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FullHD 超小DV 殘酷對決] SONY TG1 vs Sanyo HD1000

SONY TG1 最近上市了,對於一直想買小 DV 的我來說真是一個合理敗家的好藉口,事實上我從 V8 開始,D8,DV 都有買 (DV 還買了兩台 Orz),也確實留下很多重要的影片,但是一直遲遲不能決定要不要去買硬碟 DV,主要的考慮就是大小、震動與畫質。我最愛的 Canon Elura 50 可是當年小型化 DV 的先鋒之一,再怎麼樣也不能墮落去買更大的機種阿。(迷之音: 不過你的鏡頭可一個比一個大阿.....)

圖轉自 Canon.jp, 北米編號為 Elura 50 的 Ixy DV5
[FullHD 超小DV 殘酷對決] SONY TG1 vs Sanyo HD1000

直立式 DV 一直有不易操作、畫質不佳的批評,這沒話講,鏡頭、Sensor 比人家小那麼多,重量那麼輕又容易手震,小型化的電池也不能撐很久,高倍變焦的鏡頭也很少做在這上面,不過他就是有一個小型化的梗在那邊。硬碟式的 DV 也不是沒有小機種,不過對我來還是太大,而且硬碟就是怕震動,事實上我連 NB 裡面的 HD 都想全換成 SSD 的了。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畫質,Canon Elura 50 是 2003 年的科技,那時的重點是類 DVD 畫質,經過五年之後,我終於覺得 FullHD 這個大小勉強值得升級了。既然是要升級,就要上 01,於是很快的拿到 TG1 與 HD1000 來做比拼。

[FullHD 超小DV 殘酷對決] SONY TG1 vs Sanyo HD1000

為何要做這個比拼?HD1000 在輸出規格上與 TG1 幾乎沒有差別,兩個的重量只差了 28 公克 (乾重 268g/240g),都可以輸出 FullHD 的解析度,兩者都是單用記憶卡的直立式迷你機種,而 HD1000 推出之後事實上是頗受各界好評,所以雖然已經推出近一年,我們還是拿他出來比,前浪總要接受後浪的挑戰阿。

以下略分為操作、畫質、特殊錄影要求三個方面來討論,部份無法用圖片表示的範例,則以 720*480 影片的方式上傳於 www.badongo.com,如果想要原檔 FullHD 的請再跟我說。

第一部分:操作
1. [手持握方式]

SONY TG-1 設計的就像是個方盒子,基本上就像是以前直立式 Mini DV 機種,但是把機身變得更小,HD1000 則是秉持 Xacti 系列由千葉大學所實驗開發,號稱最適合人手血管神經,最不會疲勞的 105度 握持方式。

各位把自己的右手拿起來看,做出你在握持一個物體的動作,你會發現在大姆指下有一塊斜方向的肌肉,這是大魚際肌,當你要移動大拇指的時候要用到這肌肉,現在你動一下自己的大拇指,你有沒有發現在大拇指運動的時候這塊肌肉斜斜的張在上方,也就是說,在握持個物體的時候,手腕不施力的自然狀態會讓握持的東西跟身體不成平行,而是有點向前方斜出去的。在手腕不需額外施力的自然狀態下,的確是 HD1000 的設計比較符合解剖學,實務上,各位可以看到幾乎所有的手槍握柄也都是使用類似的配置,減少震動及手腕的負擔。


[FullHD 超小DV 殘酷對決] SONY TG1 vs Sanyo HD1000


[FullHD 超小DV 殘酷對決] SONY TG1 vs Sanyo HD1000 [FullHD 超小DV 殘酷對決] SONY TG1 vs Sanyo HD1000
手自然狀態(左)與撓側屈肌收縮狀態(右)

