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

特斯拉自駕系統、超級充電站是傳統車廠難以跨越的高牆嗎?

t9996455 wrote:
特斯拉做電動車,大家...(恕刪)


第一
停止引擎研發
最主要是因為法規變更
德國率先禁止汽油車

第二
特斯拉自己也不是在築牆
老實說AP系統目前真的沒有車廠可以超過特斯拉,不過超充還滿有機會的。
主要是現在生產純電車的收益不可能比油車好,這是市場導向的問題,油車是既有市場,當市場風向不變,各大車廠是不可能卯起來做純電車的開發的。
頂多一出一條小產線來做,以這樣的模式在做,只要特斯拉還在持續進步,要超越應該還很久的事。
特斯拉在組裝的部分真的還需要加強,祖傳公差
看到鬼的瞎子 wrote:
老實說AP系統目前真(恕刪)


他的邏輯很簡單 減少組裝步驟就能少公差問題,但是,維修時候尷尬惹。
看到鬼的瞎子 wrote:
老實說AP系統目前真...(恕刪)


AP 系統這點就不用談了
這一點本來就不是強項

至於純電車為啥不賺錢
這正確來說應該是錢到哪去了
電動車的成本比汽油車低
鍛造件.... 比電池跟馬達貴
特斯拉的毛利其實比所有的車廠高
但錢就是不知道浪費去哪

也就是說 mismanagement 
fatfellow wrote:
第一
不要在哪裡亂說話
說 30TOPS 跑超過 L3 左右已經非常吃力
真正 L4 以上的運算架構
至少需要兩顆 Intel Server blade
這還不包括 sensory Hub 上面的處理器


什麼叫做L3架構?什麼又叫做L4架構?這本來就是SAE拿來牽制車廠自己定的標準而已,而且不要再用SAE看天下了,中國為什麼要用SAE的標準?如果中國的車不出口到美國去,幹嘛自己跳進這個框架裡。最有趣的是,為了滿足SAE這個不知道怎麼來的標準,到處搞冗余,最後發現這些冗余都在對應那5%的場景。當然你可以說這跟生命安全有關,但新科技本來就有一定風險。
fatfellow wrote:
其次
基本上所有的車廠都早具備有 OTA update
連福特老早在 2012 只要有 Sync 2 以上都具有 OTA


我10年在上海通用,OnStar都已經運行超過5年以上,OTA他們也說有,問題就是能深入到什麼層級?當年OnStar拿了一堆數據從來都不知道怎麼用,所謂的OTA,也只能拿去優化Tbox而已。現在新的電子電器架構,都可以直接讀寫三電,直接更改,這也是為什麼model3可以開放四驅讓用戶自定義,你讓BMW Xdrive開放看看?
fatfellow wrote:
SAE 是殘害車廠?
你在開玩笑吧
完全不知道業界怎樣運作的樣子吧

SAE/DIN 基本上是業界的規範標準的制定者
SAE-J3016 只有定義自駕不同等級的定義

L4 需要 Geofencing 是因為需要每家車廠
在指定範圍內達到可靠度標準才能從 L4 測試執照
換發 L4 營業執照
事實上全世界也只有一家拿到營業執照

這個就是SAE殘害車廠的證據,自動駕駛是一個全新的領域,當你用傳統標準看待的時候,就是在扼殺新科技,這也是為什麼今天Tesla能跳脫出來的原因,都已經2021年,傳統車企沒有一家自動駕駛的體驗能力能跟Tesla拼,最後都只能說我比Tesla安全,就跟當年Nokia一樣,最後都說,我打電話比Apple清楚....
而且,現在美國本來就不是電動車最大市場,憑什麼美國市場決定電動車的發展方向,連自動駕駛這件事,中國都在全力追上。

順帶一提,2012年,Cadillac的superCurise我就在底特律試過了,真的是全世界最難用的自動駕駛,動不動就請你接管,到了2016年,即使有了高精地圖,一旦出了高精地圖的範圍,車子跟夜店一樣到處亂叫,這種體驗跟Tesla的體驗完全是2個世界,你說Tesla是L2又怎麼樣?通用的L3就是比不上Tesla,這就是現實!
fatfellow wrote:
特斯拉為啥做不到 L4
問題大部分是出在 ISO26262- part 9
並不完全是 SAE 自駕規範

任何會影響車子安全的元件
都必須要通過 Automotive Safety Integrity Level
自駕直接操控至少兩個 ASIL-D 的元件
自駕系統的運算無論在硬體,韌體,軟體都必須通過 ASIL-D

ASIL-D 最基本要求是整個系統裡不能有單點故障
拿特斯拉最大的問題,一旦它的攝像頭出現錯誤的判定,它沒有任何備用系統來 cross check.

