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政府宣佈成立太空科技,但是明眼人一看就是浪費資源,太空產業不需要長期的基礎科學的投入嗎?基礎科學研究又是一個龐大的資本長期投入,如果只靠政府,政府依靠的是什麼?不需要民間配合與投入嗎?民間基礎投入的人才培養來自哪裡?學校是否有優秀得師資可以培養好的人才? 這些人才畢業後的出入? 民間可以消化嗎?
生技產業就是明顯的失敗例子。 相關配套沒有規劃好,這也是自蔣經國的團隊李國鼎,孫運璿後,台灣幾乎沒有新的科技產業起來。 電子業與半導體其實都是蔣經國主導時代的引進。
李燈輝,陳水扁的生技產業失敗。 馬英九的黃金十年失敗, 現在的蔡英文太空時代,應該也是失敗,畢竟沒有相關配套的技術,財務投資,人才引進,這些都牽涉到優惠法規。
現在的政治人物目標都是短期的眼前目標,欠缺長期的規劃。
一條產業鍊的設立,真的不是一兩年就可以做得起來。最少也需要10 年以上,如果每個政治人物在意自己任期內的計畫,變成下一位的政治人物收成,台灣未來是看不到的。
產業鍊建立是要讓這些配合廠商有生意做,台灣內需低,太空產業要將台灣產業引導到哪?出口出得去嗎?
汽車產業同樣如此...台灣的裕隆汽車,國內做不起來,出口又走不出去,後來將重心放在中國,也是灰頭土臉回台灣。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