雖然看起來比較斯巴達,不過 TG1 的握持其實並沒有像他的冷硬外觀,在使用中打開螢幕的狀況下,不使用手帶要輕鬆一鏡拍個五分鐘應該不成問題,但是方方正正的機身比起圓滑機身,還是會給手指關節比較大的負擔。再加上手握持與鏡頭的角度為直角,給手臂橈側 (Radial side,也就是大拇指側)多了一些不必要的負擔,你得收縮你的撓側屈肌來代償機身設計與人體解剖學之間的相異之處。

[FullHD 超小DV 殘酷對決] SONY TG1 vs Sanyo HD1000 [FullHD 超小DV 殘酷對決] SONY TG1 vs Sanyo HD1000
不要拿真實物品的狀況下比較能比較,我們讓手拿一個零錢包來比,左邊是 HD1000 的握持狀態而右邊是 TG1


而實際上在握持的時候的確會感覺到 HD1000 的握持感比較好,機身握在手裡手腕的感覺的確有比 TG1 好,圓滑的機身可以讓手指更貼近,因而減少手指關節的負荷。不過這個機身在人體工學上的進步設計還是有兩個缺點。

第一,HD 1000 配置了很明亮的大眼睛,光圈 1.8,加上他的感測器比 SONY 大很多,又標榜純玻璃,結果就是一個很大而且很重的鏡頭,這顆鏡頭光學品質很不錯,不過裝載在這個小型化的機身上,卻讓這個經典機身在配重上出現問題,握持的時候會有一種這個鏡頭老是向前傾的感覺。這樣你還是得勞動你的撓側屈肌去把他拉回來,原先人體工學的設計在這裡打了很大的折扣,個人沒有數據,但是覺得幾乎是互相抵銷的。

第二,無論是 TG-1 或是 HD1000 的握把都嫌短,小指懸空,這樣小指頭沒地方去的狀況會加速握持的疲勞感。這個問題在 HD1000 上面特別明顯,因為小指頭沒辦法勾起來就沒辦法施力,而 HD1000 的重心在頭部,當你錄影的時候如果用左手大拇指去變焦,那麼少了一個支撐,那個很重的大玻璃頭會讓握持非常不穩定。網路上很多人批評 HD1000 的防手震不明顯,事實上如果不借助一些手段,在變焦的時候拍下的影像幾乎不能看。

[FullHD 超小DV 殘酷對決] SONY TG1 vs Sanyo HD1000
(大頭小頭比一比....)

相對的,雖然 TG1 的機身沒有人體工學設計,但是機身的配重恰當 (用小鏡頭,其實算是蠻大的犧牲),所以在握持感上面兩者幾乎是平分秋色,沒有誰真的比較好, HD1000 那個大頭真的影響蠻大的。

2. [介面設計]
TG1 是採用觸控介面的機種,機身上幾乎沒有多餘的按鍵,只剩下錄影拍照、轉換模式等等。
(圖: HD1000 的自訂功能)
[FullHD 超小DV 殘酷對決] SONY TG1 vs Sanyo HD1000

另外閃燈的控制在 HD1000 上面是半自動/自動的,在不需要閃燈的時候可以把它直接壓下來,他就會自己切換成沒閃燈的模式,打開閃燈的狀況下也可以用搖桿自由的控制閃燈的模式。最令人驚喜的,莫過於這台機種居然還提供非常完整的 P/A/S/M 手動機能,甚至可以手動對焦,我有一台已經過時但是還是非常好用的五百萬畫素小相機 KD-510Z,這就是傳說中 Konica 與Minolta 合併前推出的最強隨身機,基本上 Sanyo HD-1000 的手動操作手感就跟這台很類似,也跟我前一台 DV: Canon Elura 50 非常類似,都是隨身大小卻又功能強大的典範。

