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

黑科技加持!《Skydio R1》自主飛行 + 視覺避障 + 最佳路徑規劃‧顛覆你對無人機的想像!

其實各位可以思考一下,市面上除了 Skydio R1 之外...

要跟隨快速移動的「人物目標」,至少必須出動兩人(被攝者 + 飛手)才辦得到

因為「被攝者」不可能同時騎單車或玩滑板時,還帶著「RC遙控器+螢幕」進行飛控的動作

Skydio R1 的優勢就是可以完全獨立作業,「被攝者」不需要旁人的協助,這也是它的價值所在

所以不用再爭它跟 DJI 誰比較強了,因為取向真的不同,祝大家假日愉快
ATR是渦輪引擎,輸出比吃電的電機大了不知道多少
螺懸槳的設計本來就是槳葉越少,轉速越慢,空氣效率越高

但是輸出跟效率是兩回事
有一個輸出強大的發動機,要轉換成推力,要不就是用個超大的雙葉槳,來取得好的效率,要不就是用多葉槳減少尺寸,但效率比較低
以你說的ATR 從4槳變6槳,6槳的發動機肯定輸出比四槳的更多,但槳的尺寸不能增大,所以只能用更多槳,但是6槳的效率肯定比4槳低,因為馬力更大,可以抵銷槳的效率變差,總推力還是增加的

所以在空拍機的使用上,因為電機輸出有限,電池能量有限,用個雙葉槳是最適合的作法

當然有一天電池密度大增,空拍機使用更多槳葉來讓槳尺寸變小,這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另外做軍火的不會比民用賺,軍火雖然是頂尖科技,單價高的嚇死人,但是也只能跟政府做生意,要賣國外那是國際政治問題,不是商業的問題
你去看下波音 雷神 等軍火商的財報,他們也是苦哈哈的沒賺幾個錢,收的收並的併

反而DJI這種搞消費市場,賺的口袋麥克麥克
另外,碩士論文你太台舉了,碩士論文都是老師給的題目,老師教你怎麼做,碩士生只是個執行者而已,兩年的訓練不會有什麼太高深的東西

視覺避障其實就是自駕車的概念,自駕車本來就不容易,但也不是那麼遙不可及,反正做晶片的都會開發出搭配的軟體,等晶片商整個方案完整了再導入就好,skydio只是願意前期投入,跟經片商一同開發,並且集成在產品中


Wahaha214 wrote:
是這樣嗎??ATR72...(恕刪)
現行的R1來說要克服12分鐘的缺點,是很困難的事
不是加大電池就能換來時間,以R1機構的設計與空氣力學限制,加大電池可能不是時間能不能增加的問題,而是飛不飛得起來的問題

要增加時間 砍掉重新設計比較快

Wahaha214 wrote:
第1點要克服不是難...(恕刪)
飛機的設計是
1 增長槳葉長度然後用低轉速
2 槳葉長度不變但是增加槳葉並提高轉速

使用1的設計不多,洛克希德的L-049 Constellation還有蘇聯的幾架機型
現代的螺旋槳機大多使用2的設計,中型以上的區間型螺旋槳客機很少看到使用兩槳的
ATR72-200(4槳)與ATR72-500(6槳)使用的發動機馬力是一樣的
ATR72-200 PW127 Certified in 1992 with a maximum continuous rating of 2619 eshp (1953 kW)
ATR72-500 PW127F Certified in 1996 with a maximum continuous rating of 2619 eshp (1953 kW)
ATR72-500 PW127M Certified in 2007 with a maximum continuous rating of 2619 eshp (1953 kW)

ATR 72–500
Initial marketing name for the ATR 72-212A.

ATR 72-212A
Certified in January 1997 and fitted with either PW127F or PW127M engines, the −212A is an upgraded version of the −210 using six-bladed propellers on otherwise identical PW127F engines.