這一點任何一家真正在做 L4 都有另外一套完全不同原理的 object detection/classification 系統

這就是最有趣的例子,每次我跟Bosch談轉向、煞車,他們的說法就跟你一模一樣,沒ASIL-D不能做L3,我就反問他們,你們的L3是什麼?以前你們的號稱L2時代,Bosch賺到手軟,當年一個車型的開發費都是3千萬人民幣,一套L2毫米波雷達加上前攝影機,成本都在1萬人民幣,現在每天問我們採購,我們L3可以降開發費,你們要不要考慮?我們都不理他了,就是因為這些傳統供應商死抓著SAE標準不放,但市場根本不認。
fatfellow wrote:
真正要在私家車搞 L4
尤其對電動車來說
你可以接受至少 20% 的里程流失?
拿 model Y 來講,光是在高速公路上跑 130
實際上的里程只有 6 成左右
再加上自駕系統在拿掉兩成之後
里程剩下多少自己去算


現在全世界所有的電動車,只要時速上了120km,續航里程都打6折,除非Taycan這種有雙級減速器,跟你是不是開自駕一點關係都沒有,而且電池價格快速下降,裝個100度電的電池也不過幾十萬台幣成本,去考慮續航打折,不如想一下去哪裡充電。

400V/800V的爭議已經很久了,目前看起來800V就是風大雨點小,隨著以後充電站越來越多,800V的快充還有多少價值就是個問號,現在400V的體系,Tesla也已經推出來150Kw以上的快充體系,一個100度電的電池,半小時也能接近充滿了,到底800V的價值在哪裡?還不提原來的400V體系無法兼容....
ThomasLin wrote:
什麼叫做L3架構?什(恕刪)


就算做了兩段變速,Taycan的續航還是悲劇啊
ThomasLin wrote:
400V/800V的爭議已經很久了,目前看起來800V就是風大雨點小,隨著以後充電站越來越多,800V的快充還有多少價值就是個問號

我倒覺得800V是趨勢,五年後400V架構將是Tesla最大的阻礙 (除非超充硬體有預留800V)

像美國、歐洲最大的Electrify America和Ionity都支援800V,Hyundai最新的平價Ioniq 5也採800V
https://fb.me/TeslaHere|TESLA知識家
小人物櫻木 wrote:
美國、歐洲最大的Electrify America和Ionity都支援800V,Hyundai最新的平價Ioniq 5也採800V

我倒覺得800V是趨勢,五年後400V架構將是Tesla最大的阻礙 (除非超充硬體有預留800V)


這個事情是有點糾結,北美、歐洲之前電動車保有量低,現在切成800V,傷害不大,但現在中國每年100萬台的電動車市場,而且快的話2023年就250萬台了,到了2023年,電動車的保有量就是千萬級了,但這些全是400V體系,800V還可以向下兼任,400V上不去啊!而且現在中國已經有超過30萬的400V直流充電樁,3年後,可能就變成100萬的直流樁,這些樁後續要不要改800V?

大家可能認為這是中國的事情,但以前北美、歐洲定義的規則,可能接下來就是以中國市場為主,非關政治,中國一年的市場就是2500萬台,美國最好的時候也就1500萬,現在都只落在1200萬左右,除非大家都不按照市場規律玩,不然肯定大市場的話語權強。
CompleteJerk wrote:
就算做了兩段變速,T...(恕刪)


兩者訴求不同
我離開美國之前賣 P100D 
換了一台 Taycan Turbo S
兩者以我的開法
里程大約只差 10% 左右
Taycan 的好處是在高速公路上
兩速的變速箱比較 efficient 
而且最重要的一點
我可以一直玩 launch control
Model S 兩次電池就過熱

兩者訴求不同
ThomasLin wrote:
這個事情是有點糾結,...(恕刪)



每樣東西都有使用年限
科技會進步
老的充電樁會被新的取代
你講的根本不符合邏輯

就算 800V 的架構還是可以用 400v 充電
就是慢而已

但車子的架構就是老一代
天花版就是比 960V 低很多
  • 3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