[FullHD 超小DV 殘酷對決] SONY TG1 vs Sanyo HD1000

至於 TG1 的功能控制,簡單五個字說完

『讓‧他‧自‧己‧來』

在 TG1 上面要實現任何的手動調整選項都會遇到兩個很大的問題,第一,大多時候你沒得調 (例如光圈快門),可以調的選項較少(例如感光度只能調高低兩個值,對手可以從 ISO 50 ~ 3200 還外加高感度模式),第二,你常常不知道那個選項在哪裡。話說他的選單有兩個入口,一個在左上一個在右下,很多拍攝選項都在右下,偏偏拍照防紅眼那個選項不是在閃燈設定裡而是獨立出來,還一定要從左上那個選單進去,還得進去三層。

找到"消除紅眼"的過程: http://www.badongo.com/vid/758572


3. [擴充性能]
這兩台都提供 FullHD 乃至 720*480 的解析度,HD1000 還可以向下延伸到 WebHD 的 320*240 這個比較特殊。包裝內也都有附 AV/色差 線,不過都沒有付 HDMI 線。

[FullHD 超小DV 殘酷對決] SONY TG1 vs Sanyo HD1000

現在的小 DV 幾乎都需要底座,這兩台也不例外,底座讓你可以插著充電,也提供了 AV/色差/HDMI/USB 的插槽,不過 TG1 的機身上面直接支援了 HDMI/AV線 的輸出孔,只要帶著 HDMI 線就可以看,雖然底座不大不會讓人不想帶出去,不過我個人是相當肯定 SONY 的這個做法,反觀 HD1000 全身除了電源之外就只剩下一個接底座的插槽,如果在旅行的時候底座丟了,接下來就不能連接飯店的電視看,心裡也是會犯嘀咕吧 (我還真的發生過想要接電視但是沒有帶到線的事,所以我知道那真的很不爽)。而 TG1 的設計讓你就算丟了或是沒帶底座也沒關係。

[FullHD 超小DV 殘酷對決] SONY TG1 vs Sanyo HD1000


[FullHD 超小DV 殘酷對決] SONY TG1 vs Sanyo HD1000
有趣的是這個底座上面只有三個插孔,電源/AV/USB ..... 耶 .... HDMI 去哪裡了? 原來在機身上 HDMI 的插孔在接上底座後仍然可以使用。而且就在底座插孔側的正上方。


Xacti 在家用上的貼心考慮沒有在專業上那麼多,在攝影用的擴充性上,他有一個冷靴 (裡面沒接點,但可以插攝影燈之類的) ,鏡頭前有 40.5mm 螺紋,讓你可以上偏光鏡、望遠鏡或是廣角鏡。

[FullHD 超小DV 殘酷對決] SONY TG1 vs Sanyo HD1000

擴充性能方面,兩者各有勝場。

三個子題的比較,讓 HD1000 先馳得點。


第二大項: 畫質測試

1. [解析度]
這兩台 DV 無論在拍攝照片或是錄影的時候,顏色的差距都沒有很大,而且是互有勝負,在戶外使用時,HD1000 顯著的比較飽和些,有稍微一點點的偏黃,不過這台的顏色調教並沒有很離譜,反而是 Sanyo 誇張些。

實拍的畫質分成兩個部份,一個是靜態當 DC 用的時候使用完全 4MP 的畫面,另一個是 FullHD 之下的表現。

靜態畫面是在旗山拍攝的,分成望遠及廣角,並有兩個景,兩台 DV 中央與周邊的 100% 裁圖。
望遠端的示範畫面如下
[FullHD 超小DV 殘酷對決] SONY TG1 vs Sanyo HD1000

