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

新加坡政府對Tesla Model S課徵高排廢污染稅

不太認同,

特別是城市地區我覺得

那些汽油車pm2.5沒品的直接排放廢氣

而這些電動車並不會有這種疑慮

汽油相對有比較好嗎。

當然,從能源的角度,確實是效果有限

但在環境問題絕不是只有這麼簡單

希望樓主能多去思考其他的優點
不要誤導喔, Hybrid 與 EV or Hybrid Plug-in 不同喔

kcw wrote:
個人也不認為
油電車或純電車是真的環保..
說穿了,只是把傷害環境問題挪前與挪後罷了.
新加坡政府真強,想作就作,一定作得到,對人民是一件好事。
Elon Musk有開另立了另一家公司,叫做Solar city。
Elon在安裝充電座的說明書提到,希望車主使用太陽能做為他的供電來源。
在美國也提供車主安裝太陽能板。

人類在使用所有交通工具,必定都會對環境及取得資源所有影響。
每種交通工具的影響範圍及程度都不同,等級危害也不同。

如同使用汽油車,排放的廢氣及石油的使用,是從取油,製油,到最終的使用者。造成的是一連串的污染。
而油電車是再改善減少石油的使用量。
而電動車,則是完全的將石油排除掉。

電的來原可以是再生或是潔淨能源,其製造的過程及影響就不會如同核能或燃媒碳排放那麼嚴重。
美國德州大量使用的是風力發電,這就是潔淨能源的最佳使用案列。

新加坡政府對電動車課以高污染稅,我認為應當取消或優惠其稅制。
電車在全球各地推廣都遭遇困難,除非從政策面上直接優惠,否則很難讓汽油車消失。

Elon Musk曾說過一句話:
burning fossil fuels is the “dumbest experiment in history.” 」燃燒化石燃料是 “在歷史上最愚蠢的實驗”

這是從綠動未來公司的TESLA賞車會上得到的。
國家制定跟環境或能源有關的政策,必須考量國家能源的使用模式及地理條件這兩大因素..
而針對這兩大因素,對於汙染物的管制以及能源消耗,必須區分幾大面向,包含環境管理、能源來源、碳足跡及國家排碳量...

1. 環境管理面:重視的是汙染源的管制,在這個case中,會將問題區分成固定式污染跟移動式污染兩種...
2. 能源來源:電動車的能源消耗是直接轉嫁到發電端,因此國家能源來源的組成就成為很重要的因素,如果該國家的能源大多來自再生能源的話,供應電動車的電能所產生的環境衝擊就相對地減低..
3. 碳足跡:碳足跡所看的是這個產品從製造、使用到最後報廢後所產生的碳流布,因此能源轉換經過越多次的話,所累積的碳足跡就越多。
4. 國家排碳量:在國際面上,從京都議定書到去年的巴黎氣候公約,在看的都是國家總碳排放量,也就是國家總碳的逸散-封存量(包含森林固碳)的總和。

從本樓討論的重點來看,新加坡的國家政策是偏重在上述第4項,國家的排碳量,也就是碳總量的管制,所以能源的消耗全部以國內總碳排放量來做計算。
其實從新加坡的地理環境、國家特性以及能源結構來看,會以總碳排放量為基準是可以理解的。
新加坡為單一城市結構,地狹人稠,從環保角度來看,將移動式汙染源轉變為固定式汙染源,會比較好控制,因此早就針對擁車族抽重稅,限制移動汙染源的數量,同時鼓勵電動車及環保車輛的使用,然而,電動車是將能源製造的污染轉嫁於能源供應端,因此必須檢視能源供應結構。
新加坡因為國家地理結構,發展再生能源有限,因此若要降低國家總碳排放量,除了核能以外,最環保的還是天然氣,然而新加坡有80%的電力已由天然氣供應,要能再降低碳排放,就必須著重在能源效率的提升上(也就是單位天然氣燃燒要產生多少的效益為主),因此限制單位電能消耗所能轉換成較少動能的"大功率電動車"的使用,是合理的。

以上拉里拉渣,重點還是要看國家屬性...新加坡的作法並不適用其他國家。
blhsing wrote:
非插電式的油電車只吃油不吃電,就外部能源使用上與傳統汽油車無異,但在耗油量與排廢量上較同級傳統汽油車低了不少,所以相對於傳統汽油車來說是比較環保


依據Toyota自己發佈的文件,必須要在電池妥善回收的狀況下,才會比傳統汽車更佳環保,這是一個不可控因素,只有在環保嚴苛的國家才能實現,但台灣是環保嚴苛的國家嗎?~
這篇文章讓我改變了兩次想法

第一次是新加坡政府的計算碳排量方式,讓我覺得原來並沒有真的達到減碳

第二次是網友討論內容中提到的電力公司發電的效率,因為無法停止發電,反而電動車變成另類的行動電池,可以減少電力浪費,以及可以集中廢氣處理。

其實電動車還是比較環保的,而且這樣看來,如果現在的車一夕之間換成電動車的話,所能達到的效果是滿大的,等於提升整個城市甚至整個國家的用電效率。
大大C wrote:
沒錯,發電也會造成...(恕刪)

在來就要討論電的來源
1.用核能-有核污染
2.用火力-燃燒(局部污染),大量燃燒(高污染,最後還是飄到都會區)
3.太陽能-高成本
4.水力-發電量,不穩定,不多
5.風力-發電量,不穩定,不多
6.尚未想到...


北方威尼斯 wrote:
你的解釋是錯誤的新...(恕刪)

你說的沒錯
但是有此案例可以發現
同馬力吃油跟吃電所產生的 CO2 是接近的.
所以一個是在電廠產品 CO2
一個是行駛中產生 CO2
就不知道電廠把這些 CO2 直接排到空氣中還是經過處理過濾
如果直接排到大氣中,那結果是一樣的
累積到一定程度,最後還是會擴散開來
這個觀念真的非常好
其實每家車廠都可以做出行駛里程很長的電動車
只是造成的汙染多過於汽油車的話
就顯得一點意義都沒有

BMW i品牌的產品總監Henrik Wenders說的一段很令人省思的話
"BMW並不是無法把電動車的航距大幅提高,而是它們極力避免增加更多的生產汙染。如果把級距加大,採用容量更大的電池,優化電動馬達動力輸出的表現,那BMW當然可以擁有航距更長的電動車。但BMW不想讓電動車(研發製程所製造出來)的環境汙染遠大於採用內燃機引擎的車款。(Henrik同時也透露有部分車廠正是如此)"

連結 http://tw.iscarmg.com/index.php/top-news/new-car/39609-bmw-i5-could-be-rex-20160310-00
malayss wrote:
新加坡政府真強,想作就作,一定作得到,對人民是一件好事。

這個不一定
很多台灣雕到新加坡去可能會受不了新加坡政府的專制
  • 1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