以上可以知道並非使用6槳就必須要使用大馬力發動機去抵銷你提到之喪失的效率,也就是6槳不等於效率差
Airbus A400M還是8槳耶

空拍機體積小槳葉長度無法太長所以只能用高轉速的馬達,槳葉長但是槳葉不能寬只好增加槳的數目,而且空拍機又沒法調整槳的PITCH來達到最好的狀況,除非是傳統直升機型的空拍機

大型空拍機是使用長槳葉的2槳螺旋槳,但是為啥要4軸以上? 只有4軸最大起飛重量根本不夠用所以要6軸或是8軸?? 別跟我說跟飛機一樣,4顆發動機比較安全,民用空拍機沒麼先進,不像747少掉2顆發動機的推力還有辦法降落,或是像雙發動機機型有ETOPS能力

飛機螺旋槳的設計沒那麼簡單,雙槳的效率好那為啥還要用多槳,原因不是你想的這麼簡單(大船的螺旋槳幾乎看不到雙槳的,至少都3槳)

stish wrote:
碩士論文你太台舉了,碩士論文都是老師給的題目,老師教你怎麼做,碩士生只是個執行者而已,兩年的訓練不會有什麼太高深的東西


正常來說讀研究所教授只是指導給你大方向與方法,題目是教授給或是自選都有,看狀況而定,而且教授不會像高職那樣教你一步一步做,你要是只會抄別人東西沒自己想法一般來說論文能過的機率不太高(以工科而言),借問一下你說的狀況是哪所大學??

stish wrote:
以R1機構的設計與空氣力學限制,加大電池可能不是時間能不能增加的問題,而是飛不飛得起來的問題


Phantom的空阻不小於這台吧,Phantom的外型其實不太符合流體力學
槳的學問不少,在固定pitch的的槳 基本上多槳效率低大槳慢槳效率高是不變的道理

飛機的設計加入了可變pitch那變化就多了,pitch的變化,可以讓6槳的效率跟4槳一樣,因為效率的高低決定於空氣被槳往後推時的擾動程度,如果擾動程度一樣6槳跟4槳的效率是一樣的

而且飛機對空氣是有相對速度的,空拍機的空速相對速度基本是0
我們現在討論空拍機的槳,不是飛機的槳,空拍機沒有constant speed,都是固定pitch

Phantom在怎麼差,飛行時間也有25分鐘,遠遠勝R1 12分鐘,主要原因就是R1用6葉小槳,而Phantom用兩葉大槳

本人台灣大學 工學院碩士研究所畢業,就算在台大,兩年的碩士其實真的做不出什麼高深的東西,如果是博士班,那另當別論

空拍機為什麼都是4軸,當然3軸也可以,基本上6軸8軸都被幹掉了,就是因為4軸可以配大槳,6軸8軸雖然有電機失效保護,但現在電機 電調的可靠度越來越高,權衡之下6軸以上的空拍機就沒有市場了

stish wrote:
空拍機的空速相對速度基本是0


我只能說這是錯誤的
定翼機的相對空速是用來決定失速速度,但是只要是飛行物體就會有空速,沒有分直升機沒相對空速而定翼機才有
與空氣摩擦就會有相對空速,這就是皮托管的原理,所以使用皮托管的飛行機有兩個速度,空速(AS)與對地速度(GS)
空拍機是使用GS,速度是由GPS計算而來

stish wrote:
螺懸槳的設計本來就是槳葉越少,轉速越慢,空氣效率越高


你忘了Phantom是2槳使用高轉速馬達非低轉速馬達,要是用了低轉速鐵定飛不起來,Phantom馬達的轉速又不能太高,你知道原因嗎?
Wahaha214 wrote:
我只能說這是錯誤的...(恕刪)


您沒看懂我的意思,我說的相對速度是指空氣對槳的垂直速度,空拍機停懸相對速度就是0,飛機靜止時也是0

空拍機是螺懸槳的反作用力,直昇機是靠旋翼產生浮力,跟fixed wing一樣
  • 1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5)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