100% 截圖的比較如下

[FullHD 超小DV 殘酷對決] SONY TG1 vs Sanyo HD1000

廣角端的示範畫面如下
[FullHD 超小DV 殘酷對決] SONY TG1 vs Sanyo HD1000

100% 截圖的比較如下
[FullHD 超小DV 殘酷對決] SONY TG1 vs Sanyo HD1000

HD1000 的解析度可以說很不錯,樹葉與草的細節都有保留,畫面也十分乾淨,幾乎沒有油畫感,那也許是因為我用 ISO50 去照的關係,在 EXIF 裡面看不見 TG1 的 ISO 資訊 (怪...),不過他的光圈快門與 HD1000 一樣所以應該是自動設為 ISO 50 或以下才對。 TG1 對於畫面中空間頻率高的部份,解析度呈現溜滑梯般的下滑,如果空間頻率沒那麼大 (例如廣角端的邊緣),那麼它的解析度雖無 HD1000 的好,但尚稱不錯。我個人不知道這是什麼原因,不過我猜想跟 TG1 1/5" 的小型 CCD 有很大的關係,大家知道 Sensor 越小雜訊越大,如果處理器去被迫必須去抹掉小 Sensor 所產生的雜訊,那麼就會出現這種無法分辨高頻區塊導致失真的問題,用簡單的話來說,就是細節喪失,就像是我們在看 DSLR 高 ISO PK 時,常會看見有些機種用抹掉細節的方式獲得乾淨影像一樣。

不在 100% 狀態下看,還是會覺得 TG1 的圖比較軟,不過如果是要洗成 4x6 的照片的話,那麼應該是沒有問題的。請看下圖,在開閃燈兒且沒出現高頻區域的時候, TG1 可以做出這種效果。

小女拿 TG1 的自拍
[FullHD 超小DV 殘酷對決] SONY TG1 vs Sanyo HD1000

眼部的 100% 切圖特寫,我想這裡應該有觸動人臉對焦,並且針對此處做特寫 (後面還會詳細討論)
[FullHD 超小DV 殘酷對決] SONY TG1 vs Sanyo HD1000

請看 FullHD 下的截圖。

原圖:
[FullHD 超小DV 殘酷對決] SONY TG1 vs Sanyo HD1000

100% 截圖
[FullHD 超小DV 殘酷對決] SONY TG1 vs Sanyo HD1000

由於這個影像可能牽涉隱私所以並不公開,這個場景使用最長焦拍攝,拍攝時有支撐物,拍攝的對象是正在上體育課的學生,人物的身高大概佔畫面的一半到 2/3 ,可能是 TG1 無法辨識的極限,但是 HD1000 在這個場景表現十分良好,想看的人請 PM 我,知道下載位置的也請不要公開。

當然,跟我以前的 DV: Canon Elura 50 比起來,這兩台的畫質都已經很不錯,不過比試就是要分出高下,對於顏色的演繹我個人沒有意見,各位憑自己的喜好選擇,不過以解析度來說,具有大玻璃鏡頭與大型感測器的 HD1000 確實是佔了便宜。我不得不說,畫質這種事,大就是硬道理。

2. [動態範圍]
所謂的動態範圍,就是相機能感應外界明暗程度的範圍,各位一定有逆光照人臉變黑的經驗,在動態範圍小的機種,只要畫面中稍出現較亮的光源暗面就會整個黑掉,無法讀出暗部的層次。動態範圍跟感光元件最有關係,我看過最好的動態範圍大概是哈蘇的 H3D ,Flickr 上面有個專業人像攝影師 Eric Lafforgue 用 H3D 拍的真是令人嘆為觀止。
動態範圍應該是 TG-1 的強項,因為跟 HD1000 比起來,TG-1 有獨門的 D-Range Optimiser 逆光補償。說到這個逆光補償,我在先前用 A100 時就有看過,基本上這個功能確實有用,他會增亮畫面的暗部重建細節,不過要付出被補償部位雜訊增加的代價。這個功能在單眼相機上不是那麼必要,因為以單張影像來說補光的技巧很多,管理畫面上光線的分布與強弱乃是攝影基本功,不需犧牲暗部雜訊。
DV 就不一樣,你也許一個鏡頭就幾分鐘,跟拍一張照片不同,要總是能好好的補光不那麼容易,有機器代勞用算的,你就不用在那裡一直補光,我想大家都會樂意在必要時付出雜訊為代價來換這個功能,現在來看看這個功能的實用價值。

