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這次主要測試電壓和波紋,先上測試設備看看到底有沒有符合募資提到的這些數值
先來看看AC充電器的數據表現:



AC同充同放:

實在好奇這顆標示為 45W的充電頭,在模擬高負載情境下,我最高實測拉到了近 59W,明顯超過標示瓦數。電壓與電流的穩定性在高載下表現良好,代表內部升降壓及功率管理系統有一定水準。不過這也說明,它的標示功率應屬於保守設定,實際表現略有餘裕。建議實際使用還是依照裝置需求為主,長時間高瓦輸出仍須注意溫升與使用環境。

從圖中可見,電壓紋波相當密實但無明顯鋸齒或雜訊爆波,屬於可接受的穩定範圍。
波動範圍約在 ±0.02V 以內,整體線條順滑、無突波現象,電流紋波雖略有顫動但仍屬於高載穩定範圍,無失控上衝或異常跳動,電壓波動區間集中在 19.64~19.68V 之間,穩定性不錯,電流曲線在接近 3A 下持續穩定供電,無明顯跳動或異常掉載、波紋密度均勻,未見突波或過度雜訊。
再來看看行動電源數值表現:
以下為行動電源Type-C數據



行動電源USB-A數據:


DC同充同放:

測試總結,不管是行動電源模式或是充電頭輸出都有達到當初募資承諾的數字,甚至部分數值超越標示的數據,各項數值的表現還不錯,波紋數據也相對穩定,整體超出我預期。
接下來我們的暴力拆吧~
先來看看充電器的部分,他們整個焊死...焊的很緊最後我只能把外殼全割開才能順利拆解

充電器應該是用超聲焊接工藝(真的焊的超緊...),內部充滿散熱膠,確保熱能均勻分散,即使長時間全功率運作,表面溫度仍能維持在安全範圍。

主板正面包括EMI共模電感、差模電感、兩顆臥式高壓電容(33uF/400V與47uF/400V,總共80uF),輸入電容與輸出功率比達1.78,算是用的很不錯。

採用的是平面式變壓器,整流模組是內建的同步整流。講白了就是效率較好、體積小、而且不用額外 MOS 管飛來飛去,整體 layout 乾淨俐落。
漏感非常低,應該是用疊層式的繞線法做出來的,這在高階模組電源上比較常見。體積控制得不錯。

有兩顆固態電容在 DC 輸出做濾波,規格是 470uF / 25V + 220uF / 25V,這配置應該可以撐高頻 ripple 很穩。

比較特別的是,它搭了一顆 鐵矽鋁線圈(MPP Core?),看起來不是成本取向,這種通常是走高效率、高飽和、低損設計,比較常見於伺服器或工業電源裡。

背面一翻過來,能看到板子上做得還滿完整的。
一開始注意到有貼片保險絲,這是標配,不多說;不過比較有誠意的是,它還搭了X 電容 + 兩路 X 電容放電電阻,主要是讓你在拔插電源時快速釋放殘留電荷,避免觸電或靜電放電風險。

這次主控用的是南芯的 SC3057B,一顆整合度滿高的晶片,內建 PWM 控制器 + GaN MOS,開關頻率快、控制穩、效率好,整個功率模組可以做到更小型化又穩定。

然後通訊協議這邊用的是英集芯的 IP2723T,這顆就比較熟了,內建 MCU(微控制器),所以支援協議會比較靈活,PD / QC / AFC / FCP 等等主流快充它都能抓,各家手機跟筆電插上去都能順利辨識協議,不太挑機型,穩定性也不錯。

安全這塊也沒偷懶,有設置 Y 電容 + 光耦(Optocoupler) 隔離,光耦的作用就是在一次側跟二次側做訊號控制時還能保持物理隔離,這樣如果前端出狀況也不會把後端搞炸。
對於這類高功率 + 多協議的快充產品來說,這樣的配置算是該有的都有,沒有省料的感覺。主機板的排列非常整齊,有讓我驚豔,整體工藝水準上是真的漂亮。
再來看看行動電源的部分

