導航輔助駕駛", 真的是高招~
P.S 自動導航輔助駕駛只有下交流道可以, 上交流道還不行.

上車前要調整後視鏡, 這是唯一需要你"手動"調整的後視鏡了~
上車之後, 左/右後視鏡的調整都透過方向盤上的右滾輪完成; 方向盤調整則是透過左滾輪完成. 這裡有個地方因為不能錄影, 所以口述.
在方向盤跟座椅調整的同時, 15''顯示螢幕也會跟著調整視角, 讓你盡可能的可以看到你的顯示畫面, 這點滿酷的!
接下來就準備出發囉~
第三部分: 整體的心得感想
因為不能錄影, 只能用口述的方式說明我的駕駛心得, 請各位見諒.
1. 上路的時候為我自己駕駛, 電動車的駕駛方式真的是踩油門車才會動, 不踩油門則直接自動開始剎車而非滑行, 這部分很考驗駕駛人的習慣(我就常常被後方超車, 後方駕駛可能覺得前面這個人開車好像在"惡意"煞停, 其實並沒有

2. 我試駕的車型是LR (Long Range), 0-100加速4.4秒, 所以我都不敢重踩油門, 生怕一下子就超速了(真的輕輕踩就可以上到100不誇張, 但不踩又會剎車

3. 結合以上兩點, 真心覺得電動車結合自動駕駛真的是天經地義. 否則腳常含在油門上真的超累...
4. 上高速公路後, 向下撥兩下右操縱桿, 立刻啟動自動駕駛. 同時啟動ACC + LKA + 自動換道 + 自動導航輔助駕駛等功能.
5. ACC啟動的過程中可以選擇與前車的距離, 很重要的一點是: 當有其他車輛插入自身與前車間的空隙, Model 3的剎車啟動是非常平緩的, 表示此時自動駕駛有"預判"的介入.
6. 自動換道的過程中, 先打方向燈, 結合自動導航輔助駕駛下交流道. 當右方有車輛, Model 3 判斷無法變道時, 方向盤會震動提醒駕駛者不能直接變道, 這部分也是有"預判"的介入>
7. 最後的最後, 跌破我眼鏡的地方來了: 自動駕駛的傳感器竟然完全沒有毫米波雷達!!! 完全透過鏡頭可以做到這樣真的是太~~~神奇了~
由於人在車上的時候無法錄影, 我最後還是請銷售人員在我們都下車後, 協助我體驗了一把"召喚"的功能, 以下是影片分享:
不得不說, 有召喚功能對於車庫窄小的人而言實在非常方便

以我個人的車庫而言, 我車寬一米八, 車庫寬約兩米二, 車停進去之後人就很難出來, 有召喚功能就會非常的方便~
總結來說, 雖然只有短短的30分鐘實際駕駛Model 3的經驗, 但已足以讓我魂牽夢縈期待下一次能帶家人一起體驗.
如果說, 你對車子的要求是至少能順利的將乘客從A點運送到B點, 就算只有這30分鐘的體驗我也能告訴你Model 3絕對能勝任, 更不用提凌厲的加速、滿車的科技感以及可以透過OTA一直升級讓你的車不會過時~
至於操控...真心的希望下次有機會有更多的時間來好好的體驗.
So...希望有機會抽到菊島之行~~

最後, 也感謝這天幫助我的銷售顧問Eden, 讓我完成了一次結合自動駕駛的電動車初體驗
第四部分: 我的菊島之夢
最後的最後, 當然就是拉票時間

以下是特斯拉本次菊島純電之旅的地圖:

這裡有Telsa針對本次菊島純電之旅的著名景點標示
說實在的, 由於30分鐘的試駕真的是非~~~常不過癮.
我真心的希望能抽到本次的菊島之行, 在這兩天一夜的行程中, 不但能體驗菊島的風光, 更能帶著全家人深入的感受駕駛特斯拉的快樂.
真心期望能在後續發表菊島純電之行的體驗, 更希望有一日能成為車主後在此持續發表~
以上~謝謝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