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興奮的跑下去收取包裹,果然,就是那個遲了將近四個月的生日禮物終於寄來了,也就是今天準備開箱分享的主角-Oculus Rift,號稱會讓您分不清虛擬或真實的3D虛擬實境眼鏡。
Oculus Rift 在2012年8月1日在Kickstarter開始募資,9月1日就結束了,而我是在今年的3月11日才在官方網站上預購,訂單編號046834,為什麼要特別提到訂單編號? 因為Rift的出貨進度很慢,而你可以從自己的訂單編號從一份網路上的Oculus Rift出貨管制表(不確定是否為官方)中可以預估自己的出貨時間,本來自己預計可能約在七、八月才能收到,沒想到今天06.21就收到了,真是意外的驚喜。

一般的紙箱包裝,不過上面都有打上Oculus Rift的文字,而2.75公斤的重量花了我56.1美金的國際運費,可以接受啦。

原以為會從美國寄來,不過卻是Made in China,看來已經移往大陸量產了吧?但產能似乎還是不足..不過哪裡製造的不重要,能收到最好。

打開紙箱後看見了用塑膠膜包了一個類似旅行箱的東西。

Oculus Rift Development Kit,攜行箱雖然是塑膠的,不過還滿有質感的,而上面的浮刻Logo,更是大大的加分。

上方的提把的設計,方便開發者四處攜帶測試。

箱子底部四個角還加上了防滑墊,滿貼心的。

打開攜行箱之後,終於見到朝思暮想的Rift了。

除了頭戴顯示器主體及控制器之外,還有四組不同的多國插頭、變壓器、USB傳輸線、HDMI線、HDMI轉DVI接頭及三組不同規格的鏡片,整體來說,非常完整而且夠誠意。

內建簡易的說明書,比較重要的是鏡片的使用說明。

最後來個同場加映,來看看Oculus Rift 和 Sony HMZ-T1比一比吧,雖然整個造型設計完全不同,不過大致上大小感覺上是差不多的,當然質感上一定是Sony勝出,而Rift看起來(本來就是)就是一副高科技的滑雪鏡,至於控制盒的大小,Rift則顯的小巧許多。

最後再來張攜行箱比一比吧,HMZ-T1的鋁質外殼大勝,但體積比起Rift卻增加了不少,以攜帶性來說,Rift還是會比較方便。
其實Oculus Rift對我來說,除了對於虛擬實境的效果感到好奇之外,它也是一個車庫創業的完美典範,從原型發表後在Kickstarter成功募到243萬美金(7千多萬台幣),到公司大舉擴編以因應接不完的預購訂單,我想對很多工程師或創業者來說,這都是夢寐以求的結果,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