行動電源內部主要由三個部分構成,電芯及其保護均衡電路,DC-DC轉換充放電電路,無線充電路及其感應線圈和周邊永磁體。
行動電源內部包含:
1. 電芯與保護均衡電路
2. DC-DC轉換充放電電路
3. 無線充模組(含感應線圈與磁鐵)
我們先來看看電芯的部分

這次電芯部分採用兩節21700圓柱電芯,經查sunpower 為長虹三杰。

鋰電池保護晶片採用創芯微的ICM1022CA,該晶片為大陸創芯微公司的雙節保護晶片,通過外掛的MOS晶片,在保證大電流充放電的同時,確保對電芯的過充,過放,過流,短路,過電流充電等的即時保護。

該BMS板上有看到置入了鈺泰ETA3006主動均衡晶片,跟他們標榜的電池BMS系統確實有吻合。
不得不讚賞一下不只AC部件,連行動電源的主機板排列是真的做的挺好的,排列很整齊,整體工藝都有超出我原先的預期。

SLM6705包括完整的充電終止電路、自動再充電,內部集成了防反灌保護、輸出短路保護、晶片及電池溫度保護等多種功能。其週邊有一個2.2uH的小型貼片電感來,讓這個轉換器的儲能電感。


智融的SW6306晶片採用雙向升降壓控制器,一個10uH的方形貼片電感,和兩個型號為AD40K4505的NMOS組成的半橋電路來實現,外部有兩個彎腳安裝的固態電容,容量都是220uF25V,用於半橋的輸入輸出濾波。
這些保護邏輯不用額外外掛,晶片內建,省空間設計整合度算高。另搭配SLM6705充電管理IC,整體來說搭配得滿合理,主控負責輸出穩壓與協議協調,SLM6705 專心處理充電,分工清楚。
DC-DC轉換充放電電路有一個USB-A口和一個Type-C口。

S47BdV3的DC-DC晶片,這顆晶片採用同步降壓電路,通過外掛的4.7uH貼片電感儲能,持續輸出5V2A,給充電器上的Type-C口供電。保障在充電器沒有插入交流電壓時,充電器還可以輸出5V2A的電壓電流。

主板背面有一顆中國MCU公司普冉PY32F002AFP15處理器,該系列微控制器採用高性能的 32 位 ARM® Cortex®-M0+內核,寬電壓工作範圍的 MCU。嵌入高達 20Kbytes flash 和 3Kbytes SRAM 記憶體,最高工作頻率 24MHz。包含多種不同封裝類型多款產品。晶片集成多路 I2C、SPI、USART 等通訊外設,1 路 12bit ADC,多個定時器。主板和無線充板之間通過一個7*2的彎腳排插相連。

仔細研究了下發現這個白色部分是合二為一的材料,白色部分是氣凝膠,可以起到隔熱作用;而背面的黑色部分是則是石墨烯,能起到散熱作用。圈起來的部分則是散熱矽膠,可以幫助熱量從發熱元件傳導至散熱器,以降低元件溫度,確保設備正常運作。 它不僅具有導熱性,還具備絕緣、緩衝、密封等功能,能提升電子產品的可靠性和散熱性能。