[FullHD 超小DV 殘酷對決] SONY TG1 vs Sanyo HD1000
上圖: TG1 的表現

[FullHD 超小DV 殘酷對決] SONY TG1 vs Sanyo HD1000
下圖: HD1000 的表現

請看比較圖,這是在低照度的環境下使用,有 D-Range Optimiser 功能的 TG1 在動態範圍的測試上果然比對手強悍一些,這裡要說明一下,我不打算使用冷硬的圖表,選用的是各位日常生活裡面會用到的場景,這裡有一個高光的部位那就是燈罩,有一個可以觀察的低光部位是峇里風的面紙盒。你可以發現,撇開畫質與白平衡不討論,在同一張畫面上,TG1 可以同時表現出更多高光部位與低光部位的細節,大概可以多出 0.3 EV 的寬容度左右。有趣的是,我在這兩台機身上面都是設定自動曝光與自動白平衡,結果出來的東西差異相當大,SONT TG1 的動態範圍稍大,而他不是去單一強調低光或是高光,事實上是在低光與高光的兩個極端都比對手更好一點點。

3. [室內表現] : 開閃燈與不開閃燈的表現
前面拍到的例子大都是室外,除了夜景的場合,事實上一般的相機都有機會拍的不錯,外面的光線不盡理想時,閃耀光,補光這些基本動作做下來也可以有不錯的成績。
我個人出國去上課開會不會帶數位相機,會帶DV,DV在弱光室內的高感光效率以及大光圈在偷照螢幕畫面時非常好用,以前高ISO高倍率 DC 機種還沒很普遍的時候,都會看到一堆人擠在講堂前方用 DC 高高拿起來拍照,我都坐在講堂後面運用 DV的高倍變焦及 高 ISO 優勢偷照。

在低照度的狀態下,影像可以順利攝製的關鍵往往在快門時間,這兩台都有提高感度的方法,在 HD1000 上面就是高感度模式,在 TG1 上面則需要找到慢速彩色快門模式 (color slow shutter 應用慢速快門來吸收光線)。在使用 HD1000 的場合,就是如同一般 DC 直接照就好,不會讓現場照起來像是暗處。
[FullHD 超小DV 殘酷對決] SONY TG1 vs Sanyo HD1000


攝影的參數是: ISO 200, 1/2s, F2.5/2.0 (HD1000/TG1)
左 TG1 右 HD1000
[FullHD 超小DV 殘酷對決] SONY TG1 vs Sanyo HD1000 [FullHD 超小DV 殘酷對決] SONY TG1 vs Sanyo HD1000

開了閃燈之後一切都會改變,閃燈在室內弱光的環境下是非常重要的道具,可以讓本來看不清楚的東西變的立體而清楚。然而閃燈也有使用上的問題,如果你想留下當時現場的氣氛,閃燈就只能做補助現場光的用具,這時你打閃燈的目的在於讓暗處與亮處的對比減少,所以必須考量自然光的走向,絕大部分的狀況下你必須打跳燈。如果不是針對自然光的方向去做補正,那麼閃燈的光線就會喧賓奪主,讓現場光走樣。

這兩台 DV 的閃燈都不能打跳燈,所以這燈基本上是只能把現場打亮而已,打開閃燈的表現如下。
左 TG1 右 HD1000
[FullHD 超小DV 殘酷對決] SONY TG1 vs Sanyo HD1000 [FullHD 超小DV 殘酷對決] SONY TG1 vs Sanyo HD1000

室內暗處的拍攝,HD1000 以小幅度的優勢領先。

第三部份:錄影需求
其實這一部份才是科技進化的主要項目,畫質與操作這些部份,跟 DC 的功能比較有關係,DV 的功能就不太相關,但是 DV 的功能怎麼呈現比較呢?實在煞費思量,最後決定以大家在錄影的時候容易出現的問題來做討論。

