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初,我不知天高地厚,花錢買了Garmin 255想替換服役5、6年的Instinct。豈料這「升級」之路竟如此難堪 — 只要一打間歇運動(室內單車),我都快喘成狗了,心跳帶明明顯示16X,這位「高科技」產品卻穩如泰山般躺在13X,七天退貨期簡直是及時雨,立馬退貨。
抱著一絲希望,10/24又被Garmin的行銷文案給唬了:「能更迅速穩定地偵測心率變化,配合專業心率演算法,在劇烈運動時也能確保心率數據準確性」。好,既然如此,那就上965吧!結果呢?依舊是同樣的鬧劇重演 — 室內單車打間歇,我都快缺氧了,心跳帶16X,手錶依然故我地停在13X。
別跟我說這樣叫「準確」。
驗證方法也很簡單:
自身體感(喘成狗總不會騙人吧?)
手動量脈搏(10秒乘6)
就算技術再不純熟,誤差也不可能離譜到差30以上啊!
更可笑的是,這錶的一堆進階功能全都建立在心率數據上:
恢復建議時間?看心率
身體能量指數?看心率
訓練負荷評估?還是看心率
邏輯很簡單:核心數據都是錯的,衍生功能能準才有鬼。
結論就是:花了將近幾萬台幣,買了個高科技包裝的智障錶回來,
搞不懂Garmin這種連基本功能都做不好的公司,股票憑什麼還在漲?
這不就是用堆砌華麗功能來掩蓋核心技術的不足嗎?
人的生理反應不會騙人,但看來某些科技公司的良心是會騙人的。
附註:塔系列賽事完成後,應該也會學版大進行送修看看,
服役5、6年的Instinct讓我有了良好體驗,但是沒想到往上升級卻是如此糟糕的體驗OTZ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