無線主控IC雖未標明型號,但官方宣稱支援手機、耳機、手錶三合一無線充功能。
我對這類集充電器、行動電源、無線充為一體的產品,我一直是抱著質疑的。畢竟,市面上太多是「為了多合一而堆功能」,但實際用下來不是協議不穩,就是功率虛標、熱控潰堤,更別提拆開後各種拼裝飛線。但萬能充 MAX 在這次實測與拆解後,老實說,確實給了我不小的驚喜。
從實測數據來看,不論是 AC 快充輸出、DC 同充同放,還是 Type-C、USB-A 各介面的協議對應能力,幾乎全數達標,有些甚至超出官方標示(例如 AC 實測 58W,明顯優於標示的 45W)。搭配示波器觀察,波紋穩定,負載壓降也合理,整體輸出效率與抗干擾能力具備一定水準。
再來到拆機環節,整體工藝水準可說是目前我看過同價位產品中「最不像募資商品」的一台。AC 模組採用超聲焊接密封設計,整體填充散熱膠,等效導熱與均溫處理是到位的,這不僅讓 GaN 快充模組能維持長時間高功率輸出,也確保使用者在握持時不至於燙手。
內部主控部分,選用了南芯 SC3057B 整合式 PWM + GaN MOS 晶片,搭配英集芯 IP2723T 負責通訊協議處理。這組合整合了 PD 快充,功率密度、協議兼容性與安全保護全面都有照顧到,並配有 X/Y 電容與光耦做一次側與二次側隔離,該給的防護都沒有偷。
行動電源端的結構。電芯採用雙 21700 圓柱鋰電池,並非市面上常見的無品牌或拼裝 18650,而是自中國長虹三杰之一的 Sunpower(三工新能源)。這家隸屬長虹集團的電芯製造商,主攻高倍率、長壽命鋰電池,廣泛用於電動工具、儲能模組與快充行動電源。其產品如 SP21700-40PA 等型號在放電倍率、熱穩定性與一致性方面均有穩健表現,算是在「穩定與性價比」間取得平衡的中上選擇。
在電池管理這塊採用的是BMS系統,而不是僅靠一般常見的基本保護電路。市面上多數行動電源,基本上是用 MOSFET、NTC 熱敏電阻,加上一顆簡單保護 IC 來處理過充、過放、短路等基本保護機制。這樣的設計對於日常使用來說其實已經算夠用了。
但他們的做法是採用了創芯微雙節保護 IC 搭配 鈺泰 ETA3006 主動均衡晶片,組成一套比較完整的 BMS 架構。這種配置在行動電源中相對少見,反而比較常見於電動工具、筆電、甚至儲能系統這類對電池壽命與穩定度要求更高的產品。
進一步的充放電控制使用 SW6306 雙向升降壓控制器搭配 SLM6705 作為充電管理,彼此分工清晰,穩壓模組與協議處理彼此不干擾。甚至在熱控材質上也下了功夫,內部使用氣凝膠 + 石墨烯雙層結構來做隔熱與導熱分層,這是我在戶外用的大型行動電源內才見過的配置。
總評:
坦白說,這品牌過去在群募圈的風評有點兩極,延遲出貨、產品功能爭議都有聽過,這次萬能充 MAX 一開始我也沒抱太大期待。倒想看看是不是又只是在交智商稅。
但經過實測跟拆解,必須說它在整體結構與模組邏輯上確實比我原先預期來得完整。
AC 和 DC 模組在實測中輸出穩定,部分甚至高於官方標示,波紋控制也在線。內部採雙層堆疊式結構、用料與焊接都已具備量產水準,主控協議處理與熱控配置也屬中高階設計,也不是那種「趕進度堆出來」的感覺。
模組化這次的落點算是做對了。除了 AC、DC、無線分層整合的架構以外,更實用的是,它把線材與充電器模組也設計為可替換結構。這解決了我自己以前常遇到的問題——多功能快充設備一旦某部件壞了,就整台報廢的情況。這次能把「各部件模組化」的思維實踐出來,是比較值得肯定的方向。
當然它還是有缺點,像是多設備同時快充的功率分配仍有限制、模組接點未來耐用性還需觀察。
若單看它作為一台結合 AC 快充頭、行動電源與無線充的整合設備,目前市面上能做到這個完整度的產品不多,它至少做到了從外觀到內部結構都具備邏輯性與使用彈性,雖然整體單價偏高但以它整體結構布局我認為算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