1. [防手震]
這個我想不用多解釋大家都知道防手震的重要性,SONY 有獨門的 Super Steady Shoot 防手震技術,基本上也算是一種光學防手震技術,而 Sanyo 則是使用電子式防手震,也就是所謂的異中求同式防手震。在實際使用上,不用看拍攝下來的 Sample ,光拿在手上看觀景窗,你就可以發現 HD1000 的防手震完全不是 TG1 的對手,使用 HD1000 時,可以很明顯的看見手部上下晃動所產生的顫動,讓觀影時發生很疲勞的感受,而使用 TG1 的時候則幾乎沒有這種顫動。
請看以下實際拍攝的檔案。
防手震檔案: http://www.badongo.com/vid/755967

望遠端的手震影響比廣角端要嚴重,當在使用 HD1000 時,超過變焦範圍一半以上的望遠端,就會產生很明顯的這種疲勞的顫動,即使用左手捉住 LCD ,也只能起到一點作用。

防手震沒法截圖請各位原諒,動畫檔案並不大請一定要去看,我把她轉成 720*480 WM9.0 WMV 檔,所以不用擔心不能看。

防手震的測試 TG1 直接 KO HD1000 ....

2. [人臉辨識]
HD1000 與 TG1 都號稱可以辨識人臉,對人臉做對焦的動作,不過 TG1 更進一步有人臉修飾強化的功能,測光與色彩演繹都會因為有了人臉而有所不同。我並沒有在 HD1000 上面發現這種特色。實際測試的結果,確實是有很明顯的效果, TG1 在有辨識出人臉的場合表現跟沒有人臉實在是差很多。以下的對比是 HD1000 與 TG1 對同一個很多人臉的電影看板拍攝時的截圖。

HD1000
[FullHD 超小DV 殘酷對決] SONY TG1 vs Sanyo HD1000

TG1
[FullHD 超小DV 殘酷對決] SONY TG1 vs Sanyo HD1000

跟剛剛色彩偏弱的狀況相比,在辨識出人臉的狀況下,TG1 在這個畫面上的色彩很顯著的把黃色占的比重減弱,對比拉的比較高,讓人臉比較凸顯,相比之下 HD1000 在這個狀況下色彩演繹就沒有 TG1 那麼討喜。但是我想絕大部份的人會同意, TG1 的這個人臉優先確實做的感覺很不錯。當你在使用 TG1 的人臉辨識時要注意一個盲點,就是在畫面上人臉必須要夠大才能辨識出來,請看下面這個檔案,是用 HD1000 拍攝 TG1 的人臉辨識,當人臉小到一個程度時那個綠框就消失了。

這樣看可能讓各位還是不太相信,因為這對比太大了,不過這是真的,我們再用同一個影片檔裡的抓圖來做一個比較

這是沒有人臉 (左) 與有人臉 (右) 的狀態下 HD1000 (上) 與 TG1 (下) 的比較

HD1000
-------------------------------------------------------------------------------------------------------------------
[FullHD 超小DV 殘酷對決] SONY TG1 vs Sanyo HD1000 [FullHD 超小DV 殘酷對決] SONY TG1 vs Sanyo HD1000

TG1
-------------------------------------------------------------------------------------------------------------------
[FullHD 超小DV 殘酷對決] SONY TG1 vs Sanyo HD1000 [FullHD 超小DV 殘酷對決] SONY TG1 vs Sanyo HD1000

TG1 的人臉辨識檔案: http://www.badongo.com/vid/755951

針對家庭錄影為主的情形,我想 TG1 做的相當成功,其實大家做家庭錄影有很多時候你拍的對象是人,而且是夠大的人臉,在有人臉出現的時候 TG1 可以適時的修正它的解析度、對比以及顏色,這一點令人印象非常深刻,對於大部分的非專業人士來說,他買機器就是要拍的好看,TG1 至少可以讓這樣的使用者拍出對比強又清晰的影像。

