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la去年原定推出續航965公里Model S,因使用體驗變差取消

https://news.u-car.com.tw/news/article/69593

續航里程最長的電動車並非 Tesla Model S,這個頭銜暫時由單次充電可行駛 837 公里的 Lucid Air 拿下。不過 Tesla 執行長 Elon Musk 在 Twitter 上回應支持者之一 Whole Mars Catalog 貼文時表示,一年前其實就有機會打造出續航力達 965 公里的 Model S,雖然規格變漂亮,但卻成為一款不合格的產品。

這並非 Musk 看到競爭對手實力所吐露的酸葡萄言論,事實上,關於電動車續航里程的辯論至今仍沒有塵埃落定。雖然分界不是很明顯,但在電動車續航力發展上大致上可以分成兩大類,其一為追求更長續航里程加大電池容量,另外一種作法則是限制電池容量,提供有限續航里程。

前者好處很明顯,減少充電時間並且可以有效降低里程焦慮,然而因為電池加大導致重量增加影響駕馭感受、成本明顯上升、充電時間增加是顯而易見的缺點;後者則有低成本、充電時間短的優勢,但續航力較短會讓電動車更需要依賴完整充電網路,使用者也比較容易煩惱電量不足的問題。

Whole Mars Catalog 寫到 Lucid 是第一家推出續航里程超過 800 公里量產電動車的品牌,不過 Tesla 應該會是首間擁有大規模生產同等續航力電動車的純電車廠。Musk 則回應道,Tesla 大約 1 年前的時候就有機會推出續航力達到 965 公里的 Model S,但卻沒有讓產品更具吸引力。續航里程提升,代表需要安裝更大、更重、更昂貴的電池組,然而以多數人每日使用情境來看,額外增加的續航力其實「不必要」,甚至現在 600 多公里續航里程也已經超過平常需要,那為什麼要增加額外重量與成本,不僅讓操控與效率變差,還得付出額外成本只為購買用不到的電量?

這並非 Musk 第一次改變想法,減緩電動車發展速度,原因並非技術受限,而是說到底市場並不需要。與其持續追高續航里程,或許試著找出里程與成本重量之間的平衡點,對品牌的未來更加關鍵。

965 公里的 Model S好像也不適合台灣這種小國家,比較適合歐美跟中國那種國家版圖較大的地方
965 公里感覺開價一定超高
2022-03-04 15:31 發佈
羅密歐與茱麗葉 wrote:
這並非 Musk 第一次改變想法,減緩電動車發展速度,原因並非技術受限,而是說到底市場並不需要。與其持續追高續航里程,或許試著找出里程與成本重量之間的平衡點,對品牌的未來更加關鍵。



電池緊缺(拆東墻補西墻,3Y數量會減產,中和考慮不一定賺得比較多)+MSRP升高受眾變少



“965 公里的 Model S好像也不適合台灣這種小國家,比較適合歐美跟中國那種國家版圖較大的地方965 公里感覺開價一定超高”

BTW冷知識,PLAID的電池總量是下降的(~99KWH),但是續航力和性能+充電速度上升了
MUSK現在做的是optimization,用更少的物料做更好的產品,確實比單純的簡單暴力加電池(又重又厚,例如TAYCAN為了性能堆料,結果散熱不行又堆扇熱,結果電池不夠了又繼續堆,最後超級重能耗表現不好看比PLAID差一截,賽道表現和PLAID也無法拉開,尷尬..)
優化設置難很多,簡單暴力加電池換續航?有啊,簡單,AION LX PLUS 1008KM(144KWH) 版本了解一下,2.5噸慢悠悠的SUV,售價和原本低配AIOIN LX相比 差不多翻倍,真有人會花快250萬台幣買那種東西嗎?

