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es0989 wrote:
今年Tesla車系短(恕刪)
大大應該是對台灣汽車產業並不熟悉。
您文末提到的政府保護國內車廠的機制,與政府未開放大陸製成車進口,是兩回事。
如果談前者。
於2009年雷曼事件之前,政府提供給國內國產車廠確實有設計開發補助項目。
也是當年國產車各品牌都有成立設計中心或做些本土設變日本原車的本土化改款運作,以補助款維持設計開發龐大的營運。
但伴隨著2007年雷曼金融海嘯後,取消相關補助,各品牌車廠於2009後紛紛將最燒錢的設計研發中心做縮編、裁撤。
只是,每家車廠都請領的,大家矛頭都集中對裕隆開噴。
主要也分幾種,一種就是愛之深責之切。一種純粹希望它快點倒,純粹黑到底,另一種,就是人云亦云。
但紛紛攘攘,伴隨著嚴董逝去,王朝更迭,也該落幕了。
一直黑著打,閒人來著,不予置評,不需浪費生命在糾結負面能量中,對彼此毫無助益。
如果談後者,開放成車進口。
這幾年,進口車銷售量,早已跟國產車產生死亡交叉。
國產車並未在市場佔有太大的優勢。
從課稅反映到車價上,就能體察車市有相當的轉變。
就進口成車,台灣進口車型已經是很多樣化了。
至於不開放導入大陸成車,這該去問執政單位。
車市很多廠商都在期盼能導入陸製成車來台經營,目前台灣的規範限制,就是只供零組件陸製進口,成車是限制的,而且對左岸的限制,並不單在汽車產業上,在醫療、其他方面,都有類似的一堵牆。
車廠要賣陸製車可以,就是導入零件在台灣國產化,例如之前裕隆的熊貓車,即將上市的中華國產MG路華汽車。
至於為什麼要設這堵牆,便又從商務,演變成政治問題,這不是老百姓有能力去改變的,就商務面,也沒有浪費資源去議論它的價值,連談都不應浪費資源去談它。
要問自己從商還是在從政,別搞錯自己身份了。
老百姓,更該顧好自己肚子,別浪費資源在政治口水上,人生都活顛倒了。
更何況一天到晚浪費時間在那邊罵補助款的口水題。
就經營層來說,地區法規限制就死板板在那。
與其浪費資源試圖去修法,拐個彎,在法規內謀生才是商道。
例如客貨認證車鐵桿與二排座椅椅背不能傾倒的問題,所以才有了交車後做點小改裝讓椅背能傾倒的詭異改裝市場。
自走式露營車,中華CMC寧願沒賺錢,純粹發個牌給民間改裝廠,介紹車主給別人,只求自己車子能多賣一些,介紹改裝生意給別人做,也不想自己做。
大改一律破保的弔詭露營車改裝的市場關係。
這合規嗎? 當然後市場改裝都亂七八糟改,破車頂改掀頂帳、破車體加裝充電孔、入水孔、鑽車體鎖附水箱架,用鐵件焊接ED染黑做櫃體+木工裝潢來改車,完全沒辦法過耐燃測試,這通通沒一台合規的。
也就只是為了多賣幾台車,車廠與周邊廠商大家餬口飯吃。
陸製成車進口這件事,只會隨著國際情勢選邊站,更加惡化。
美中走向1~2哥競爭已成勢,無法可阻。
短期內台灣要陸製成車進口,就先別去想了,直接換一題。

阿福的網宅II wrote:福大說的是現實面 很無耐 但也得求生存~
陸製成車進口這件事,只會隨著國際情勢選邊站,更加惡化。
美中走向1~2哥競爭已成勢,無法可阻。
短期內台灣要陸製成車進口,就先別去想了,直接換一題(恕刪)
國際情勢選邊站,就是老美先搞這套,
要分化 要打壓 要讓你內鬥內亂,他們從中得利
沒關系 , 台灣有腦子的人,選邊站一定會選 對自己有利的
包括 民生經濟 房價 物價 車價,有利的 百姓一定會去追尋
台灣要用不合時宜的法規,讓百姓綁手綁腳,要依付老美要繳幾千億的保護費給老美
如果你是有點腦的人 ,如果你是對台灣的法規 ,現實面看的很透的人
每個人都想逃離台灣 ,不管你是有錢人 沒錢人
因為這裡太多莫明奇妙狗屁的法規 表面民主,實質限制你一堆
要不是這堵黑牆檔在那,要不是疫情限制
我相信一堆人會去左岸,置產買車的
移民歐美 對資產上億的人不是問題
但對普通百姓 是比登天還難 , 就算你有能力過去了 還得面臨 高物價
移民中國 距離近 成本低 , 語言不用再學 , 習性相近
資產不用上億 有個幾百萬 一千萬 帶過去就很好用了
沒叫你去一線城 , 土地大到暴 2-3線 城市隨你選
買房便宜 租房便宜 , 車便宜 ... 那才叫做人生
懂的人就懂 , 不懂的 那你就繼續待在台灣被剝削 苦毒~繼續愛台灣唷~
( 講直白點 , 就是本國 美麗寶島的台灣 政客 跟 財團 , 不希望百姓 , 能有便宜的 汽車 房子 能買 不希望百姓能安居樂業 , 這樣他們才能聯合歐美日的財團車企 , 隴斷市場 , 謀取最大暴利 )
結案 !!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