人臉辨識與加強部份, TG1 獲勝。

3. [對焦能力]
有看過 HD1000 討論串的人大概都有看到針對這台機器自動對焦能力的討伐,當你在拍攝動態的畫面的時候,對焦能力的強弱決定了你能不能拍到好的影像。HD1000 在使用上其實也不是非常會迷焦,而是你如果不按照他分的小花、人像、風景這三個對焦範圍去做設定的話,他的對焦行程就會很慢而且很會遲疑。如果真的遇見對焦遲疑,還可以使用對焦鎖定來應付。

TG1 的對焦就十分準確,尤其是有人臉出現的時候,不過在沒有人臉出現的時候那個畫面有時會....恩....非常的驚人。

對焦能力部分, TG1 小勝 HD1000。

4. [電池與記憶卡的續航力]
實際使用時, 充飽電之後 HD1000 可以錄滿整整一張的 8G SD 卡 (要分段) 之後還有電,而 TG1 則沒這個檔頭,拍完 1G 就剩一半多一點,2G 之後就會呈現有氣無力的狀態,整顆電池大概只夠我拍攝 3G 不到的 full HD,如果同時考慮 FullHD 時 AVCHD 的可錄時間只有 AVC 的一半多一點,那麼電充飽的 TG1 能夠拍攝的影片長度大概只有 HD1000 的 1/4 弱,如何節省電力或是準備備用的電池,可能是 TG1 使用者必須注意的事。

時尚快適,心無罣礙,簡單錄影,聰明呈現

[FullHD 超小DV 殘酷對決] SONY TG1 vs Sanyo HD1000

[總分]
在三個部份的十個分項裡面,HD1000 在兩個部份獲勝,總分則是戰成平手,或可以說差距極小不計,不過這只是我個人的偏好而已,對於每個人來說,要的東西不一樣,選擇就會差距很大。你可以從這些比較中任意加權,例如說想買這台來錄家人生活影像的人,她的評分可能會是這樣。

[FullHD 超小DV 殘酷對決] SONY TG1 vs Sanyo HD1000

個人的挑選並不是絕對,只是以我使用過有限的幾台 DV, DC, DSLR 的經驗來選擇我要的參數,事實上有些參數是我很想放進來卻無法量化的,例如外型。有些參數是某些人可能很重視但是作者卻認為不重要的,例如重量的差距 (差 28g ....),希望各位可以理解。

[總評]
這是兩台常常被放在一起講,帳面規格也非常類似,表現卻非常差異化的卡式小 DV。

這兩台機身在很多方面都非常的...恩...特別。一邊是希望顧客只按快門,幾乎不需要手動,一邊是連對焦都要人手控制,手動功能直逼 DSLR 。而當作者做完測試打開電腦,面對這樣分歧的結果,下筆時也從來沒有那麼迷惘過。

B 當然,知道我是愛動手的宅男oid,後來會選擇甚麼大家應該有個底。不過我也常常在想,就算是我這樣對於調整參數一點不苦手的人,難道就真的很喜歡一天到晚調來調去嗎?其實不然,我偶爾也只想傻瓜錄影,尤其是接觸到 TG1 對於人臉修飾的高深功力,與超強的手震抑制能力,確實讓我十分心動。

文山小藍謅記: http://thomas-lan.blogspot.com 癲癇進修劄記: http://nyepilepsy.blogspot.com
2008-06-24 9:50 發佈
喔~

我坐到沙發了嗎?

其實老實說....

HD1000的畫質真的沒話說...

我拿過HD1000搭配國際TH-50PZ700...

畫質....

真的沒話說....

不過...如果射影中妳時用光學變焦...

放出來畫質會稍微晃到...

有點謨湖....