在單次滿血500+的今天,不可靠不可預測慢速存在兼容性問題 的 補能設施相比起翻倍的EPA重要性已經不是那麼大(當然能完全不充電最好,主要是荷包問題),如果有密集可靠快速的V3/V4樁確實是更加重要(要照顧小短腿柯基)
500+的EPA(2021M3 LR AWD/2020RWD 570/520KM,2022Y LR AWD 520KM,2021 MS LR/P 660/620KM、2021 MX LR 600)

如果能搭配服務區滿血版本V3(324kw,現行250~260)那就會很愉快...定速130KM/H(差不多160~170WH/KM),三個小時要休息了,去排隊上廁所買個咖啡小吃回來(<30min')差不多0~80多%,又可以愉快AP去了。
又不是每個人都跟01駕駛一樣需要日行千里的,何必浪費能源背著不必要的重量每天在那邊燒錢
沒興趣跟言不及義又沒禮貌的人對話,被拉黑的請自己多檢討。
瑪斯克的個性是能costdown就costdown,能省錢就省錢。對於這種沒有明顯獲利的功能(都缺電池賣了,還會增加車子售價),是不會輕易推出的。
"重量"是效率與性能的敵人
就像汽油車也不會把油箱加大到幾百公升一樣

鍵盤酸民老是要一千公里的電車
但問題是99%的人都一天開不超過300KM
alphaelf

耶,我以為是五分鐘就要充滿,里程那麼高的車,不知道會不會有人去超充只充300元的電啊⋯⋯

2022-03-04 21:20
麒麟哥

我超摳的,我很常超充充個200-300塊,只要回家預估有10%我就閃人了,家裡電費便宜[笑到噴淚]

2022-03-07 16:22
羅密歐與茱麗葉 wrote:
https://news...(恕刪)

Lucid Air 的出現,定價與規格的設定鎖定在高消費能力的群體以及高過Tesla的性能數據(非實際性能表現),是一家希望可以踩在Tesla肩膀上出線的車廠,跟Tesla造車理念完全相異。 Elon Musk對於電動車的規劃與執行力目前是理所當然的第一,對於電池容量的設置問題自有其專業考量,而對於日常用車來說超過600公里以上的續航,我覺得是一種過度行銷結果,是一種能源浪費、金錢過度支出的現象,版主的文章引用 Elon Musk回應已經說明適度的電池容量配置,將會是不久將來各廠家在車輛能源管理設計的新戰場。

燃油車的運作需要大量的機械與電機零件,來將化學能轉化成動能來推動車輛,電動車與之相比要簡化與可靠許多。為了讓內燃機可以在馬力與扭力輸出更為即時與順暢,以及獲得更寬廣的峰值數據、更低的碳排,各家車廠無不全力down size打造加上super charge、turbo,設計長、短進氣道搭配可變進、排汽門或如BMW VANOS的可變汽門揚程等等技術,多合一的芭蕉頭段、高流量觸媒等等大量的技術與零件的內燃機,再經由精密的變速箱輸出至車輪驅動車輛,這些技術與零件當然有其擁護者包含我自己,但是單就車輛載具的角度來看,這些都是已經過時的概念,電動車是最棒的車輛載具方案,在實用性以及花費需求來看電動車完全截殺傳統燃油車!

電動車是完美的嗎?以目前來說當然不是!其中一個問題大家最熟知並且都可以參與討論的,就是本文所以要探討的『日常用車是否需要超過600公里以上的續航』?我的喜好是PHEV大過於純電車,就目前在台灣市售的車輛來討論,BMW i3 REX是目前個人認為最好的動力配置方式,理由是雙動力可以最大程度的免除車主的里程焦慮,並且能夠在實用性以及使用成本的節省上最為接近純電車,也恰好是PHEV車最大的缺點,因為其零件是所有車輛配置種裡頭最多的一種。

當燃油引擎只需要用來發電的時候,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增程型油電車引擎,大概是塞一具比較精密、排氣量稍大(BMW i3 REX 647cc)靜音的四行程割草機引擎在車上專職發電,因為不需要帶動車輪所以也就沒有裝置變速箱的需求。只需要發電的話引擎只需要固定在最大扭力的轉速運轉即可,自然也不需要眾多增壓、可變正時等等高級(高貴)技術的支持,最重要也最貴的電池組件自然也就沒有大容量的需求了。例如2022 XC90 T8電池容量提昇來到了18.8 kWh,純電行駛距離可達90km來看,如果從PHEV改為增程型設計,那麼就是一輛集電動車動力、低維護成本優勢與幾無里程焦慮於一身最接近完美的“電動車”了。
過完年假我也是廉價勞工...
Tesla感覺要加油欸,最近問題有點多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