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電動車討論版有發現一個怪現象: 就算與討論主題完全無相關,還是時常看到有人跳針回應"電動車其實不環保"。既然有這麼多人認為電動車不環保,那我們就來探討一下這議題。
嚴格來說,電動車的確不環保,因為最環保的移動方式是走路,再來就是騎腳踏車。所以正確的問題應該是相對於內燃引擎,電動車是否比較環保? 有個數據各位可以參考: 內燃引擎的燃料至輪胎的轉換效率最高為30%,70%為廢熱,重點是30%是假設全跑高速公路,若是市區走走停停,效率遠低於30%。在夏天悶熱的環境,這些內燃引擎產生的廢熱,只會讓空調更耗電,感覺是種惡性循環的概念。若採用馬達當動力,電池至輪胎的轉換效率至少90%,少於10%為廢熱。更何況車子的用電量只會隨著科技進步越用越大(空調,導航,主動安全系統,影音,自動駕駛等等),真的沒道理用燃油來發電造成更多的轉換損耗。
講到用電,很多人會說,電力產生也需要燒炭,根本沒解決問題。先撇開再生能源發電的未來趨勢,假設台灣要搞100%火力發電,電動車vs.內燃引擎車整體的碳排放還是較低的,因為電動車大多是在夜間充電,這就是離峰用電的概念,所需電量事實上並無想像中多。
另一個我常看到的反論是電動車用的鋰電池需要大量的金屬礦開採造成環境破壞,聽起來好像蠻有道理的。但是挖油,煉油難道不需破壞環境? (氫燃料亦然)。引擎,鉛酸電池,發電機,變速箱,觸媒轉換這些內燃引擎所需的零組件等等都不需要原物料/重金屬?
其實說了半天,汽車電動化影響最大的就是國際石油公司,再來就是汽車大廠。這些車廠老闆一方面大聲批評TESLA早晚會倒閉,一方面又說會推出更多電動車款,但到頭來說的比做的多很多。也真的難為這些大老闆,各個都有難言之隱,大半的公司獲利來源要靠售後的各種保養/零件替換,換成電動車款,公司獲利模式不再,如何跟董事會和股東交代? 要嘛跟豐田一樣搞個氫燃料電動車來維持龐大的維修利潤體系,要嘛只好過一天算一天,只期望電池材料技術不要像現在這樣每年10-20%進步,不然就提早GG。
老實說一般消費者是對環保沒概念的或根本不在意。現在買電動車說難聽點是在當TESLA的白老鼠,所以Elon Musk也很清楚第一代的電動車絕不能以"環保"當銷售重點,這就是為什麼要做高效能超跑製造話題,還要加入一堆高科技功能當噱頭。說穿了就是要賣大玩具給有錢人來贊助TESLA的第二階段計畫: 斥資建造工廠生產平民房車,達到量產規模才能跟既有汽車大廠競爭。
我個人是很樂見電動車滿街跑的日子早日到來。我很期望在家裡不會聽到外面轟隆隆的引擎聲干擾我睡眠,出門在外不必在路上呼吸有毒廢氣。就算所有環保數據都是假的,電動車跟燒燃料的汽車根本一樣不環保,我也寧可不要有噪音跟廢氣無時無刻跟隨我。在此我期望政府機關可以先從小地方做起: 例如公共巴士電動化,杜絕漁業用燃油流入地下加油站,等等。政府對電動車能補助最好,香港已經好幾千輛台電動車滿街跑,丹麥2015年電動車的比重已來到22%,甚至立法到了2019年,整個首都市中心做到零排放。台灣地小人口密度又高,更需要大家努力維持適合居住的環境。應該還有很多重點沒提到,許多不足的地方望各位專家補充說明。
不同的算法, 結果會不同...
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60315006182-260408
電動車固然比燃油車環保,但是延伸出來的問題是否一併討論過?
如果台灣路上跑的400萬輛汽車都變成「電動車」,現在的電力能供應嗎?
再則,電動車的售價?真的很親民嗎?一般人能接受嗎?發展比較早的「電動機車」為何到現在還不能普及,原因還不就是「價格太貴、使用上不方便」,看看電動機車gogoro一台要價這麼貴,加上要載人也不方便,更別提騎它去旅遊了,現實面的問題不能解決前,光談環保議題,是很難被改變的
畢竟燃油車目前價格比較便宜(國產車幾十萬就能買到),載人爬山僅多就是比較耗油而已(找加油站只要5分鐘就加滿),出門旅遊也不用擔心中途沒電,大腳踩油門也不怕(最多就是耗油),這些都是目前電動車沒法解決的問題吧?
開一台電動車出門,大腳踩下去又擔心電力耗太快,要走北橫、南橫又怕出不來,台北到墾丁玩,又擔心開到半路要充電(5分鐘應該沒法充滿吧?),晚上一定要準時睡覺(不然車子沒法充電),台灣夜貓族一堆晚上還要逛夜市,能剩多少時間可以充電?總不能坐在路邊喝咖啡等電池充滿吧?年節高速公路大塞車(我想走走停停應該更耗電吧?)
這些實務面的問題要先能克服,再來談環保問題,應該比較實務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