我想是小小手震吧.......

HD1000有個大缺點....

那就是只支援到8G記憶卡....

不過.....

現在HD1000的後序機中出現了....

HD1010....

應該有提升手晃問題.......

重點支援大容量記憶卡.....

不錯...

可以考慮看看....

價格好像跟HD1000售價一樣的樣子....

喜歡小DV的網友可以考慮看看....



呼~感謝怪醫大的比較文
最近幫辦公室採購攝影機,預算是4萬9
原本想買硬碟式的,但是只能買到機身,一堆配件卻沒辦法納入

所以我換個方式,找記憶卡式的
挑了兩台,一台是HD1000,一台是VPC-CA8
一台是高畫質,一台是防水1.5米
一台是陸上巡查用,一台是水域巡查用

這兩台剛到手上,正在想辦法寫測試文中
沒想到今天就看到高畫質話題機的PK,真是太巧了!

BTW,如果需要知道HD1000與CA8要比較哪些的,也歡迎PO上來,我會盡力幫忙測試
The head says no, the heart says go!
謝謝忠實又完整的比較,
讓我知道煞車沒有買TG1是對的,
當然本來就沒有考慮HD1000啦,
我還是繼續用我的CX7K,
因為看起來,
目前畫質還是CX7K比TG1來的好些。
我覺得以外型跟體積來說,TG1完全符合3C的精神,輕薄短小、簡潔酷炫。
沒想到畫質輸了一大截,看來還有等待TG2的空間。

ps:怪醫去那邊找到這種油漆畫的電影看板?
現在很少見了,真別有一番風味!
看膩了原廠的電影海報,還是這種比較有fu
敗家怪醫 wrote:
SONY TG1 最...(恕刪)


好文章, 加分!
不知道 TG1 所錄下來的檔案是否仍是 m2ts 格式?
雖然支援 m2ts 的軟體有趨多現象,
如果希望使用 XBOX 360 這類可直接撥放高畫質 H.264 影片,
m2ts 只能在 PS3 上面播放,仍然是有點不方便。

版主把 HD1000 迷焦狀況描述較為輕,
根據小弟的經驗比較像是 "無邏輯可言" 何時會迷焦,
唯一的方式就是使用廣為人知的手動鎖定功能。

另一點沒提到的開機速度也很重要,
TG1 的開機速度與 HD1000 不相上下,
都比前一代的記憶卡式 DV 好很多,
也因為不怕開機慢,減少了待機時間而降低電力消耗。
感謝樓主詳細的文章啊!
我也看過了 David Pogue 其中一個 Podcast:
World's Smallest HD Camcorder
同樣也是 Sony TG1 大勝! 
HD1000人體工學設計
就不太方便這樣反手自拍了
底下是用TG1自拍
首先感謝怪醫先生的分享。因為你的分享讓我更瞭解了這兩台的優缺點,感謝。

關於文中提到有關Sanyo握持感的敘述,我直覺的認為:可能您的握法不是廠商原本設計的方式。

據我實際去握持後,若是依照Sanyo原廠網站的圖片
http://www.sanyo-dsc.com/products/lineup/dmx_hd1000/index.html
您可以發現官網的握持是將食指伸直依附於大鏡頭旁,這樣您的小指就應該不至於會懸空了。雖然這樣的方式因為食指和中指的指縫被拉大,長時間使用可能還不是很舒服。但是拿不穩的現象應該會好很多。
這個不同點,我記得站上其他使用者的分享也有提到。
若我的直覺是錯誤的誤會了您,先跟你說聲抱歉~~

Sanyo HD1000水貨的報價,已經相當低了。原因除了Sanyo本身產品的價錢掉得太快,新機種HD1010的推出,應該也有推波助瀾的效果。HD1010已經進化到了1920X1080@60 FPS,台灣這邊還沒有發售和價錢的消息。順便提供大家做為參考。
  • 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